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科學探索與發現係列:文學藝術
定價:19.90元
作者:楊江華著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6408422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匯集大量信息、圖片,從科學萬象到世間生命,帶給小讀者們的是從輕鬆愉悅和神秘猜想,開動他們的腦筋。讓小讀者們瞭解到知識的力量,讓他們喜歡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在傢長的心目中這是一本可以帶給孩子們知識的圖書。
內容提要
曆史的車輪滾滾駛過,文學藝術在發展過程中留下瞭數不清的謎團。驚世,撲朔迷離,誰來解開這些謎題?本書涉及古今中外令人匪夷所思的文學、繪畫、雕塑、建築、書法、音樂等領域懸而未決的謎團,包括藝術傢撲朔迷離的隱秘身世,藝術珍寶的下落之謎……這些能啓發青少年開動腦筋,激發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和熱情。在滿足他們好奇心的同時,對藝術這一古老而年輕的文化門類有瞭更深一步的瞭解。
目錄
甲骨文是書法藝術的遠祖嗎
隸書起源於何時
中國繪畫的始祖是誰
古希臘雕塑為何都是
舞蹈藝術形成於何時
戲麯形成之謎
芭蕾舞鞋的秘密
戲麯角色名稱的由來
《詩經》創作之謎
奇書《山海經》的性質
左丘明與《國語》
班昭是否續過《漢書》
《鬍笳十八拍》是否為蔡文姬所作
《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嗎
王羲之與《蘭亭序》
大奸臣蔡京書法奇好嗎
米開朗基羅教堂壁畫隱藏的秘密
達·芬奇為什麼將畫作藏於牆壁
張大韆真的毀壞敦煌壁畫瞭嗎
徐悲鴻遺失的40幅油畫在哪裏
《清明上河圖》的真僞之辨
《畫牛圖》為何“晝顯夜晦”
凡·高畫過多少幅《嚮日葵》
《的瑪哈》畫的是誰
《馬拉之死》是怎樣畫成的
阿爾塔米拉岩畫之謎
撒哈拉沙漠壁畫之謎
海底洞穴的古老壁畫之謎
金字塔修建之謎
復活節島石像之謎
英國巨石陣之謎
福建土樓形成之謎
是誰設計的
懸空寺怎樣“懸”空
“斷橋”為何不斷
長城真是萬裏嗎
《月光奏鳴麯》的創作之謎
《安魂麯》與黑衣人
《我的太陽》的喻意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
曠世傑作《霓裳羽衣麯》
作者介紹
楊江華叢書主編:楊江華,1963年齣生,1987年研究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史係,獲碩士學位。長期在高校從事中史、中國革命史和國史教學與科研工作,2002年後主要從事策劃齣版圖書。
文摘
序言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編輯眼光真是獨到!我平常是個對科學和藝術都頗感興趣的人,但很少看到有一本書能將兩者如此融洽地結閤,並且不顯得突兀。這本書沒有那種“為瞭結閤而結閤”的生硬感,而是自然而然地在科學的框架下,為我們展現瞭文學藝術的另一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模式識彆”和“信息處理”的章節,作者將其應用於對音樂鏇律和繪畫構圖的分析。他解釋瞭為什麼某些鏇律會讓我們感覺“流暢”或“動聽”,這背後其實與我們大腦對重復、變化以及預期規律的識彆機製有關。同樣的,在分析繪畫時,他會從視覺信息處理的角度,探討構圖中的引導綫、視覺焦點如何作用於我們的感知係統,讓我們更深入地“看懂”一幅畫。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甚至涉及瞭生物學中關於“美”的進化論解釋,例如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某些臉部特徵或身體比例是“吸引人”的,這背後可能隱藏著與繁衍和基因健康的信號。這種從科學本質齣發的解讀,讓我對藝術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上的欣賞,而是能觸及到更深層的、關於人類認知和本能的探索。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廣闊的藝術世界,一個與自然法則緊密相連的藝術世界。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齣乎意料的驚喜!我原本以為“文學藝術”這個副標題會讓我陷入某種對藝術史的沉悶解讀,或者是一些晦澀難懂的文學理論分析。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自己錯得離譜,並且為這種“錯誤”感到無比慶幸。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且充滿好奇心的視角,將科學的嚴謹邏輯與藝術的感性錶達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書中並沒有直接去討論某位畫傢為何使用某種顔色,或者某首詩的象徵意義,而是深入探討瞭藝術創作背後,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科學原理。例如,關於色彩感知的部分,作者並非簡單地列齣光譜,而是通過介紹視覺神經的工作機製,解釋瞭為什麼某些顔色組閤會讓我們感到愉悅或不安。他還將這一點與藝術傢如何利用顔色來引導觀眾情緒聯係起來,比如梵高在《星夜》中那充滿動感的藍紫色,不僅僅是顔料的堆砌,更是對宇宙能量流動的科學洞察。再比如,在討論建築藝術時,書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風格流派的介紹,而是深入到材料學、力學以及聲學原理,解釋瞭為什麼哥特式教堂能營造齣那種神聖空靈的氛圍,以及現代建築如何利用空氣動力學來抵抗風力。這些原本枯燥的科學知識,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有趣,仿佛為你打開瞭一扇通往藝術殿堂的秘密通道,讓你在欣賞美的時候,也能理解其背後的理性支撐。這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讓我對藝術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智慧和自然規律。
評分我通常不太喜歡那種過於學院派的書籍,尤其是當它們試圖將不同領域硬性地結閤在一起時,往往會顯得生搬硬套,缺乏連貫性。但是,《科學探索與發現係列:文學藝術》卻讓我驚喜地發現,科學與藝術的融閤可以如此自然且富有啓發性。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構建一個宏大的理論體係,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一個個有趣的細節,將科學原理巧妙地融入到對文學和藝術的解讀之中。例如,他並沒有直接去分析某部小說的情節結構,而是從信息論的角度,探討瞭敘事中“信息熵”的概念,以及作者如何通過控製信息的釋放來製造懸念和吸引讀者。這種分析方法讓我對閱讀過程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即使是看似簡單的故事,也蘊含著精妙的信息傳遞策略。在藝術方麵,書中關於“對稱性”和“比例”的討論尤其精彩。我一直以為黃金分割等比例隻是美學上的慣例,但作者將其與生物學中的生長規律、物理學中的能量最小化原則聯係起來,解釋瞭為什麼人類會對某些比例感到天然的親近和愉悅。他甚至將這種原理延伸到建築設計和繪畫構圖,讓我們看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規律,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審美偏好。這本書打破瞭我對學科界限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不同知識體係之間原來可以如此自由地對話和碰撞。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進行瞭一場奇妙的思維漫遊。我原本以為“科學探索與發現”這個主題會帶領我前往遙遠的星係或者微觀的粒子世界,但這本書的視角卻異常獨特,它將科學的探索精神引嚮瞭我們身邊最熟悉卻又最容易被忽略的領域——人類的創造力,尤其是體現在文學和藝術中。作者並沒有直接去評判哪些藝術作品“好”或“壞”,而是深入到這些作品誕生的土壤,去挖掘那些支持其存在的科學基礎。比如,他會從色彩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印象派畫傢如何通過對光綫和色彩的研究,捕捉瞬間的光影變化;也會從語言學的角度,去探討詩歌的韻律和節奏如何利用聲音的物理特性來影響讀者的情緒。書中對“敘事”的分析更是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引入瞭認知科學中的“心智模型”概念,解釋瞭為什麼我們能夠理解復雜的故事情節,以及作者如何巧妙地構建這些模型來引導讀者的思考。他並沒有直接去講文學作品有多麼偉大,而是通過科學的 lens,讓我們看到這些偉大作品之所以能夠産生共鳴,背後有著多麼深刻的心理學和語言學原理。這本書讓我不再僅僅將文學藝術視為一種純粹的情感錶達,而是理解到它也是一種高度精密的認知和情感工程。
評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並不算高。考慮到“科學探索與發現”這個大方嚮,我本以為會是一係列關於宇宙、物理、生物等基礎科學的科普文章,可能涉及一些實驗和理論推導。然而,當我翻開書頁,那些關於藝術創作的章節立刻吸引瞭我。作者並不是以一個批評傢的身份,而是以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去解剖那些看似純粹由靈感驅動的藝術作品。他沒有空談抽象的概念,而是從最基本的物理現象入手。比如,書中有一段關於“透視法”的討論,讓我茅塞頓開。我一直以為透視法是畫傢們自創的一種繪畫技巧,但作者卻將其置於幾何學和光學的框架下進行解讀,詳細闡述瞭消失點、視平綫等概念如何幫助我們在二維平麵上呈現齣三維空間的視覺效果。他甚至引用瞭達芬奇在筆記中的一些早期探索,說明瞭藝術傢和科學傢在那個時代是如何互相影響,共同推動對世界認知的進步。更讓我驚嘆的是,書中還涉及瞭聲音在藝術中的作用。我從未想過,音樂的和諧與不和諧,音色與共鳴,背後其實隱藏著復雜的聲學原理。作者通過講解頻率、波形以及人耳的聽覺特性,來解釋為什麼某些音樂會讓我們感到放鬆,而另一些則會激發我們的情感。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我對那些我曾經認為“感性”的東西,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藝術並非脫離現實的存在,而是深深紮根於我們所處的物理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