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探索与发现系列:文学艺术
定价:19.90元
作者:杨江华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640842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汇集大量信息、图片,从科学万象到世间生命,带给小读者们的是从轻松愉悦和神秘猜想,开动他们的脑筋。让小读者们了解到知识的力量,让他们喜欢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是一本可以带给孩子们知识的图书。
内容提要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数不清的谜团。惊世,扑朔迷离,谁来解开这些谜题?本书涉及古今中外令人匪夷所思的文学、绘画、雕塑、建筑、书法、音乐等领域悬而未决的谜团,包括艺术家扑朔迷离的隐秘身世,艺术珍宝的下落之谜……这些能启发青少年开动脑筋,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对艺术这一古老而年轻的文化门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目录
甲骨文是书法艺术的远祖吗
隶书起源于何时
中国绘画的始祖是谁
古希腊雕塑为何都是
舞蹈艺术形成于何时
戏曲形成之谜
芭蕾舞鞋的秘密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
《诗经》创作之谜
奇书《山海经》的性质
左丘明与《国语》
班昭是否续过《汉书》
《胡笳十八拍》是否为蔡文姬所作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吗
王羲之与《兰亭序》
大奸臣蔡京书法奇好吗
米开朗基罗教堂壁画隐藏的秘密
达·芬奇为什么将画作藏于墙壁
张大千真的毁坏敦煌壁画了吗
徐悲鸿遗失的40幅油画在哪里
《清明上河图》的真伪之辨
《画牛图》为何“昼显夜晦”
凡·高画过多少幅《向日葵》
《的玛哈》画的是谁
《马拉之死》是怎样画成的
阿尔塔米拉岩画之谜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谜
海底洞穴的古老壁画之谜
金字塔修建之谜
复活节岛石像之谜
英国巨石阵之谜
福建土楼形成之谜
是谁设计的
悬空寺怎样“悬”空
“断桥”为何不断
长城真是万里吗
《月光奏鸣曲》的创作之谜
《安魂曲》与黑衣人
《我的太阳》的喻意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
旷世杰作《霓裳羽衣曲》
作者介绍
杨江华丛书主编:杨江华,1963年出生,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史系,获硕士学位。长期在高校从事中史、中国革命史和国史教学与科研工作,2002年后主要从事策划出版图书。
文摘
序言
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过于学院派的书籍,尤其是当它们试图将不同领域硬性地结合在一起时,往往会显得生搬硬套,缺乏连贯性。但是,《科学探索与发现系列:文学艺术》却让我惊喜地发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可以如此自然且富有启发性。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一个个有趣的细节,将科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对文学和艺术的解读之中。例如,他并没有直接去分析某部小说的情节结构,而是从信息论的角度,探讨了叙事中“信息熵”的概念,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控制信息的释放来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这种分析方法让我对阅读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故事,也蕴含着精妙的信息传递策略。在艺术方面,书中关于“对称性”和“比例”的讨论尤其精彩。我一直以为黄金分割等比例只是美学上的惯例,但作者将其与生物学中的生长规律、物理学中的能量最小化原则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会对某些比例感到天然的亲近和愉悦。他甚至将这种原理延伸到建筑设计和绘画构图,让我们看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偏好。这本书打破了我对学科界限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不同知识体系之间原来可以如此自由地对话和碰撞。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辑眼光真是独到!我平常是个对科学和艺术都颇感兴趣的人,但很少看到有一本书能将两者如此融洽地结合,并且不显得突兀。这本书没有那种“为了结合而结合”的生硬感,而是自然而然地在科学的框架下,为我们展现了文学艺术的另一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模式识别”和“信息处理”的章节,作者将其应用于对音乐旋律和绘画构图的分析。他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旋律会让我们感觉“流畅”或“动听”,这背后其实与我们大脑对重复、变化以及预期规律的识别机制有关。同样的,在分析绘画时,他会从视觉信息处理的角度,探讨构图中的引导线、视觉焦点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感知系统,让我们更深入地“看懂”一幅画。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甚至涉及了生物学中关于“美”的进化论解释,例如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些脸部特征或身体比例是“吸引人”的,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与繁衍和基因健康的信号。这种从科学本质出发的解读,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上的欣赏,而是能触及到更深层的、关于人类认知和本能的探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艺术世界,一个与自然法则紧密相连的艺术世界。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我原本以为“文学艺术”这个副标题会让我陷入某种对艺术史的沉闷解读,或者是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学理论分析。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并且为这种“错误”感到无比庆幸。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充满好奇心的视角,将科学的严谨逻辑与艺术的感性表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书中并没有直接去讨论某位画家为何使用某种颜色,或者某首诗的象征意义,而是深入探讨了艺术创作背后,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科学原理。例如,关于色彩感知的部分,作者并非简单地列出光谱,而是通过介绍视觉神经的工作机制,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颜色组合会让我们感到愉悦或不安。他还将这一点与艺术家如何利用颜色来引导观众情绪联系起来,比如梵高在《星夜》中那充满动感的蓝紫色,不仅仅是颜料的堆砌,更是对宇宙能量流动的科学洞察。再比如,在讨论建筑艺术时,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风格流派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材料学、力学以及声学原理,解释了为什么哥特式教堂能营造出那种神圣空灵的氛围,以及现代建筑如何利用空气动力学来抵抗风力。这些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仿佛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秘密通道,让你在欣赏美的时候,也能理解其背后的理性支撑。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和自然规律。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思维漫游。我原本以为“科学探索与发现”这个主题会带领我前往遥远的星系或者微观的粒子世界,但这本书的视角却异常独特,它将科学的探索精神引向了我们身边最熟悉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领域——人类的创造力,尤其是体现在文学和艺术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去评判哪些艺术作品“好”或“坏”,而是深入到这些作品诞生的土壤,去挖掘那些支持其存在的科学基础。比如,他会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印象派画家如何通过对光线和色彩的研究,捕捉瞬间的光影变化;也会从语言学的角度,去探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如何利用声音的物理特性来影响读者的情绪。书中对“叙事”的分析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引入了认知科学中的“心智模型”概念,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够理解复杂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如何巧妙地构建这些模型来引导读者的思考。他并没有直接去讲文学作品有多么伟大,而是通过科学的 lens,让我们看到这些伟大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共鸣,背后有着多么深刻的心理学和语言学原理。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将文学艺术视为一种纯粹的情感表达,而是理解到它也是一种高度精密的认知和情感工程。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算高。考虑到“科学探索与发现”这个大方向,我本以为会是一系列关于宇宙、物理、生物等基础科学的科普文章,可能涉及一些实验和理论推导。然而,当我翻开书页,那些关于艺术创作的章节立刻吸引了我。作者并不是以一个批评家的身份,而是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解剖那些看似纯粹由灵感驱动的艺术作品。他没有空谈抽象的概念,而是从最基本的物理现象入手。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透视法”的讨论,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透视法是画家们自创的一种绘画技巧,但作者却将其置于几何学和光学的框架下进行解读,详细阐述了消失点、视平线等概念如何帮助我们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出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他甚至引用了达芬奇在笔记中的一些早期探索,说明了艺术家和科学家在那个时代是如何互相影响,共同推动对世界认知的进步。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声音在艺术中的作用。我从未想过,音乐的和谐与不和谐,音色与共鸣,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声学原理。作者通过讲解频率、波形以及人耳的听觉特性,来解释为什么某些音乐会让我们感到放松,而另一些则会激发我们的情感。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那些我曾经认为“感性”的东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并非脱离现实的存在,而是深深扎根于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