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錄音工程師手冊(第2版)
定價:40.00元
售價:27.2元,便宜12.8元,摺扣68
作者:周小東
齣版社:中國廣播影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0437308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因為有對錄音藝術和技術的再思考,所以再版此書。《錄音工程師手冊(第2版)》盡管章節順序仍然是從聲學基礎到樂器拾音和後期製作以便符閤錄音的工作流程,即對室內聲場的評估直到對信號的拾取和處理。因為考慮到該書的受眾為一綫的錄音工作人員以及剛剛開始在該領域學習的學生,而並非設備設計及信號處理領域中的科研人員,所以多數章節相對於版來說對理論的闡述略有刪減,同時增加瞭一些實操內容,以便使得整體內容更直接,更實用。
目錄
章 錄音聲學基礎
1.1 分貝
1.2 諧波和倍頻程
1.3 VU錶、峰值錶及相位錶
1.4 聲波的傳輸
1.5 相位關係和梳狀濾波效應
1.6 聲強級、聲功率級和聲壓級
1.7 人耳構成及各部分功能
1.8 臨界帶寬
1.9 晌度
1.10 錄音室監聽音量標準的確定
1.11 哈斯效應
1.12 聲反射
1.13 平方反比定律
1.14 吸聲及吸聲材料
1.15 混響
1.16 房間共振
1.17 聲波擴散及擴散體
1.18 初始延時空隙
第二章 麥剋風設計原理
2.1 麥剋風特性
2.2 麥剋風換能原理
2.3 其他類型的麥剋風
2.4 麥剋風前置放大器
2.5 麥剋風接頭和電纜
2.6 DI盒
第三章 揚聲器設計原理
3.1 揚聲器主要部件及功能
3.2 揚聲器特性
3.3 揚聲器箱體設計
3.4 號筒式揚聲器
3.5 揚聲器分頻係統
3.8 揚聲器的擺放
第四章 調音颱應用
4.1 調音颱總述
4.2 調音颱功能簡介
4.3 數字音頻工作站簡介
第五章 調音颱信號周邊處理設備
5.1 周邊設備對信號在時間範疇上的處理
5.2 周邊設備對信號在頻率範疇上的處理
5.3 周邊設備對信號在動態範疇上的處理
5.4 跳綫盤設計
5.5 耳機放大器
第六章 模擬音頻信號存儲係統
6.1 磁帶
6.2 模擬錄音流程
6.3 磁帶錄音機傳動係統
6.4 模擬磁帶錄音機校正
6.5 模擬信號降噪係統
第七章 數字信號記錄係統
7.1 采樣頻率
7.2 量化
7.3 模擬一數字信號轉換
7.4 數字一模擬信號轉換
7.5 數字信號存儲係統
7.6 數字信號傳輸與連接
7.7 計算機音頻文件格式
第八章 二聲道及多聲道立體聲原理及拾音技術
8.1 二聲道幻像聲源的形成
8.2 二聲道麥剋風拾音技術
8.3 三聲道(3-0)立體聲格式
8.4 四聲道(3-1)立體聲格式
8.5 5.1 聲道(3-2)立體聲格式
8.6 其他多聲道音頻格式
8.7 環繞立體聲係統
8.8 環繞立體聲拾音技術
8.9 環繞聲麥剋風
第九章 樂器聲學及樂器拾音
9.1 弦樂器的拾音
9.2 木管樂器拾音
9.3 銅管樂器的拾音
9.4 膜質打擊樂器的拾音
9.5 非膜質打擊樂器的拾音
9.6 鋼琴的拾音
9.7 手風琴的拾音
9.8 人聲的拾音
9.9 樂團的拾音
9.10 音樂節目的混音製作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錄音工程師手冊(第2版)》真是讓我這個初入行的新手茅塞頓開。它的內容組織得非常有條理,從最基礎的聲學原理到復雜的數字音頻工作站(DAW)操作,幾乎涵蓋瞭一個錄音工程師需要掌握的所有核心技能。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混音和母帶處理部分時所采用的深入淺齣的方式。書中不僅詳細介紹瞭各種效果器(EQ、壓縮、混響等)的工作原理和應用場景,還配有大量的實例和圖錶,讓抽象的技術概念變得可視化。比如,關於動態處理的那幾章,我以前總是很迷茫,不知道壓縮器的閾值和比率到底該怎麼設置纔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但這本書通過對比不同音樂風格的動態需求,給齣瞭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南。它並沒有一味地推銷某個品牌的設備或軟件,而是更側重於傳授通用的技術思維和審美判斷,這對於建立紮實的專業基礎至關重要。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聲音的“塑形”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不再是盲目地調整鏇鈕,而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去工作。這本書絕對是技術進階路上的必備良伴,實用性極高。
評分坦白講,市麵上的教材往往更新速度跟不上技術迭代的步伐,但《錄音工程師手冊(第2版)》在保持核心理論不變的基礎上,對新技術的融入處理得相當到位。我尤其關注瞭關於沉浸式音頻(如杜比全景聲基礎)的介紹部分。雖然它沒有深入到專業聲場設計那麼復雜,但它清晰地勾勒齣瞭多聲道錄音與傳統立體聲錄音在聲像定位和空間信息捕捉上的根本差異,並簡要介紹瞭如何將這些概念應用到現代混音流程中。這對我這個需要關注未來趨勢的從業者來說,是非常及時的知識補充。全書的排版清晰,索引係統做得非常好,需要查閱某個特定主題時能迅速定位,這在實際工作中非常重要,省去瞭翻找的煩惱。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兼顧瞭深度理論、廣泛實踐和前瞻視野的優秀參考書,絕對物超所值。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絕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參數的羅列上,它更像是一本關於“錄音美學與實踐哲學”的著作。特彆是針對人聲處理的章節,我發現它提供瞭一種非常成熟且富有創造力的處理思路。它沒有固守陳舊的“一刀切”方法,而是鼓勵工程師根據人聲的個性特徵(如音色、呼吸感、咬字方式)來量身定製處理方案。比如,書中對比瞭三種不同的底噪處理技術,並說明瞭它們在保留人聲自然泛音和控製齒音之間的權衡,這讓我學會瞭如何在追求清晰度的同時,不犧牲聲音的“人味”。此外,書中的章節對於現場樂隊錄音和後期修復錄音(Restoration)的介紹也相當到位,展現瞭錄音藝術的多元性。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對聲音的尊重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這無疑對我個人的職業態度也産生瞭積極的影響。
評分說實話,作為一名對音頻技術充滿好奇心的發燒友,我之前買過好幾本相關的書籍,但大多都顯得過於理論化或者隻關注瞭某一小塊領域。然而,《錄音工程師手冊(第2版)》的廣度和深度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平衡點。它不僅講解瞭如何操作,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例如,在討論數字音頻轉換(ADC/DAC)時,書中對抖晃(Jitter)和量化誤差的描述,即使是對非專業工程師來說,也足夠清晰易懂,讓你明白高規格設備背後的技術價值所在。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信號流和布綫的章節,詳細地繪製瞭不同復雜係統(如模擬颱、數字處理器、外部效果器)的連接圖譜,這對於我搭建傢庭工作室時避免接錯綫和提高係統效率提供瞭極大的幫助。這本書的編排邏輯,就像是為你鋪設瞭一條從入門到精通的軌道,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非常適閤自我學習者。
評分我是一位經驗尚可,但總感覺在某些高級技巧上有所欠缺的混音師,這次翻閱《錄音工程師手冊(第2版)》確實帶來瞭一些“醍醐灌頂”的體驗。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空間感”和“聲場構建”的探討。市麵上很多手冊可能側重於修飾細節,但本書卻將重點放在瞭如何從根本上建立一個平衡、有深度的聲場。書中對近場、中場、遠場監聽環境的聲學要求做瞭細緻的分析,並結閤實際錄音棚的聲學處理案例進行瞭剖析,這對於我這種經常需要處理室內聲學問題的人來說,提供瞭非常寶貴的參考。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不同麥剋風拾音技術背後的物理學邏輯解釋得非常透徹,不再是簡單地告訴你“用這個話筒錄鼓的底部”,而是告訴你“為什麼用這個話筒,在那個位置拾取,能更好地捕捉到聲音的哪個特定部分”。這種對原理的深挖,極大地提升瞭我現場收音時的決策質量和效率,感覺像是從一個“操作工”蛻變成瞭真正的“聲音設計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