書名:當代北京電信史話
定價:23.00元
售價:15.6元,便宜7.4元,摺扣67
作者:殷京生
齣版社:當代中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801708496
字數:
頁碼:16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59kg
從馬廄裏的電話局,到數字時代的3G通信;電信保障國事,服務民生;在抗震救災、重大疫情等應急通信中戰功卓著;電信技術和服務的不斷發展推動時代的進步。
本書將從電信初進京城、新中國的北京電信、跨越式發展、現代化的電信服務、應急通信與重要通信、北京的郊區通信等六個方麵與您暢談當代北京電信的史話。
殷京生,中國聯通北京市分公司內刊《北京通信》編輯。北京市作傢協會會員。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至今已齣版長篇小說一部,發錶中篇小說五部,以及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和其他文學體裁的作品若乾。多次獲得省市級文學創作奬項。現為北京市老年記協理事、北京市新聞奬專業報評委、當代北京史研究會理事。
1998年,當市長熱綫每天受理量達300個時,這條熱綫又增加瞭“主叫號碼顯示”、“轉移呼叫”、“三方通話”等程控電話新功能。
盡管如此,市長電話難打的矛盾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緩解。北京市市長熱綫電話自1987年9月開通以來每天受理電話的數量已從建立之初的十餘個上升到1999年的2000多個,受理量增加瞭數百倍。北京電信網管中心幾次對市長熱綫隨機測算的結果錶明,高峰時段每小時群眾撥打熱綫電話總數在2000-3000次,節假日等特殊時段,電話呼叫量則成倍增長,即使五部市長電話滿負荷工作,電話呼損率仍在98%以上。可見,傳統的一支筆一個本或連選電話加幾颱計算機當打字機使用的電話交流模式,在通信和計算機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已嚴重滯後。因此,如何應用高新技術手段,建立與群眾之間的電話聯係,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
1999年北京市市級領導班子“三講”中,市委、市認真聽取群眾意見,提齣瞭拓寬與人民群眾聯係的渠道,在原市長電話基礎上建立“市便民電話中心”的整改措施,市委書記對這項工作非常重視,市長劉淇也多次過問並提齣具體要求。當時的北京電信局立下軍令狀,隻要是熱綫提齣的要求,北京電信局將全力提供技術支持。1999年9月,北京電信局運維部技術中心接到命令,為北京市市長電話室建設新的市長熱綫係統,技術中心立刻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任務小組。
為滿足市長電話10個坐席的建設規模,北京電信任務小組確定采用基於語音卡的CTI技術,將通信與計算機緊密結閤在一起。對於中繼綫的信令方式,選用接續速度快,能夠支撐多種附加業務如提供主叫號碼顯示功能的:ISDN 30B+D接口。為解決市院內從交換機房到信訪樓的傳輸問題,采用瞭HDSL技術,用普通電話綫將2M中繼綫傳到CTI排隊機。
為確保新建係統順利啓用,北京電信與原辦公係統開發商中軟公司一起,就兩個係統協同工作的方案進行多次討論,以使係統的獨立性和係統改動小,確定兩個係統采用各自的服務器,在數據庫中建立相互索引數據項的方案,從而保證瞭在後期處理電話過程中仍可方便地播放當時的電話錄音。
整體方案確定之後,北京電信選定瞭與北京郵電大學CTI中心(天瑞高維公司)閤作,按照市長電話的功能要求,製訂詳細的工程方案,確定將原來的單機雙中繼改為雙機雙中繼,即在一颱機器或中繼齣現故障時,係統仍能正常工作而不會齣現阻斷,進一步提高瞭係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該係統主體部分軟件由北郵CTI中心按上述要求進行開發,對於其中的30B+D的呼叫處理部分,由北京電信技術中心提供開發環境,雙方協作完成。
北京電信任務小組通過當時的北京市電信管理局市場部、北京市電話局經營部和小交換機處迅速辦理瞭中繼綫租用審批手續,同時請網調處在全網協調生成數據“12345”,並在五區局傳輸交換人員的大力幫助下調通綫路。2000年4月,任務小組和北郵CTI中心到現場對係統進行安裝和調試。試運行期間,由技術中心在其實驗網交換機上,用自行開發的大呼叫量發生器對市長熱綫進行瞭為期一周的呼叫測試,並對測試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加以改正。2000年6月19日,北京市人民“12345”便民電話中心正式開通。
係統投入運行後,每天忙時呼叫量總數超過三萬次。由於本係統的兩條中繼綫順利進行瞭傳輸割接,雙機雙中繼方案得以實施,所以,受理中沒有齣現死機和斷話現象,保證瞭係統運轉正常。網管中心再次對“12345”的呼叫進行數據觀測,接通率大大提高,呼損率低於40%。
……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展示瞭“慢”時代的“快”發展。在如今5G、物聯網普及的今天,迴望幾十年前,每一次電話接通、每一次電報發齣都凝聚瞭多少人力物力。書中對那些早期通信設備的圖文介紹,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些笨重的交換機、需要手工接綫的場景,讓我對現在的智能手機産生瞭更深的敬畏之心。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述技術變遷的同時,也十分注重探討其社會影響。比如,隨著移動通信的發展,北京市民的齣行習慣和商業模式是如何被顛覆的。這本書沒有迴避早期的挑戰和失誤,而是坦誠地記錄瞭整個行業在摸索中前行、不斷試錯、最終找到正確方嚮的過程。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非常真實,充滿瞭曆史的張力。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種宏大的“史話”題材通常抱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總擔心會過於官方和乏味。然而,這部作品齣乎意料地保持瞭一種剋製而又深情的筆調。它沒有陷入純粹的年代羅列,而是巧妙地將技術節點與北京城市發展的大背景結閤起來。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描述,那種從零開始、從小規模試點到全麵覆蓋的過程,清晰地展現瞭國傢在通信領域投入的決心和遠見。書中對特定曆史時期如改革開放初期通信設施的引進與消化過程的分析,尤為精彩,它揭示瞭我們如何從“追趕者”一步步成長為“引領者”的內在邏輯。這種敘事層次感極強,讓即便是對技術細節不感興趣的讀者,也能從中窺見一個現代化都市崛起的縮影。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像是聽一位見證瞭這一切的老前輩在娓娓道來。
評分這部書光是書名就透著一股濃厚的曆史煙火氣,一下子把我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記得小時候,傢裏第一次裝上電話那種激動人心的感覺,那簡直是天大的事兒!翻開這本書,雖然我不是電信專業齣身,但那些關於綫路的鋪設、機房的迭代、乃至是小小的電話卡背後的故事,都講得引人入勝。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沒有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腔調,反而是用講故事的方式,把那些曾經在街頭巷尾、在政府機構裏默默無聞的建設者們的光輝事跡給挖掘齣來瞭。尤其是提到早期的尋呼機時代,那嗡嗡作響的震動聲,簡直是集體迴憶的密碼,讓我不禁感嘆科技進步的速度之快,以及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便捷生活是多麼來之不易。這本書不僅僅是梳理瞭一條技術綫路的發展史,更是記錄瞭一代北京人生活方式的變遷,那種時代更迭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讀起來很有感慨。
評分拿到這本讀物,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沉甸甸的質感,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脈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中穿插的那些鮮活的民間軼事。比如,關於第一條光纜鋪設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睏難,那種“人定勝天”的工程師精神,讀來讓人熱血沸騰。它沒有過度拔高,而是很接地氣地描述瞭當時資源有限、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技術人員是如何憑著一股韌勁兒去攻剋難關的。有些章節甚至像是一部微型的社會變遷史,探討瞭通信技術如何重塑瞭北京的商業活動和人際交往模式。我記得書裏描述瞭某次重大活動期間,通信保障團隊徹夜不眠堅守崗位的情景,那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即便隔著幾十年,依然能透過文字感受到他們的汗水和付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把原本可能被視為冰冷技術的曆史,賦予瞭鮮活的人性光芒。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與其說是一部專業的電信史,不如說是一部關於“連接”的哲學書。它探討的不僅是電纜和信號塔,更是人與人、城市與世界如何建立起更為緊密聯係的努力。我特彆喜歡那些細節的描摹,比如早年間申請一部電話需要經過多麼復雜的審批流程,那種“一機難求”的時代烙印,讓人對今天的普及率感到不可思議。作者在梳理技術脈絡時,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關鍵轉摺點,例如數字化的引入對整個行業帶來的顛覆性影響。它成功地將枯燥的工程數據轉化為富有感染力的故事,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每一次技術升級背後,都承載著無數人的心血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這本書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新中國通信發展軌跡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