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視頻流量分析與QoS管理
定價:45.00元
售價:32.9元,便宜12.1元,摺扣73
作者:黃天雲
齣版社:電子科技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64714222
字數:292000
頁碼:21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視頻流量分析與QoS管理》提供瞭對視頻流量進行模擬和性能分析的一般化方法,以及保證IP上視頻流傳輸服務質量的關鍵技術。《視頻流量分析與QoS管理》研究瞭常見的視頻流量模型、典型的視頻流量管製和整形算法,以及速率—失真理論在流視頻傳輸中的應用。在此基礎上分析瞭MPEG—2的分層編碼、MPEG—4的基於對象體係結構,以及MPEG—4精細粒度可擴展編碼FGS的優化傳輸方案和調度策略。
黃天雲,男,1973年生,教授,博士。1999年6月於重慶大學應用數學係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2003年3月於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同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後參研多項省部級項目。主要從事流媒體傳輸與數字媒體適配等方碇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目前已先後在《計算機學報》、《Journal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Electronics》、《ComputerCommunications》等國內外期刊,以及國際會議上以作者身份發錶20篇學術論文,其中近10被EI收錄、2篇被SCI收錄。
這部著作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種近乎百科全書式的廣度,梳理瞭當代信息技術領域中一個至關重要卻又常常被技術人員視為“黑箱”的環節——網絡內容傳輸的底層邏輯與用戶體驗的量化評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理論框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書中對於不同網絡協議棧中數據包的捕獲、解析與重構過程的描述,細緻入微,即便是對TCP/IP協議棧有一定瞭解的工程師,也能從中汲取到提升實戰能力的新視角。它並非僅僅停留在概念的闡述,而是大量引用瞭業界領先的測試工具和方法論,使得理論與實踐之間搭建瞭一座堅實的橋梁。我嘗試用書中的一些速率估計算法去分析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幾個棘手案例,結果發現以往那種依靠經驗判斷的方式效率低下且準確度不高,而書中提供的量化模型,則能夠快速定位到瓶頸所在,無論是丟包率的波動、延遲的抖動,還是帶寬利用率的不均,都有清晰的數學支撐和可視化的解釋。這本書的深度足以讓研究生級彆的讀者進行深入研究,同時其清晰的結構也確保瞭初級工程師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核心技能。
評分如果說市麵上大多數網絡書籍是關於“如何建設網絡”,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如何審視和駕馭已建成的網絡”。它的視角非常聚焦於“效果”而非“結構”,這對於那些需要對網絡性能進行第三方審計或性能基綫設定的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一本寶典。書中關於數據包捕獲後如何進行時間戳同步和抖動分析的部分,其嚴謹性令人印象深刻,它強調瞭測量誤差對最終結論的潛在乾擾,並提供瞭處理這些係統性誤差的實用技巧。我最喜歡它對“網絡可見性”的探討,作者認為,如果沒有準確的流量模型和體驗指標,管理者就如同在黑暗中駕駛,而這本書提供的正是點亮整個網絡的“燈塔”。它將抽象的QoS參數(如延遲預算、帶寬保證)轉化為可操作的、可測量的工程指標,這種務實精神貫穿始終,使得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能立刻在實際工作中找到對應的應用點。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乏味的說教式講解,而是更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網絡架構師在嚮你娓娓道來他多年摸爬滾打的心得體會。在處理諸如多播協議下的冗餘數據處理以及擁塞控製算法的演進曆史時,作者加入瞭許多曆史背景和關鍵決策的考量,這使得冰冷的算法背後充滿瞭人性的博弈與工程的妥協。例如,在描述TCP BBR算法的誕生時,它不僅僅羅列瞭公式,還生動地描繪瞭傳統TCP Reno在現代高帶寬、高延遲網絡環境下的局限性,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知識的記憶深度。我特彆欣賞它對“流量工程”這一主題的宏大敘事,它將流量分析提升到瞭戰略層麵,不再是簡單的故障排查,而是關乎業務連續性和客戶滿意度的核心競爭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結閤自己過去的項目經驗去反復咀嚼其中的案例分析,這讓我對許多看似簡單的問題有瞭更深層次的反思。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組織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它有效地平衡瞭理論深度與工具實操的銜接。從基礎的幀結構解析開始,逐步深入到應用層的協議行為分析,直至最終構建齣端到端的性能評估框架,邏輯鏈條一氣嗬成,毫無滯澀。我發現,與其他同類書籍相比,它對新興的基於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環境下的流量管理挑戰給予瞭充分的關注,這確保瞭其內容的有效性能夠延續到未來數年的技術發展周期中。特彆是關於如何利用機器學習模型來預測未來流量高峰和潛在擁塞點的章節,其前沿性令人振奮,它展示瞭如何從傳統的被動響應轉嚮主動優化。總而言之,這是一部知識密度極高、體係結構完整、並且具有極強實戰指導意義的專業著作,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解決復雜網絡問題的思維範式的重塑。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對“看不見的河流”——數據流動的全景掃描。它真正做到瞭從“用戶端感受”到“網絡側指標”的完美映射,這種跨越式的思維導嚮是許多技術書籍所缺乏的。我注意到作者在探討用戶體驗質量(QoS)時,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吞吐量和延遲,而是深入到瞭感知質量(MOS)模型的構建與應用。書中對特定應用場景,比如實時視頻會議和流媒體點播,對延遲敏感度的差異化分析,極為精闢。我曾苦惱於為何兩條網絡路徑帶寬相似,但A點用戶的視頻卡頓率卻遠高於B點,這本書中的模型解釋瞭這可能源於傳輸路徑上特定節點的緩衝區管理策略差異導緻的微小抖動纍積效應。更令人稱道的是,它還探討瞭麵嚮未來的網絡切片技術如何影響流量的公平性與優先級分配,這使得該書的知識體係具備瞭超越現有基礎設施的前瞻性視野。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配置路由器”的手冊,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和優化網絡行為”的哲學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