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当代北京电信史话
定价:23.00元
售价:15.6元,便宜7.4元,折扣67
作者:殷京生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801708496
字数:
页码:1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从马厩里的电话局,到数字时代的3G通信;电信保障国事,服务民生;在抗震救灾、重大疫情等应急通信中战功卓著;电信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发展推动时代的进步。
本书将从电信初进京城、新中国的北京电信、跨越式发展、现代化的电信服务、应急通信与重要通信、北京的郊区通信等六个方面与您畅谈当代北京电信的史话。
殷京生,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内刊《北京通信》编辑。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一部,发表中篇小说五部,以及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若干。多次获得省市级文学创作奖项。现为北京市老年记协理事、北京市新闻奖专业报评委、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理事。
1998年,当市长热线每天受理量达300个时,这条热线又增加了“主叫号码显示”、“转移呼叫”、“三方通话”等程控电话新功能。
尽管如此,市长电话难打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北京市市长热线电话自1987年9月开通以来每天受理电话的数量已从建立之初的十余个上升到1999年的2000多个,受理量增加了数百倍。北京电信网管中心几次对市长热线随机测算的结果表明,高峰时段每小时群众拨打热线电话总数在2000-3000次,节假日等特殊时段,电话呼叫量则成倍增长,即使五部市长电话满负荷工作,电话呼损率仍在98%以上。可见,传统的一支笔一个本或连选电话加几台计算机当打字机使用的电话交流模式,在通信和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已严重滞后。因此,如何应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与群众之间的电话联系,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1999年北京市市级领导班子“三讲”中,市委、市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提出了拓宽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在原市长电话基础上建立“市便民电话中心”的整改措施,市委书记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市长刘淇也多次过问并提出具体要求。当时的北京电信局立下军令状,只要是热线提出的要求,北京电信局将全力提供技术支持。1999年9月,北京电信局运维部技术中心接到命令,为北京市市长电话室建设新的市长热线系统,技术中心立刻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任务小组。
为满足市长电话10个坐席的建设规模,北京电信任务小组确定采用基于语音卡的CTI技术,将通信与计算机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中继线的信令方式,选用接续速度快,能够支撑多种附加业务如提供主叫号码显示功能的:ISDN 30B+D接口。为解决市院内从交换机房到信访楼的传输问题,采用了HDSL技术,用普通电话线将2M中继线传到CTI排队机。
为确保新建系统顺利启用,北京电信与原办公系统开发商中软公司一起,就两个系统协同工作的方案进行多次讨论,以使系统的独立性和系统改动小,确定两个系统采用各自的服务器,在数据库中建立相互索引数据项的方案,从而保证了在后期处理电话过程中仍可方便地播放当时的电话录音。
整体方案确定之后,北京电信选定了与北京邮电大学CTI中心(天瑞高维公司)合作,按照市长电话的功能要求,制订详细的工程方案,确定将原来的单机双中继改为双机双中继,即在一台机器或中继出现故障时,系统仍能正常工作而不会出现阻断,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该系统主体部分软件由北邮CTI中心按上述要求进行开发,对于其中的30B+D的呼叫处理部分,由北京电信技术中心提供开发环境,双方协作完成。
北京电信任务小组通过当时的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市场部、北京市电话局经营部和小交换机处迅速办理了中继线租用审批手续,同时请网调处在全网协调生成数据“12345”,并在五区局传输交换人员的大力帮助下调通线路。2000年4月,任务小组和北邮CTI中心到现场对系统进行安装和调试。试运行期间,由技术中心在其实验网交换机上,用自行开发的大呼叫量发生器对市长热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呼叫测试,并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改正。2000年6月19日,北京市人民“12345”便民电话中心正式开通。
系统投入运行后,每天忙时呼叫量总数超过三万次。由于本系统的两条中继线顺利进行了传输割接,双机双中继方案得以实施,所以,受理中没有出现死机和断话现象,保证了系统运转正常。网管中心再次对“12345”的呼叫进行数据观测,接通率大大提高,呼损率低于40%。
……
这部书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浓厚的历史烟火气,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第一次装上电话那种激动人心的感觉,那简直是天大的事儿!翻开这本书,虽然我不是电信专业出身,但那些关于线路的铺设、机房的迭代、乃至是小小的电话卡背后的故事,都讲得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腔调,反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把那些曾经在街头巷尾、在政府机构里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们的光辉事迹给挖掘出来了。尤其是提到早期的寻呼机时代,那嗡嗡作响的震动声,简直是集体回忆的密码,让我不禁感叹科技进步的速度之快,以及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便捷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这本书不仅仅是梳理了一条技术线路的发展史,更是记录了一代北京人生活方式的变迁,那种时代更迭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读起来很有感慨。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展示了“慢”时代的“快”发展。在如今5G、物联网普及的今天,回望几十年前,每一次电话接通、每一次电报发出都凝聚了多少人力物力。书中对那些早期通信设备的图文介绍,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些笨重的交换机、需要手工接线的场景,让我对现在的智能手机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心。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述技术变迁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探讨其社会影响。比如,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北京市民的出行习惯和商业模式是如何被颠覆的。这本书没有回避早期的挑战和失误,而是坦诚地记录了整个行业在摸索中前行、不断试错、最终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真实,充满了历史的张力。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宏大的“史话”题材通常抱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总担心会过于官方和乏味。然而,这部作品出乎意料地保持了一种克制而又深情的笔调。它没有陷入纯粹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将技术节点与北京城市发展的大背景结合起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描述,那种从零开始、从小规模试点到全面覆盖的过程,清晰地展现了国家在通信领域投入的决心和远见。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如改革开放初期通信设施的引进与消化过程的分析,尤为精彩,它揭示了我们如何从“追赶者”一步步成长为“引领者”的内在逻辑。这种叙事层次感极强,让即便是对技术细节不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窥见一个现代化都市崛起的缩影。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像是听一位见证了这一切的老前辈在娓娓道来。
评分拿到这本读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那些鲜活的民间轶事。比如,关于第一条光缆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那种“人定胜天”的工程师精神,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它没有过度拔高,而是很接地气地描述了当时资源有限、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技术人员是如何凭着一股韧劲儿去攻克难关的。有些章节甚至像是一部微型的社会变迁史,探讨了通信技术如何重塑了北京的商业活动和人际交往模式。我记得书里描述了某次重大活动期间,通信保障团队彻夜不眠坚守岗位的情景,那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即便隔着几十年,依然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他们的汗水和付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原本可能被视为冰冷技术的历史,赋予了鲜活的人性光芒。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与其说是一部专业的电信史,不如说是一部关于“连接”的哲学书。它探讨的不仅是电缆和信号塔,更是人与人、城市与世界如何建立起更为紧密联系的努力。我特别喜欢那些细节的描摹,比如早年间申请一部电话需要经过多么复杂的审批流程,那种“一机难求”的时代烙印,让人对今天的普及率感到不可思议。作者在梳理技术脉络时,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关键转折点,例如数字化的引入对整个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工程数据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故事,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每一次技术升级背后,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心血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本书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新中国通信发展轨迹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