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全球變暖的發現
:21.00元
售價:14.3元,便宜6.7元,摺扣68
作者: 沃特;宮照麗
齣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560069388
字數:
頁碼:20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本書嚮人們揭示瞭全球變暖發現的過程——基中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麯摺和轉變,還有來自經濟和政治上的可怕障礙。這本書不同於我們所熟知的那些宣揚科學勝利的故事,而是嚮讀者們展示瞭科學傢進行的艱苦卓絕的研究和探索。雖然這些科學傢做齣的結論永遠無法確定,但即便是臨時的答案也至關重要,因為這關係著人類的生存。
斯潘塞·R.沃特給我們描繪瞭全球變暖理論發展和終得到確信的過程,剖析瞭錯綜復雜的研究脈絡,並揭示瞭科學傢的觀點以及公眾對他們工作的認可在政治和社會方麵的潛在意義。
——安德魯·C.雷夫金《紐約時報》
科學傢用瞭一百年時間纔就人類活動製造的氣體會導緻全球變暖這個問題達成一緻意見。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一個偵探故事,物理學傢沃特講述瞭全球變暖理論發現的曆史,其中包括給研究團體造成麻煩的內在衝突以及在推進氣候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
——《齣版人周報》評論
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書。我能給予它的好的褒奬就是在氣候學課上不用我自己的書作教材,而讓學生用這本書。這本書的內容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文筆優美,篇幅簡短但又重點突齣。我認為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應該對沃特這樣的曆史學傢的研究提供資助。
——斯蒂芬·H.施奈德《自然》
海報:
《全球變暖的發現》嚮人們提示瞭全球變暖發現的過程——其中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麯摺和轉變,還有來自經濟和政治上的可怕障礙。這本書不同於我們所熟知的那些宣揚科學勝利的故事,而是嚮讀者們展示瞭科學傢進行的艱苦卓絕的研究和探索。雖然這些科學傢做齣的結論永遠無法完全確定,但即便是臨時的答案也至關重要,因為這關係著人類的生存。
章 氣候為什麼會發生變化?
n 從古到今,人們總是會談論氣候異常的話題,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這個話題發生瞭一次不同尋常的轉變。老人們開始堅持認為,天氣真的和以前不一樣瞭。他們還記得,在自己的童年時代也就是19世紀90年代所發生的那些可怕的暴風雪,那初鞦就已經冰封的湖麵,但是所有這些都已經結束瞭——年輕一代不必經曆這種惡劣的天氣。大眾齣版物上發錶的一些文章稱鼕季的確已經變得更加溫和瞭。氣候學傢在仔細研究瞭以往的記錄之後肯定瞭一點:逐漸變暖的趨勢正在慢慢形成。專傢們告訴記者,霜降的時間也比以前晚瞭,而在幾百年來從未有過小麥和鱈魚蹤影的北方,人們現在也能收割小麥和獵捕鱈魚瞭。正如《時代》雜誌在1939年所說的那樣:“年紀大的人說自己小時候的鼕天更加嚴酷一些,他們說得很對……至少從目前形勢來看,世界正在變暖——對這一點人類已經確信無疑瞭。”
n 但是沒有人為這種變化而擔憂。氣候學傢的解釋是:天氣模式自古以來一直都在發生著一些微小的變化,這種變化周期會持續幾十年或幾百年。如果20世紀中期恰好是一個變暖的時期,那就更好瞭。一篇在1950年非常受歡迎的文章曾經作瞭這樣的保證:“大片新的糧食生産區將會齣現,而這些都將會被納入開墾計劃之中。”當然,如果氣候繼續變暖,將會齣現新的沙漠,而且海洋也可能因為水麵上升而淹沒沿海城市——“第二次大洪水將會爆發,和《》中所記載的那次大災難一樣”。顯然,所有這些都僅僅是對遙遠未來的一些想象力豐富的猜測。對於是否真的存在全球變暖的趨勢,很多專業氣候學傢都心存質疑。他們所看到的,都隻不過是正常的局部氣候暫時的浮動。一篇雜誌報道解釋說,即使真的有全球變暖的趨勢,“那麼當前的這種變暖趨勢到底會持續20年還是2萬年,這一點氣候學傢們也不清楚”。 1952年8月10日的《紐約時報》有報道說,30年後,人們可能會心懷嚮往地迴想起50年代溫和的鼕天。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深邃的藍色搭配著一絲絲泛紅的火焰,瞬間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雖然我對“全球變暖”這個詞並不陌生,但總覺得它離我的生活有些遙遠,更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科學概念。然而,當翻開這本書的扉頁,我便被一種全新的視角所吸引。作者似乎並沒有一開始就堆砌枯燥的數據和復雜的科學模型,而是像一位引人入勝的說書人,娓娓道來。他以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描繪瞭地球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發生的細微變化,比如,我從小時候記憶中的四季分明,到如今常常齣現的反常天氣,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在這本書裏被放大,變得觸目驚心,卻又如此真實。我開始意識到,全球變暖並非是某個遙遠國度的難題,而是正在悄悄改變我們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它可能是一次極端天氣對傢園的威脅,也可能是下一代賴以生存的土地的改變。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地球的關係,也激發瞭我想要深入瞭解背後原因的強烈欲望。這本書的開頭,就像一扇窗戶,讓我看到瞭一個我曾經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世界。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被作者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資料所摺服。他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全球變暖的科學根源。從溫室效應的原理,到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如何不斷纍積,再到這些氣體對大氣層、海洋以及冰川産生的連鎖反應,每一個環節都解釋得清晰透徹。我特彆喜歡作者引用的一些曆史文獻和科學研究的原始數據,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憑空捏造,而是有堅實的學術基礎支撐的。他並沒有迴避任何可能存在的爭議,而是將不同的科學觀點呈現齣來,並進行客觀的分析和比較,這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讓我能夠更全麵、更客觀地理解這個復雜的問題。書中穿插的圖錶和衛星照片,更是直觀地展示瞭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等令人擔憂的現實。這種將抽象的科學概念具象化的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我的理解度和認同感。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大型的科學講座中,而作者就是那位博學多纔的教授,將深奧的知識以最易懂的方式傳達給我。
評分我常常在想,一本好的科普讀物,不僅僅在於它能傳遞知識,更在於它能否觸動讀者的心靈,激發行動。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用樸實卻充滿力量的語言,將一個宏大而復雜的主題,剖析得淋灕盡緻,卻又不會讓人感到疏遠。我被書中那些關於地球的生動描繪所打動,那些關於生態係統微妙平衡的描述,讓我對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地球的深切關懷,也深深地感染瞭我。他並沒有用激烈的言辭去煽動情緒,而是用理性而真摯的態度,引導我感受地球的脈搏,傾聽自然的呼喚。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對環境問題漠不關心的旁觀者,而是真正地成為瞭其中的一份子,開始思考我能為這個星球做些什麼。這種情感上的共鳴和思想上的啓迪,是我閱讀過程中最大的收獲。它讓我相信,即使是個體,也能在改變世界的進程中發揮作用。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問題的分析,而是積極地引導讀者思考解決方案。作者並沒有采取一種悲觀絕望的論調,而是強調瞭人類的集體智慧和行動力。他列舉瞭許多科學傢、環保組織以及國傢層麵的努力,從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到節能減排的技術創新,再到國際閤作的必要性,都進行瞭詳細的闡述。更重要的是,他著重強調瞭個人責任的重要性,提齣瞭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比如改變生活習慣、支持綠色産品、參與環保活動等等。這些建議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做到的。讀完這些部分,我不再感到無力,反而充滿瞭希望。我意識到,雖然全球變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隻要我們每個人都付齣一份努力,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就一定能夠扭轉局麵。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在告訴我一個嚴峻的事實的同時,也給我指明瞭前行的方嚮,讓我看到瞭改變的可能。
評分我之所以對這本書愛不釋手,還在於它所展現齣的深邃的曆史視角。作者並沒有將全球變暖僅僅視為當代的問題,而是將其置於人類文明發展的長河中進行考察。他迴溯瞭人類對自然的認知過程,從遠古時期對自然的敬畏,到工業文明的徵服自然,再到如今對自然反噬的警醒。這種宏大的曆史敘事,讓我對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看到,人類在追求進步和發展的過程中,無形中也付齣瞭巨大的代價。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科技發展與環境影響的對比分析,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革新,都可能伴隨著對地球生態的挑戰。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讓我對當下的睏境有瞭更清醒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文明成果,並對未來的發展方嚮有瞭更審慎的思考。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氣候變化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與自然互動史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