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金融效率与中国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定价: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余剑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09620502
字数:
页码:1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金融效率与中国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将金融与产业结合起来研究效率问题。在金融功能效率视角上,我国金融发展对于促进构建完备的产业体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及产业扩张、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等目标上总体有效;在金融配置效率视角上,优化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一定时期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有所提高,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容乐观;在金融管理效率视角上,近年来金融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盈利能力较强、经营效益较好的产业,但这得益于特定的发展阶段及受到保护的政策环境,我国金融业的竞争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余剑,1976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产业经济等。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JY103),独立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二批特别资助项目(200902172),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AJL008、05BJY046)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重点课题(2007、2008、2010年度)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财政研究》、《金融研究》、《中国金融》、《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第三,加强引导,重点扶持,进一步发挥金融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的作用。
21世纪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平衡发展有所改善。在保持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需要进一步增强。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尚不能进入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主导的局面。实际上,发达国家在第三产业过度发展,第二产业向他国转移的过程中往往也出现产业空心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问题。因此,当前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体现在一方面要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突破各次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瓶颈”,实现集约化发展、高效率发展。
(1)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新兴主导产业的支持,促进关键部门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及直接融资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针对部分领域金融资源过剩与其他领域金融资源匮乏同时存在的情况,①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通过适当的信贷政策对金融资源的配置进行引导。②只有信贷资金严格遵循按效率和风险控制的原则来决定配置,产业结构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调整。直接融资政策需要进一步体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意图,在鼓励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多种直接融资手段获取发展资金的同时,进一步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进一步促进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
……
章 导论
节 研究的主旨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核心命题——关于金融效率的界定
一、关于效率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金融效率的研究及其层次划分
第三节 研究的逻辑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节 金融功能效率的研究
一、金融功能效率研究的沿革
二、金融功能效率研究的实证方法
第二节 金融配置效率的研究
一、金融配置效率研究的沿革
二、金融配置效率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金融管理效率的研究(金融产业自身的效率)
一、经济视角的金融产业效率研究
二、技术视角的金融产业效率研究
第三章 金融功能效率与中国产业发展研究
节 研究的逻辑及命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逻辑起点——基本国情的判断
二、基于国情基础上金融因素促进中国产业发展的三大目标
三、金融功能效率与产业发展研究的命题视角
第二节 金融功能效率与大国情形下中国完备产业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金融功能效率与发展中国家情形下中国产业发展量的扩张
一、金融发展在促进产业扩张上的作用
二、对促进产业扩张的金融功能效率判断——1998~2008年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金融功能效率与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一、三次产业间比例关系协调目标上金融因素的作用分析
二、产业内优化升级上的金融要素效率分析——以部分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例
第四章 金融配置效率与中国产业发展研究
节 金融资源配置优化模型的推演及配置效率判断方法的设计
一、广义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二、不同国情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模型的具体形式推演
第二节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运算——基于数学规划模型的研究
一、变量、可获取数据及实证方法说明
二、各行业生产函数的模拟
三、一个简单静态优化实证模型的建立
四、优化模型的求解及各年信贷资金配置的效率结论
第五章 金融管理效率分析——金融产业与其他产业效率的比较研究
第六章 新一轮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效率分析
第七章 进一步发挥金融效率的政策选择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坦白说,起初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以为会是一本读起来非常吃力的学术著作。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将复杂的金融理论与生动的产业案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资本市场深化”的分析,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梳理,揭示了资本市场如何从一个相对边缘的金融工具,逐渐演变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他对于创业板、科创板等新兴板块的设立及其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赋能作用,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解读,这让我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活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金融风险防范”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回避金融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而是用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分析了这些风险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种既有前瞻性又脚踏实地的分析,让我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充满了信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还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好书。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感到好奇,特别是金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而且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论述非常有条理,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产业层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产业在金融支持下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比如,作者详细阐述了传统制造业如何从银行贷款转向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对其技术升级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我还注意到,书中对房地产金融的讨论非常深入,不仅仅是分析其对经济的短期拉动作用,更着重探讨了其长期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如何通过金融改革来规避这些风险,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的笔触相当客观,既肯定了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毫不回避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他提出的政策建议,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对中国具体国情的深刻理解,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学家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他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为我解开了许多曾经困惑的经济难题。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金融绝非只是少数人玩转的游戏,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国家经济的脉搏息息相关。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金融效率”这个略显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生动的产业发展故事。书中对“绿色金融”的探讨,尤其令我耳目一新。我之前很少将金融与环保联系起来,但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展示了绿色金融如何通过引导资金流向环保型产业,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这让我意识到,金融的“效率”不仅仅体现在盈利能力上,更体现在其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贡献。此外,书中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也让我感同身受。作者并未简单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造成这一困境的金融体制性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对未来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充满期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表达,即使是对经济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初看书名,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性报告,讲一大堆公式和理论,但翻开后,我被它鲜活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并非一味地堆砌数据,而是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比喻成血液与身体的供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金融效率如何驱动产业升级。书中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金融体制的演变进行了详尽梳理,并着重分析了每一次金融创新对特定产业带来的冲击与机遇。例如,在讲述科技创新产业的崛起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等金融工具如何从无到有,为初创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金融脱媒”现象的剖析,并非简单地指责,而是试图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这种现象对传统产业转型造成的挑战。作者的视角非常独到,他并没有将金融简单地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去考量,金融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活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种种经济现象,书中提供的分析框架,让我对这些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书名所暗示的学术深度,它更像是一堂生动的中国经济发展史的解读课,充满了智慧和启发。
评分在我阅读过的关于中国经济的书籍中,这本书无疑是让我收获最大的一本。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他没有将金融效率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中国产业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去审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数字金融”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作者很早就预见了数字技术将如何深刻地改变金融服务的模式,从而为更多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融资渠道。他对于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信息透明度的论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金融的强大驱动力,同时也让我对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的笔触相当冷静客观,在赞扬金融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保持警惕,这种平衡的态度让我更加信服他的观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经济的理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