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定价:30.00元
作者:杨载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0301300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定价链接: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旅游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3篇15章。上篇为中国旅游地理的一般理论与实践,对旅游与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科实践及其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一般方法进行了概括;中篇为中国旅游地理总论,从宏观上对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产品、旅游地理分区进行了阐述,并对目前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课题如中国的西部旅游开发、“黄金周”假日旅游等进行了分析概括;下篇为中国旅游地理分论,主要对中国各旅游大区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及其各旅游省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概貌、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概要、主要旅游区建设进行了概括。
本书具有较强的时代面向性和实际应用性,即可作为大专院校的实用教材,有可供旅游工作者和旅游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上篇 中国旅游地理的一般理论与实践
章 旅游与旅游地理学
节 旅游及其要素构成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实践
节 旅游地理的野外考察与调查
第二节 旅游地图的设计与应用
第三章 旅游开发与规划
节 旅游者活动行为分析
第二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评价
第三节 旅游资源开发
第四节 旅游区域开发规划
第五节 旅游环境问题与旅游环境保护
中篇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
第四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节 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中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第五章 中国的旅游市场与旅游产品
节 中国旅游市场与旅游产品形成的条件
第二节 中国的旅游市场
第三节 中国的旅游产品
第六章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节 中国的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节 中国的西部旅游开发问题
第三节 中国的“黄金周”假日旅游问题
第七章 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节 中国旅游区划
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下篇 中国旅游地理分论
第八章 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熔岩风光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概述
第九章 华北黄土文化名山沃野海景风光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市)概述
第十章 华东吴越淮河文化山水园林都市风光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市)概述
第十一章 华中荆楚巴蜀文化名山胜水峡谷奇观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市)概述
第十二章 东南沿海闽粤文化南国山海岛风光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区)概述
第十三章 西南民族风情岩溶山水风光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区)概述
第十四章 青藏藏传佛教文化高原雪域草原风光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区)概述
第十五章 西北丝路文化绿洲草原大漠风光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区)概述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杨载田,衡阳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系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全国高师地理教学改革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理事,曾主持“21世纪的湖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建设创新研究与实践”等省部级科研和教改课题7项,参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之前对中国旅游地理的理解非常片面,大概就是知道一些著名的景点。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才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再到经济地理的方方面面,而且每一个部分都写得非常深入。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气候、地貌对旅游资源形成影响的分析,这让我能够从更科学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独特的景观。 而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例如,它会分析哪些地区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哪些地区适合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哪些地区又适合发展城市休闲旅游,并且还会结合实际的案例来讲解。这种系统性的梳理,让我能够快速地构建起对中国旅游地理的整体认知框架。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活地图”,它不仅告诉我“在哪里”,更告诉我“为什么在那里”,以及“如何去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对于我这样想要系统学习中国旅游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评分这本《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旅游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的壮丽山河和丰富文化充满好奇,但总是觉得知识零散,不成体系。拿到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份详尽的地图和一本百科全书,瞬间点燃了我探索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地理知识堆砌,而是将地理与人文、历史、经济等多个维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每个地方独特的气质和发展脉络。 翻开书页,我被那些精美的图片深深吸引。从巍峨的雪山高原到秀美的江南水乡,从苍茫的戈壁沙漠到繁华的沿海都市,每一张照片都仿佛带着读者身临其境,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书中对每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不仅列出了景点,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我特别喜欢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那几章,书中详尽地介绍了他们的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以及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这让我对那些神秘而迷人的地区产生了强烈的向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规划一次深入的旅行,去亲身体验书中描绘的美景。
评分作为一名地理系的准毕业生,选择一本可靠的教材至关重要。在对比了市面上多本同类书籍后,《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凭借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鲜活的内容脱颖而出。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地旅游资源,而是从地理学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趋势。书中关于旅游空间结构、旅游区位选择、旅游环境保护等理论性内容的阐述,既有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为我们理解旅游业的本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宏观层面的分析,比如国家旅游政策、区域旅游合作、以及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它帮助我跳出了单一景点的认知,看到了整个中国旅游业的宏观图景。同时,书中对微观层面的案例分析也十分到位,通过具体的城市和区域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便于我们理解和应用。这本书无疑为我的学术研究和未来职业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我对中国的旅游地理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清晰,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开篇就对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介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便是按照地理区域划分,逐一展开介绍。每个区域的讲解都遵循着相似的逻辑,先是宏观概括,然后深入到具体的旅游资源、线路、以及发展现状。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迷茫。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个区域的“特色”挖掘。它不会只是简单地罗列景点,而是会深入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因素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旅游吸引力的。例如,在介绍西部地区时,书中详细阐述了高海拔、干旱半干旱气候对当地地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这些自然条件如何催生出独特的景观和文化。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对每个地方都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中国旅游地理的求知欲,更激起了我深入探索的兴趣。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本《中国旅游地理》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高等院校教材”这几个字总让人觉得有些距离感。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地理知识,更是在讲述一个个地方的故事,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如何去保护我们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书中的一些细节也让我非常感动,比如对一些濒危文化和传统技艺的记录,以及对乡村旅游如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这些内容让我觉得,旅游不仅仅是观光,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方式。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各地的地理风貌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对“旅游”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承载着文化、情感,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希望未来有机会去书中提到的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地方,亲身去感受这份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