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多文化世界
定价: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 青木保;王敏;唐先容,王宣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500686026
字数:
页码:1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00kg
《多文化世界》是青木先生继《异文化理解》之后,于2003年出版的又一力作,也是对同一论题的扩展和深度阐述。在该书中,青木先生再次强调了“文化的力量”,认为所谓“文化的力量”并不是施加压力,强迫同一化的力量,而是一种以自我向他人开放为前提,呼吁人们追求各自文化魅力的概念。
《多文化世界》是青木保先生继《异文化理解》之后,于2003年出版的又一扛鼎之作,也是对同一论题的深度阐述。作者在《多文化世界》中,再次重申“文化的力量”,提出以“异文化理解”守护“多文化世界”,呼吁一种以自我向他人开放为前提,追求本土文化魅力的独特理念。
守卫“多文化世界”, 坚持文化的多元性,势将大大减少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摩擦,消除彼此误解,促进世界的多元发展与和平繁荣。作者的这一精辟论点业已为今日纷繁的国际世象、包括中日两国的互往历史所一再验证。
青木保,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文化人类学专家。
历任日本大阪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教授,泰国国立桥拉伦贡火学和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人类系研究员,法国国立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德国昆斯丹茨大学客员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名誉教授、上海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顾问教授等。
2007年4月就任日本文化厅厅长。
作者自1965年以来从事以东南亚为主的文化人类学调查研究,并在法国、英国等欧洲各国以及美国进行有关文化政策和文化机构的调查研究。
1985年获三得力学艺奖、1990年获吉野作造奖、2000年获紫绶褒奖。
个人主要著作有:《文化的翻译》、《在泰国的寺院》、《文化的否定性》、《仪礼的象征性》、《境界的时间》、《逆光的东洋学》等。
共同编著:《现代文化人类学讲座》13卷、《近代日本文化论》8卷、《亚洲新世纪》8卷等。
来自意识形态的压利
伯林说:意识形态在鼓舞人类理想的同时,也会贬低和压抑人性,关于这个问题,连19世纪出色的社会思想家们都不曾预言到。近代思想认为,社会改革的意识形态通常属于正面影响,是有利的事物。可以说自法国革命以来,它被当做人类追求理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回顾20世纪就知道,可以说贯穿着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给人们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反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的混乱。主义所声称的人类一体化其实是人类的分裂和压抑。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
那么现在该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呢?置身于现代日本社会来观察世界的形势,我不能不意识到,在日本社会里处于中心地位的焦点一直是发展经济。特别是1945年以来,日本社会的发展,与其说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毋宁说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开发凝聚了所有的价值。几乎没有人去追求这样的理想:即日本要建成怎样的社会才能使日本人幸福,进而使世界幸福,使全人类幸福。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进入低迷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疑虑,变得缺乏信心。当今社会所应追求的理想显得过于匮乏和平庸,对此人们不能不忧心忡忡。尽管不是前述伯林的言论,但我还是要说,实际上在现代日本社会里,人们并没有去好好地探讨人类应有的状态和应有的行为等信念方面的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我想,战后日本是一个没有怎么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社会。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太巧妙了!我发现,作者并不是按照地理区域或者时间顺序来展开的,而是通过一些非常有趣的“主题”将不同的文化巧妙地连接起来。比如,关于“节庆”的主题,就能串联起世界各地五花八门的庆祝方式,从狂欢的巴西狂欢节到肃穆的中国春节,再到充满宗教色彩的西方圣诞节,每一种节庆都诉说着一段历史,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食物”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食物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品,它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作者用极富画面感的笔触,描绘了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从香辣过瘾的川菜,到精致优雅的法餐,再到健康朴实的地中海饮食,每一种食物背后都蕴含着当地的气候、物产、历史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某个遥远的国度,人们是如何用最简单的食材,烹饪出最美味的佳肴,来庆祝丰收,或者纪念先人。 书中对“服饰”的探讨也同样精彩。从鲜艳夺目的印度纱丽,到端庄典雅的中国旗袍,再到充满民族风情的非洲部落服饰,每一件衣服都仿佛是一件艺术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历史传承。作者不仅描述了服饰的外观,更深入解析了它们背后的象征意义,比如色彩的选择,纹样的含义,以及在不同场合的穿着讲究。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非常“接地气”的主题,比如“交通工具”和“居住方式”。我从未想过,这些日常的元素,也能如此生动地展现出文化的差异。从充满历史感的马车,到现代化的交通系统,再到不同风格的建筑,都反映着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智慧和适应能力。 总而言之,《多文化世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串联性”和“主题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信息,而是通过巧妙的主题设置,将看似孤立的文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多文化世界。这是一本让我充满惊喜,并且愿意反复阅读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真是太独特了!读起来有一种置身于古老图书馆,翻阅泛黄手稿的感觉。作者的叙事方式十分考究,每个词语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学的韵味。虽然书中涉及的地域和文化非常广泛,但作者却能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逝的文化习俗的描摹,仿佛是在为我们挽留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在阅读关于古代文明的部分时,我仿佛能听到古埃及法老的低语,感受到古希腊哲人的辩论,甚至还能闻到古罗马集市的喧嚣。作者对细节的描绘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从建筑的风格,到服饰的纹样,再到宗教的仪式,都力求还原最真实的面貌。例如,在讲述玛雅文明时,作者详细介绍了他们复杂的历法体系和令人惊叹的天文学成就,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神庙和金字塔。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扎实的知识。 书中对宗教信仰的探讨也十分引人入胜。作者以一种非常客观和尊重的态度,介绍了世界上主要宗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我发现,虽然各个宗教的教义和仪式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核心都指向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种对比和梳理,让我对宗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消除了我之前的一些刻板印象。 此外,我对书中关于语言演变的部分尤为着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的演变,则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作者通过对一些古老语言的剖析,展示了语言是如何受到地理、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分化和融合的。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词语,每一个语法结构,都承载着一段历史,都讲述着一个故事。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但它又绝非枯燥乏味。作者用其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视角,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娓娓道来,让我仿佛在穿越时空,体验着人类文明的壮丽画卷。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评分哇,翻开《多文化世界》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国度的大门!我一直对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充满好奇,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所有的想象。从序章开始,作者就以一种极其生动形象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色彩斑斓、声音嘈杂却又充满魅力的世界。我从未想过,原来一个国家的饮食习惯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深厚的历史和哲学;也从未体会过,不同民族的节日庆典,竟然是如此丰富多彩,蕴含着他们代代相传的智慧和情感。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艺术和音乐的部分。当读到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旋律时,我仿佛能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海洋的浩瀚,甚至还能听到古老部落的祭祀吟唱。作者在描述这些的时候,不仅仅是枯燥的罗列,而是用一种诗意的语言,让我身临其境。例如,在讲述非洲鼓乐时,我仿佛能听到那强劲而富有节奏感的鼓点,感受到那种原始而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它在部落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沟通、庆祝、甚至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又比如,对日本传统能乐的描写,那种缓慢而仪式化的表演,以及其中蕴含的禅意,都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不同社会习俗的解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为,例如问候的方式、送礼的讲究、甚至是对待时间的态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竟然有着天壤之别。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意识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其实是多么的狭隘。比如,书中提到在某些文化中,准时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的交流,这与我一直以来被灌输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效率”的定义。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而是坦诚地分析了不同文化之间可能产生的误解和冲突,同时也强调了理解、尊重和包容的重要性。读到这部分时,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摩擦,原来背后可能隐藏着如此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以及作者提出的解决策略,都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文化休克”现象的描写,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和适应来克服它,这让我觉得,每一次跨文化的接触,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总而言之,《多文化世界》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带着我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感受多元的魅力。它拓展了我的视野,深化了我对人类社会多样性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不同文化的存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朋友们。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也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球村。
评分天呐,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坐上了一辆高速旋转的旋转木马,每一次颠簸都让我看到新的风景!作者的文笔就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一下子就能变出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而且让你看得目不暇接,却又心甘情愿地被吸引。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民间故事和传说”的解读。这些故事,看似只是口耳相传的民间轶事,实则蕴含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信仰、价值观和对世界的理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复述这些故事,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出现的背景,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我从中看到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对未知的好奇,对善恶的区分,对美好的向往,以及对命运的敬畏。 书中对“哲学思想”的介绍也让我茅塞顿开。不同文化孕育了不同的哲学体系,而这些哲学思想,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我发现,那些看似遥远的哲学理论,其实早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用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解释清楚,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哲学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科技发展”与“文化融合”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它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作者分析了科技如何推动文化传播,以及文化差异如何影响科技的应用,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视角。 而且,这本书的结尾部分,更是让我回味无穷。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而是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思考。这种开放式的结尾,让我觉得这本书并没有结束,而是将我引向了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总而言之,《多文化世界》这本书,是一次颠覆我认知、拓展我思维的绝佳体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深刻的多元世界,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我们所拥有的这个充满多样性的地球。
评分天呐,《多文化世界》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我完全没预料到,仅仅通过阅读文字,就能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味道”。作者的文字像是有魔力一样,让我仿佛置身于热闹非凡的印度市集,呼吸着香料和咖喱混合的气息;又或者漫步在宁静的日本庭院,感受着苔藓和竹叶的清新。 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也极其生动。我仿佛认识了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们,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和追求。作者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任何文化,而是以一种平实的叙述,展现了人性的共通之处,以及文化差异带来的独特之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家庭观念的描写,不同文化中,家庭的定义、成员的角色、以及代际之间的关系,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展现,这让我对“家”有了更广泛的理解。 最令我感到惊叹的是,作者能够捕捉到那些生活中最细微之处的文化差异。比如,在餐桌上的礼仪,在社交场合的禁忌,甚至是对待沉默的态度,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恰恰是理解一个文化最直接的钥匙。读到这里,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的行为,反思自己是否也在无意中冒犯了他人,或者被他人冒犯。 而且,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从宏观的历史变迁到微观的日常生活。作者在处理这些庞杂的信息时,并没有让人感到混乱,反而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它让我看到了,尽管我们看起来千差万别,但在更深的层面,我们又有着如此多的共同点。 总而言之,《多文化世界》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仅是让我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学会了更加开放、包容和理解。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想要拓宽视野,认识更广阔世界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