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

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东风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年度报告
  • 2013
  • 社会科学
  • 人文科学
  • 文化理论
  • 中国文化
  • 学术研究
  • 报告
  • 文献
  • 当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1501
商品编码:2969236853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

定价:89.00元

售价:60.5元,便宜28.5元,折扣67

作者:陶东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097715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化研究年度报告》就是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连续性出版物,推崇独特新锐的观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旨在充分展示国内文化研究学派的观点,促进国内外文化研究的交流,力争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品牌,为国内文化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2013年卷共分“年度论文”“文化研究工作坊”“信息与资料”“文化研究大事记”四大板块。

目录

年度论文
“科学家的悲剧”:周行功故事的生产、传播与记忆【冯筱才】/3
《受活》:当代中国政治寓言小说的杰作【陶东风】/26
记忆的消费与政治
  ——《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的变奏【贺桂梅】/49
唯美主义的耳朵
  ——《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与声音的政治【周志强】/77
新中产与新工人的浮现及未来【张慧瑜】/93
可见性与现代性——视觉文化研究批判【唐宏峰】/102
1980年前后的录音机:消费、电子媒介与文化变迁【徐 敏】/120
知识制度与中国文论生产——从嘉庆壬戌年会试事件说起【胡疆锋】/139
体验经济与网络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杨 玲】/157
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屌丝”文化批判【林 品】/172

文化研究工作坊
当代中国青年偶像的变迁——以《中国青年》为个案【朱 楠】/185
  附:《当代中国青年偶像的变迁
   ——以〈中国青年〉为个案》写作过程【朱 楠】/215

中国大陆热点评述和研究综述
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表达与大众娱乐
  ——2013年文化热点评述【陈国战 朱 楠】/225
文化研究年度重要著述评论【杨宇静】/250
文化研究大事年表【宋玉雪】/272

文化研究大事记
中国台湾【杨 玲】/285
中国香港【易莲媛】/306
美 国【郑以然】/316
澳大利亚【王 毅】/330
欧 洲【周灵霞】/348

作者介绍

陶东风,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

文摘


序言



《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是一份集思想性、前瞻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年度性出版物,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2013年度全球及中国文化领域涌现的重要思潮、前沿议题、标志性事件及其深远影响。本报告由一群活跃在文化研究一线、拥有丰富研究经验的学者共同编撰,汇集了不同学科视角下的深度分析与批判性反思,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细致的年度文化图景。 报告结构与核心内容概览: 本报告在整体框架上,力求兼顾宏观趋势的把握与微观现象的深入剖析,主要由以下几个核心板块构成: 第一部分:年度文化思潮梳理与前沿议题研析 全球文化变局中的中国视角: 这一部分将重点关注2013年全球范围内对中国文化身份、文化输出、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中国在全球文化格局中所扮演角色的讨论。报告会分析西方学界和智库如何解读中国的文化崛起,以及中国自身在建构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方面的新尝试与新挑战。例如,对“中国梦”背后的文化叙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模式(如孔子学院的演变、中国影视剧的海外推广)以及数字时代下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散机制等议题,将进行深入的考察。 数字时代与文化生态的重塑: 2013年是数字技术深刻影响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又一年。本报告将聚焦于社交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信息获取方式、艺术创作模式以及社会互动形态。我们将探讨网络文化(如表情包、短视频、直播)、粉丝经济、算法推荐对文化内容生产的驱动作用,以及数字鸿沟、信息茧房、网络暴力等伴随而来的文化问题。同时,报告也会关注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数字化、数字人文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与创新。 身份政治与多元文化语境: 身份认同的构建与冲突一直是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2013年,性别、种族、阶级、地域、性取向等多元身份议题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报告将分析这些身份如何在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语境下被重新定义、协商和实践。特别关注在中国语境下,例如城乡二元结构下的身份流动、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张力、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身份构建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问题。 新自由主义的文化逻辑与批判: 报告将深入分析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蔓延背景下,其文化逻辑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传统的文化价值、社会结构和个体经验产生何种影响。这包括市场化对艺术创作的异化、消费主义的盛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模糊、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平等和文化焦虑。报告将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新自由主义文化逻辑的运作机制及其潜在的抵抗与超越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年度标志性文化事件深度解读 重大文化政策与立法动态: 2013年,中国政府在文化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法规,例如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关于媒体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等。本报告将对这些政策的背景、核心内容、预期目标及其潜在的实施效果进行解读和评估,分析其对文化生态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 影视、文学、艺术领域的年度盘点与评论: 报告将选取2013年度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影视作品、文学出版物、艺术展览、戏剧演出等,进行深入的评论和分析。这不仅包括对作品主题、艺术风格、叙事方式的解读,更会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这些作品所折射出的社会情绪、价值观念、时代精神以及文化生产的内在逻辑。例如,对特定类型电影的兴起、网络文学的繁荣、当代艺术的探索与反思等。 媒体变迁与公众文化生活: 2013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加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深刻改变了公众的信息获取和文化消费方式。报告将分析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视频、在线音乐等如何重塑公众的文化生活,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传播、舆论生成、社会动员等方面的变化。同时,也会关注数字媒体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冲击与改造。 社会运动与文化表达: 报告将关注2013年度社会热点事件中,公众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进行表达、参与和协商的现象。这可能包括线上线下的社会倡议、抗议活动中的视觉符号与口号、公众对公共事件的讨论与评论等。通过对这些文化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结构性问题、群体诉求以及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跨学科对话与方法论前沿 文化研究的理论更新与方法创新: 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变化和理论工具的日益丰富,文化研究也在不断进行自我革新。本部分将关注2013年度在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新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例如,计算文化研究(Digital Humanities)、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理论、女权主义理论、生态批评、媒介考古学等在具体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报告将探讨如何运用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技术,更有效地分析复杂的文化现象。 跨学科合作的实践与挑战: 文化研究本身就具有高度的跨学科性。本部分将展示2013年度在文化研究领域涌现出的跨学科合作案例,分析不同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如何协同合作,共同解决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同时,也会探讨跨学科合作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青年学者的声音与研究方向: 报告将特别关注2013年度在文化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展示他们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和独特的研究视角。这不仅是对青年学者的肯定,也是为文化研究领域注入新活力,指引未来研究方向的重要参考。 《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的独特价值: 原创性与深度: 本报告并非对现有文献的简单罗列,而是基于2013年度的实际文化现象,进行了原创性的观察、分析与批判。报告中的观点与论述,力求深入浅出,具有学术的严谨性与思想的穿透力。 时代性与前瞻性: 报告紧扣2013年这一特定历史节点,捕捉时代脉搏,梳理年度文化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文化趋势做出审慎的预判。 多重视角与综合性: 报告汇集了来自不同研究领域、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他们的多元视角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全面的文化研究图景,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 问题导向与批判精神: 报告在梳理文化现象的同时,不回避问题,积极进行批判性反思,旨在揭示文化发展背后的深层矛盾与复杂性,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 服务于学术与社会: 本报告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也为政策制定者、文化从业者、媒体人士、教育工作者以及关心中国与全球文化发展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年度文化动态、把握文化趋势、深化文化认识的权威平台。 《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力求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刻的思想洞察和广阔的视野,成为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度文化研究文献,为理解当下与塑造未来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流行文化现象的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主题的探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当年的流行事物,而是通过严谨的学术分析,揭示了这些流行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书中对于一些备受瞩目的影视剧、音乐专辑以及网络热点的讨论,都充满了独到的见解。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如何被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意识形态所塑造,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和行为。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怀旧经济”和“身份政治在流行文化中的体现”的章节,这些分析极具启发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消费文化的方式,以及文化产品在构建个体身份认同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的流畅性,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

评分

这本书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2013年文化全景图,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并非一本死板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以一种充满活力和洞察力的方式,描绘了那个时代文化景观的复杂性。作者在书中对特定文化产品——比如某位独立音乐人的崛起,或者某种新的互联网迷因的流行——的分析,都不仅仅是停留在表象,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去解读。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快感经济”和“注意力稀缺”的讨论,这些概念精准地捕捉了当下社会信息爆炸和消费主义盛行的特征,并揭示了它们如何影响着文化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能轻易地点拨出那些隐藏在日常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刻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关注社会思潮变化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提纲挈领地梳理年度变迁的著作。《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无疑是其中一本值得我反复品读的作品。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将零散的文化事件串联成一条清晰的线索,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文化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例如,书中对电子游戏产业的深入分析,不仅展现了其商业上的成功,更探讨了其在叙事方式、玩家社群构建以及虚拟经济等方面的创新,这些都深刻地触及了数字时代下人际交往与意义生产的新模式。此外,对于一些新兴的艺术形式和媒体实践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新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2013年文化的“是什么”,更试图解释“为什么”以及“将走向何方”,为我们理解当下和预测未来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评分

坦白说,我起初对阅读一本关于“年度报告”的文化研究书籍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通常这类书籍会显得有些枯燥和学术化。然而,《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为生动,而且视角极其新颖。作者巧妙地将一些看似互不相干的文化现象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揭示了它们背后共同的驱动力和时代特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个体化生存”和“社群回归”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文化趋势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消费、数字社交互动以及新兴生活方式的细致观察,生动地展现了2013年人们在追求自我表达的同时,又渴望在虚拟或现实的社群中找到归属感。这种对复杂社会心理的精准把握,让我读来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就是我身边的观察者,记录下了我所经历和思考的一切。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清晰梳理年度文化趋势的著作,尤其关注那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却又常常被忽视的细微之处。《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以一种既宏观又入微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了2013年那个充满变革与碰撞的文化图景。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文化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挖掘,比如社交媒体的兴起如何重塑了公共话语空间,又如何影响了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书中对某些具体文化事件的分析,如某部引发广泛讨论的电影或某场重要的音乐节,都做得极为深刻,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技术迭代的影响,以及它在更广泛的文化语境中所占据的位置。这种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让我对2013年的文化生态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我理解当下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即使是对文化研究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在这种流畅且引人入胜的叙述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