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金融安全研究叢書 中國金融安全網:理論分析與製度設計
定價:45.00元
售價:30.6元,便宜14.4元,摺扣68
作者:史曉琳,吳伯磊,饒雲清,何德旭,張軍洲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09735565
字數:
頁碼:31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透視國際金融風雲變幻;闡釋金融安全理論要義;解析中國金融安全現實;建構中國金融安全模式。
金融安全網是維護金融穩定的市場化機製,本輪金融危機後,其重要性更加凸顯。《中國金融安全研究叢書·中國金融安全網:理論分析與製度設計》對金融安全網的要素、功能、成本收益以及控製權配置等仍存在爭議的理論問題進行深度分析,提齣金融安全網應是審慎監管、後貸款人和投資者保護三元一體的架構,並藉鑒國際經驗,基於對中國經濟金融現實的考察分彆對三種製度及其耦閤進行優化設計,旨在為建構中國金融安全網尋求完整的解決方案。
1 導論
1.1 問題的提齣
1.2 金融穩定與金融安全網的建設
1.3 中國的經驗與問題
1.4 本書的研究與內容安排
2 金融安全網:一個功能視角的分析
2.1 金融安全網的産生及發展
2.2 金融安全網的內涵與外延
2.3 金融安全網的功能及運行機理
2.4 金融安全網的製度環境及製度安排
3 金融安全網設計:成本/收益、控製權配置
3.1 金融安全網的成本與收益分析
3.2 監管獨立性及金融安全網的控製權配置
4 中國金融安全網審慎監管製度的優化設計
4.1 不完全閤約下的審慎監管分析
4.2 監管容忍度與金融安全網設計
4.3 中國金融審慎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4.4 優化審慎監管製度的若乾建議
5 中國後貸款人製度的優化設計
5.1 道德風險與後貸款人製度設計
5.2 金融體係與後貸款人設計
5.3 我國後貸款人製度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5.4 優化我國後貸款人的若乾建議
6 中國投資者保護製度的優化設計
6.1 隱性存款保險製度的顯性化
6.2 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製度的重構
6.3 中國現行保險保障製度的優化設計
7 中國金融安全網:製度耦閤與環境優化
7.1 中國金融安全網的製度耦閤
7.2 優化中國金融安全網設計的製度環境建設
7.3 結論及未來研究的方嚮
參考文獻
1997年,英國工黨開始瞭對金融監管體製進行的一係列重大改革,於2000年推齣瞭《金融服務和市場法》。依據該法,英國成立瞭統一的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服務管理局,並賦予瞭該機構所需要的全部法律權限。在這個新的環境下,英格蘭銀行、財政部和金融服務管理局有瞭明確分工:金融服務管理局負責對銀行、投資公司、保險公司和住房信貸機構進行審批和審慎監管,同時對金融市場清算和結算體係進行監管;英格蘭銀行主要負責執行貨幣政策和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並直接介入支付體係;財政部負責全麵金融監管組織架構的製定和金融監管方麵的立法。可以說,英國金融監管體製的改革適應金融業混業的需要。
3.日本的監管體製
日本於1881年頒布瞭《日本銀行條例》,並於次年成立瞭日本中央銀行,即日本銀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戰時需要,日本於1942年推齣瞭《日本銀行法》,該法明確規定瞭日本銀行的金融管理和監督方麵的功能,推行瞭集中監管體製。到瞭20世紀80年代後期,由於受到英國的影響,日本的金融監管體製轉變為混業經營下的集中監管體製。為瞭提高本國的監管效力以適應當時的金融發展趨勢,日本於1998年4月通過瞭《新日本銀行法》,該法律廢除瞭大藏省擁有的一般性監管權、業務指令權、銀行高級職員的任免權。大藏省仍然負責金融製度方麵的宏觀決策以及監督存款保險機構等職責,從而大大提高瞭日本銀行的獨立性。同時,日本還成立瞭金融監督廳,該機構負責對民間金融機構進行監督。1998年12月又成立瞭金融再生委員會,負責執行金融再生法以及金融機構破壞處置和危機管理等方麵的實務。2000年7月,日本正式成立金融廳,同時將大藏省的金融製度決策權、企業財務製度檢查等職能轉移到金融廳。大藏省保留瞭與金融廳對存款保險機構的協同監督權,以及參與破産處置和危機管理的製度下的決策權。經過這一係列的改革,日本形成瞭集中監管的金融監管模式。
……
1 導論
1.1 問題的提齣
1.2 金融穩定與金融安全網的建設
1.3 中國的經驗與問題
1.4 本書的研究與內容安排
2 金融安全網:一個功能視角的分析
2.1 金融安全網的産生及發展
2.2 金融安全網的內涵與外延
2.3 金融安全網的功能及運行機理
2.4 金融安全網的製度環境及製度安排
3 金融安全網設計:成本/收益、控製權配置
3.1 金融安全網的成本與收益分析
3.2 監管獨立性及金融安全網的控製權配置
4 中國金融安全網審慎監管製度的優化設計
4.1 不完全閤約下的審慎監管分析
4.2 監管容忍度與金融安全網設計
4.3 中國金融審慎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4.4 優化審慎監管製度的若乾建議
5 中國後貸款人製度的優化設計
5.1 道德風險與後貸款人製度設計
5.2 金融體係與後貸款人設計
5.3 我國後貸款人製度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5.4 優化我國後貸款人的若乾建議
6 中國投資者保護製度的優化設計
6.1 隱性存款保險製度的顯性化
6.2 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製度的重構
6.3 中國現行保險保障製度的優化設計
7 中國金融安全網:製度耦閤與環境優化
7.1 中國金融安全網的製度耦閤
7.2 優化中國金融安全網設計的製度環境建設
7.3 結論及未來研究的方嚮
參考文獻
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踏入瞭一個由邏輯和數據編織而成的嚴謹世界。作者的論證過程,步步為營,邏輯嚴密,幾乎不容許一絲一毫的瑕疵。我尤其欣賞他對於金融風險的分類和量化分析。書中對不同類型金融風險的定義、成因、傳導路徑以及可能造成的損失,都進行瞭清晰的界定和細緻的描述。例如,在闡述係統性風險時,作者不僅列舉瞭曆史上的經典案例,還運用瞭量化模型來評估潛在的衝擊程度。這種基於實證研究的分析方法,使得書中的論斷更具說服力,也更具指導意義。我從中學習到瞭如何從數據中發現問題,如何用模型來預測風險,如何從製度層麵來規避風險。這本書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理解金融安全問題,並希望掌握分析和解決金融風險方法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寶典。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套解決金融安全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實踐指南。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更多來自於其前瞻性和戰略性。作者並沒有僅僅著眼於當下已經顯現的金融風險,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未來可能齣現的挑戰,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極具建設性的製度設計。他對於科技進步對金融安全影響的論述,尤其讓我感到耳目一新。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為金融創新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安全隱患。書中對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場景、潛在風險以及相應的監管思路進行瞭深入探討,這讓我對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知。此外,作者還對全球金融格局的變化進行瞭深刻的洞察,分析瞭地緣政治風險、貿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對中國金融安全可能帶來的衝擊,並提齣瞭相應的應對策略。這種超越國界的視野和對未來趨勢的精準把握,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對中國國內金融安全的探討。它讓我意識到,金融安全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需要不斷地學習、適應和創新,纔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宏大而精密的金融圖景。作者以極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將中國金融安全的各個維度進行瞭深度剖析,絕非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麵。從貨幣政策的傳導機製,到資本市場的波動風險,再到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書中都給齣瞭詳實的數據支撐和理論推演。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問題,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問題背後的深層邏輯和體製性根源。例如,在分析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風險時,他並沒有將目光局限於匯率波動,而是細緻地探討瞭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法律法規的配套、以及國際社會對中國金融體係的認知等一係列復雜因素。這種多層次、全方位的分析,讓我對中國金融安全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作者在構建一個穩定、可持續的金融體係方麵所付齣的心血和智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為政策製定者提供瞭有力的參考,也為金融從業者和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普通讀者打開瞭一扇瞭解金融安全本質的大門。它讓我明白,金融安全並非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由無數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中國金融安全”這個詞匯有瞭全新的認識。我曾以為這隻是一個宏觀的、抽象的概念,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書中關於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章節,讓我深刻體會到瞭金融安全在微觀層麵的重要性。作者通過案例分析,揭示瞭金融欺詐、信息泄露等行為對普通民眾造成的巨大傷害,並提齣瞭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措施。這讓我意識到,金融安全不僅僅是國傢層麵的大問題,也是我們作為普通消費者需要警惕和關注的個人問題。此外,書中關於普惠金融和金融包容性的論述,也讓我看到瞭金融發展在促進社會公平和提升人民生活質量方麵的積極作用。它讓我明白,一個真正安全的金融體係,應該是能夠惠及所有人的,而不是僅僅服務於少數精英。這本書讓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思考者,也讓我更加珍視自己作為金融消費者所應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
評分如果說之前我對中國金融安全的理解是碎片化的,那麼這本書則為我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既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不乏生動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他能夠將極其復雜的金融概念,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清楚,讓即使是金融領域的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金融安全網”這個概念的闡釋。他不僅僅將其視為一個簡單的安全保障,更將其理解為一個動態的、具有彈性的係統,能夠應對各種突發狀況。書中關於危機應對機製的討論,讓我看到瞭中國金融體係在麵對外部衝擊時的韌性。同時,作者也坦誠地指齣瞭體係中存在的不足,並提齣瞭改進建議。這種既肯定成績又直麵挑戰的態度,讓我對中國金融未來的發展充滿瞭信心。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的理論認知,也激發瞭我對金融安全的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