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自救科普馆--泥石流的防范与自救

自然灾害自救科普馆--泥石流的防范与自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宇 著
图书标签:
  • 自然灾害
  • 泥石流
  • 防范
  • 自救
  • 科普
  • 安全知识
  • 应急
  • 减灾
  • 地质灾害
  • 生存技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安地图出版社
ISBN:9787807485087
商品编码:296924448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自然灾害自救科普馆--泥石流的防范与自救

定价:19.80元

售价:13.5元,便宜6.3元,折扣68

作者:谢宇

出版社:西安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8074850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自然灾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能力阻止它的发生和带来的损害。大多数人在突然遭遇自然灾难时会彻底崩溃,他们或哭泣、或尖叫,却不知此时是需要迅速行动的关键时刻。只有少数人能保持冷静,利用自己所学的灾害自救知识,并迅速采取行动脱离险境、减小损害。因此,如果幸运的你还没有亲身经历过自然灾难,请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我们谁也无法预料自己会在何时遇到何种灾难。
真心希望你能够在闲暇时多读一读关于危急时刻如何避险自救的书,或许有一天它将帮助你及时发现险情,找到逃生之路,我们无法改变和拯救世界,至少要学会保护和拯救自己。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山洪与泥石流:生存指南》 序言 巍峨的山峦,蜿蜒的河流,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塑造了壮丽的景观,然而,在这份美丽之下,也潜藏着不可忽视的威胁。山洪暴发与泥石流,这两种破坏力极强的地质灾害,常常在短时间内吞噬生命、摧毁家园,给人类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了解它们的成因,掌握有效的防范措施,学习关键时刻的自救方法,已成为每一个生活在山地或河谷地区居民,乃至所有关心自然灾害应对的人们,刻不容缓的课题。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冰冷的科学数据或枯燥的理论,而是致力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与详实的图片,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实用的山洪与泥石流生存知识体系。我们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灾害形成的自然规律,追溯它们“肆虐”的根源,从而帮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其破坏机制。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心放在“防范”与“自救”这两个核心要素上,旨在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危急时刻能够挽救生命的行动指南。 从地理环境的分析,到气象因素的解读,再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本书层层递进,带领读者认识山洪与泥石流的“前世今生”。我们不会回避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灾难场景,而是将其作为我们学习和警醒的镜子,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教训。本书的宗旨是,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成为自己以及家人的“生命守护者”,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能够冷静判断,果断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生命安全。 我们深知,任何关于灾害的知识,最终的价值都体现在其实践性。因此,本书在防范章节中,不仅会介绍宏观层面的预警系统和工程措施,更会强调个人和家庭层面的准备工作,包括如何评估风险、准备应急物资、制定家庭应急计划等。而在自救章节,我们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详细的步骤解析和场景模拟,指导读者如何在被困、遭遇冲刷、避险转移等极端情况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求生。 本书的编写过程,离不开众多科学家、救援人员以及灾害幸存者的宝贵经验分享。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搭建起一座连接科学知识与民众生存技能的桥梁,让更多人拥有应对山洪与泥石流的信心和能力。无论您是身处灾害频发地区,还是希望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参考。 让我们一起,用知识武装头脑,用行动守护生命,共同构建一个更安全、更 resilient 的家园。 第一章:山洪与泥石流的“咆哮”——认识它们的真面目 山洪与泥石流,看似相似,实则各有其独特之处,又常常相互伴生,共同构成对人类生存的严峻挑战。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这两种令人敬畏的自然现象的本质。 1.1 山洪:山体的“血液沸腾” 山洪,顾名思义,是指发生于山区沟谷中的洪水。其形成往往与短时间内强烈的降雨密切相关。当暴雨倾盆,山区土壤的渗透能力达到饱和,无法及时将大量雨水下渗时,雨水便会沿着地表汇集,形成一股股奔腾的溪流。这些溪流在狭窄的山谷中汇聚,水量迅速增加,流速加快,形成具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力的山洪。 成因剖析: 降雨是“导火索”: 极端的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是山洪爆发的首要因素。短时强降雨,例如雷暴雨、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往往是诱发山洪的主要原因。 地形是“助推器”: 山区地形的特点,如坡度陡峭、河谷狭窄、汇水面积大,极大地促进了雨水的快速汇集和流速的增加。陡峭的地形使得水流势能转化为动能,增强其破坏力。 土壤与植被是“缓冲器”(或“加速器”):土壤的渗透性至关重要。松散、贫瘠、缺乏植被覆盖的山体,更容易被雨水浸透,导致地表径流迅速增加。反之,茂密的植被能够有效减缓雨水下泄速度,增加土壤的吸水能力,对减缓山洪形成起到缓冲作用。 冰川融化与积雪消融: 在高山地区,夏季的冰川融水或快速的积雪消融,如果遇到持续降雨,也可能叠加形成强大的山洪。 山洪的“性情”: 突发性强: 山洪爆发往往十分迅速,留给人们的预警时间极短,是其危险性的主要体现。 流量变化大: 山洪的流量极不稳定,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随后又迅速减退,这种剧烈的变化增加了救援和避险的难度。 破坏力惊人: 强大的水流能够携带泥沙、石块,甚至冲毁桥梁、房屋,威胁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泥石流:山体的“泥浆巨兽” 泥石流,又称为“山洪泥石流”,是山洪暴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包含大量的水,更携带了巨量的泥沙、石块、树木等松散物质。当山体原本松散的物质(如土壤、岩石碎片)遇到充沛的水源(通常是强降雨或冰雪融水)时,就会被水流冲刷、裹挟,形成一股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泥浆混合体,沿着山坡向下奔泻。 成因剖析: “三要素”缺一不可: 丰富的松散物质: 山体本身需要有大量的、易于被冲刷的松散堆积物,例如由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崩塌或滑坡形成的碎石堆等。 充足的水源: 强降雨或冰雪融水是驱动泥石流爆发的关键。水分会降低物质的黏聚力,并提供驱动力。 一定的坡度: 泥石流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坡度来提供向下运动的势能。 诱发因素: 地震: 地震的强烈震动会使山体松散物质更加不稳定,一旦遇水,极易形成泥石流。 人类活动: 过度的开垦、不合理的采矿、森林砍伐等,会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和植被覆盖,增加泥石流的发生几率。例如,在斜坡上修建不当的工程,也可能改变水的汇流路径,诱发泥石流。 冰川湖溃决: 冰川湖库容巨大,一旦溃决,瞬间释放的水量可以引发毁灭性的泥石流。 泥石流的“威力”: “摧枯拉朽”般的破坏力: 泥石流的密度远大于普通洪水,其携带的石块和泥浆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磨蚀作用,能够瞬间摧毁道路、桥梁、房屋,甚至将山体改造成另一副模样。 覆盖性与埋葬性: 泥石流堆积物具有很强的覆盖性,可以深埋村庄、农田,使得搜救和恢复工作极为困难。 “黏性”与“滞留性”: 泥石流的泥浆具有很强的黏性,一旦流速减缓,其物质容易在河道或低洼处滞留,形成堰塞湖,存在二次灾害的风险。 1.3 山洪与泥石流的“联系与区别” 理解山洪与泥石流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其危险性。 联系: 共同的水源: 两者的发生都离不开充沛的水源,强降雨是共同的“催化剂”。 地形的共性: 山区陡峭的地形是两者发生的重要条件。 常伴随发生: 很多时候,泥石流是在山洪暴发的基础上形成的,山洪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水量和动力。 区别: 物质构成: 山洪主要以水为主,夹带少量泥沙。泥石流则是水、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混合而成的巨量流体。 破坏机制: 山洪的破坏力主要体现在水的冲击力和淹没。泥石流则兼具水的冲击力、携带物质的撞击力、磨蚀力以及覆盖和埋葬作用。 形成过程: 山洪是雨水在山区汇集形成的水流。泥石流是山体松散物质在水源作用下形成的具有流动性的泥浆混合体。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记住它们各自的特点,更要理解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联动效应”。当了解了这些“敌人”的真实面目,我们才能更好地制定应对策略,将风险降至最低。 第二章:防患于未“浇”——山洪与泥石流的未雨绸缪 面对山洪与泥石流这类难以完全预测和阻止的自然灾害,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首要环节。本章将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到常识,为您详细介绍如何进行未雨绸缪,最大程度地规避灾害风险。 2.1 风险评估与区域认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任何防范措施的实施之前,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风险等级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识别高风险区域: 地质背景: 关注当地地质构造是否复杂,是否存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 地形地貌: 陡峭的山坡、狭窄的山谷、山脚下的冲积扇地带、河流弯道处、历史上曾发生过山洪或泥石流的区域,都属于潜在的高风险区。 水文状况: 了解当地河流的流量变化规律,是否有易于溃决的河岸。 历史灾情: 查阅当地的历史灾害记录,了解过去的灾害发生频率、规模及影响范围。 关注预警信息: 政府与气象部门的预警: 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预警、洪水预警以及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了解不同级别预警所代表的含义和应采取的行动。 村镇级预警系统: 许多山区会建立简易的预警系统,如喇叭、警笛、信号旗等,熟悉这些预警信号并理解其含义。 家庭与社区风险评估: 房屋安全: 评估自家房屋是否位于可能遭受洪水淹没或泥石流冲击的区域。房屋的建造材料和地基是否稳固。 逃生路线: 提前规划多条安全可靠的逃生路线,并确保家中每一位成员都熟悉这些路线。 社区协作: 与邻居建立联系,了解社区的整体风险情况,并讨论互助方案。 2.2 工程与非工程性防范措施:构建坚固的“安全网” 防范措施可以分为两大类: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工程性防范措施(主要由政府和专业机构负责): 修建水库与拦洪坝: 用于削减洪峰流量,调节水量。 修建防洪堤与护坡工程: 加固河岸,防止洪水漫溢,稳定山坡,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修建排导沟与截流沟: 将地表径流进行有效分流,减少汇集到危险区域的水量。 修建拦挡工程(如泥石流治理工程): 在泥石流可能发生的沟道内设置挡墙、格栅等,拦截或减缓泥石流的流速和破坏力。 植树造林与生态恢复: 增加植被覆盖,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山体的稳定性。 非工程性防范措施(个人和社区可积极参与): 优化土地利用规划: 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建设。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山洪与泥石流的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 确保预警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公众,并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 规范人类活动: 禁止在危险区域进行开挖、采矿、随意堆放弃渣等活动。 2.3 个人与家庭的“应急准备包”:未雨绸缪,从细节做起 个人和家庭的准备是防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保障。 准备应急物资: 建议家中常备一个“应急包”,并根据家庭成员情况进行调整,包括: 食品与饮水: 至少3天的罐头食品、饼干、能量棒等不易变质的食物,以及充足的瓶装水。 医疗用品: 急救包(创可贴、纱布、消毒剂、止痛药、个人常用药等)。 照明工具: 手电筒(最好是充电或带备用电池的)、头灯、蜡烛、打火机。 通讯工具: 充满电的手机、备用充电宝、收音机(可以接收应急广播)。 个人卫生用品: wet wipes, soap, toothbrush, toothpaste. 多功能工具: 瑞士军刀、扳手(用于关闭水、电、燃气阀门)。 保暖用品: 睡袋、毯子、厚衣服。 重要文件备份: 身份证、户口本、保险单、银行卡等重要证件的复印件,以及联系人信息,存放在防水袋中。 现金: 准备少量现金,以备电子支付失效。 求生工具: 口哨(用于呼救)、哨子(用于发出信号)。 儿童与老人用品: 根据需要准备奶粉、尿布、老人常用药等。 制定家庭应急计划: 疏散集合点: 确定一个安全可靠的家庭成员疏散集合点,以防走散。 联络方式: 约定好在无法直接联系时的备用联络方式,可以指定外地的亲友作为中间人。 宠物安置: 如果有宠物,提前考虑好宠物的安置方案。 家庭成员职责分工: 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家庭成员分配不同的应急任务,如负责拿取应急包、照顾老人或小孩等。 熟悉安全知识与技能: 学习基本急救知识: 了解如何处理外伤、休克等常见情况。 了解水、电、燃气关闭方法: 熟悉家中水、电、燃气阀门的位置,并了解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安全关闭。 学习无线电通讯知识(可选): 了解基本的手持对讲机使用方法,这在通信中断时可能非常有用。 2.4 临灾前的“最后一道防线”:保持警惕,果断行动 在收到可能发生山洪或泥石流的预警信号后,时间非常宝贵,保持冷静,并迅速采取行动至关重要。 密切关注天气和水情: 即使没有收到正式预警,如果发现天空突然变暗,出现频繁闪电,或者听到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可能是山洪或泥石流的声音),都应提高警惕。 留意自然界异常现象: 水位异常上涨或下降: 河流突然枯竭或水位在短时间内急剧上涨。 河道内出现大量漂浮物: 树枝、杂草、树木等。 山体发出异常响声: 像是滚石或山体崩塌的声音。 空气中弥漫着异常气味: 泥土或腐烂的植物气味。 立即启动应急计划: 听从指挥: 如果有当地政府或救援部门的撤离通知,务必立即按照指示行动。 疏散撤离: 如果您居住在低洼地带、河谷地带或山脚下,且预警级别较高,应立即向高处安全地带转移。 关闭水、电、燃气: 在离开房屋前,尽快安全关闭家中的水、电、燃气总阀门,以防火灾或漏电。 携带应急包: 务必携带准备好的应急包,并在撤离过程中保护好。 互助关爱: 在撤离过程中,主动帮助老人、儿童、行动不便者。 防范并非一劳永逸,而是持续的、系统性的工作。通过对风险的充分认识,科学有效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以及充分的个人和家庭准备,我们能够显著提升应对山洪与泥石流灾害的能力,将潜在的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三章:命悬一线,如何“求生”——山洪与泥石流中的自救指南 即使做了充分的防范,灾害的发生也可能让我们身处险境。本章将为您提供在山洪或泥石流突发情况下的关键自救知识和技能,帮助您在危急时刻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几率。 3.1 遭遇山洪暴发的应对策略 山洪爆发往往来势汹汹,瞬息万变,学会如何在洪水中求生至关重要。 发现山洪预警或迹象时: 立即转移: 如果您身处河道、低洼地带或可能被淹没的区域,务必立刻向高处、远离河道的地方转移。不要对洪水的速度和规模抱有侥幸心理。 听从指挥: 如果有政府或救援人员的疏散指令,严格按照指令行动。 不选择冒险趟水: 即使水看起来不深,洪水的流速也可能非常快,携带的杂物也可能造成危险。 被洪水围困时: 寻找高处避险: 尽快爬到屋顶、楼房的高层、大树等高于水面的地方。 发出求救信号: 利用随身携带的哨子、手机(如果还有信号)、手电筒、鲜艳的衣物等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 保持冷静,保存体力: 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体力消耗。 利用漂浮物: 如果有木板、门板、塑料桶等可以漂浮的物品,可以尝试利用它们作为临时的漂浮工具,但要注意保持身体稳定,避免被水流冲散。 注意饮水安全: 不要饮用被洪水污染的水,尽量饮用携带的干净饮用水。 防止失温: 尽量保持身体干燥,用衣物或毯子保暖。 被洪水冲卷时: 尽量抓住漂浮物: 任何能抓住的坚固物体,如树干、木头、门板等,都要拼命抓住。 调整身体姿势: 采取脚部朝下的姿势,可以更好地观察前方情况,并利用脚部缓冲撞击。 尽量避开障碍物: 努力使自己的身体远离房屋、树木、桥墩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的障碍物。 保持呼吸: 在水下时,尽量保持冷静,找到机会露出水面呼吸。 呼喊求救: 如果有机会,大声呼喊,引起注意。 3.2 遭遇泥石流时的逃生要领 泥石流的破坏力更具颠覆性,逃生难度也相对更大,但科学的应对方法依然能显著提高生存率。 识别泥石流的预兆: “轰隆”声: 听到山体传来的持续的、巨大的“轰隆”声,可能预示着泥石流的发生。 流水浑浊: 山泉、溪流突然变得像泥浆一样浑浊。 山体变形: 山坡出现不正常的隆起、下陷或裂缝。 树木、巨石移动: 看到山上的树木、巨石开始晃动或倾倒。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味: 强烈的土腥味。 立即采取行动: 向高处、安全地带转移: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逃生原则。一旦发现泥石流的迹象,立刻放弃家中所有财物,朝与泥石流流动的方向相反、且有足够高度的安全地方转移。 选择坚固的掩体: 如果来不及转移,寻找地势较高、结构坚固的建筑物(如砖混结构的房屋)的二层以上作为临时掩体,但要注意,泥石流强大的冲击力可能摧毁普通建筑。 避免在沟道内和河床附近停留: 泥石流主要沿着沟道和河床流动,这些区域是极度危险的。 不要试图跨越泥石流: 泥石流的流速和冲击力非常大,试图跨越极其危险,容易被卷走。 被泥石流裹挟时: 抓住一切可固定之物: 像面对山洪一样,牢牢抓住任何能固定住的物体,如树根、岩石缝隙、坚固的树干等。 尽量使身体保持灵活: 泥石流中可能含有尖锐的石块和木头,身体尽量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减少被撞击和划伤的风险。 用手臂或身体保护头部: 头部是身体最脆弱的部位,要尽一切可能用手臂或身体挡住可能的撞击。 屏住呼吸,调整姿势: 在被泥石流淹没时,屏住呼吸,尽量使身体呈流线型,避免被缠绕。 伺机逃离: 当泥石流流速减缓或停止时,观察周围情况,如果可能,尝试从泥石流中挣脱出来,并立即向安全地带转移。 3.3 心理素质与生存意志:坚持下去,希望就在前方 在极端灾难面前,强大的心理素质是比任何物质装备都更重要的生存工具。 保持冷静: 恐慌是最大的敌人。深呼吸,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清晰地思考当下最紧迫的任务。 积极的自我暗示: 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有生存的意愿。 关注求救信息: 留意周围可能发出的求救信号,抓住一切可能被救援的机会。 节约体能: 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在等待救援期间,尽量保存体力。 互相鼓励: 如果有其他幸存者,互相鼓励,共同面对困境。 3.4 获救后的注意事项:安全第一,恢复健康 一旦获救,虽然身体可能遭受创伤,但仍需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后续的康复和安全。 接受医疗检查: 即使感觉身体无恙,也应尽快接受专业的医疗检查,排除潜在的内伤。 注意饮水卫生: 获救后的饮水安全同样重要,避免饮用来源不明的水。 心理疏导: 经历重大灾难后,可能会出现心理创伤,寻求专业的心理疏导非常有益。 配合调查与重建: 在能力范围内,配合相关部门的灾害调查和重建工作。 山洪与泥石流是严峻的考验,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生存知识,我们能够将风险降至最低,并在最危急的时刻,为自己和他人赢得宝贵的生存机会。记住,每一次看似微小的知识储备,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挽救生命的“压舱石”。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类的科普书有点抵触,总觉得有些“危言耸听”。但是《自然灾害自救科普馆--泥石流的防范与自救》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讲述了泥石流的危害和应对方法。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专门讲述了“如何辨别泥石流的迹象”,里面列举了例如溪水突然断流、泉水枯竭、山体出现异常响动等一些非常具体的信号,我以前根本没在意过这些。书里还强调了“信息获取”的重要性,教我们如何在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通过哪些渠道获取最准确、最及时的信息。这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心理建设”的重要性,如何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如何安抚家人,这方面的内容也非常人性化。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书,它让我认识到,面对自然灾害,我们不是无能为力的。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生存技能升级”。我一直觉得自己住的地方还算安全,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平静的乡村,也可能暗藏危机。书中关于“避险区域的选择”和“紧急撤离路线的规划”的部分,真的让我捏了一把汗,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列举了哪些地方是绝对不能去的,比如河谷、低洼地带、危房等,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迅速做出判断,选择最安全的逃生方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家庭应急包”的建议,里面列举的物品清单非常详细,从食物、水源到药品、通讯工具,甚至还有一些简单实用的求生工具,让我这个以前从未想过准备这些东西的人,开始认真思考如何为家人构建一道安全屏障。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小故事,讲述了在极端情况下,人们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最终化险为夷,这些故事非常励志,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泥石流的认知非常有限,大概就是“一下雨,山上的土石就哗啦啦往下冲”这么个模糊的概念。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讲“发生了怎么办”,更多的是在讲“如何不让它发生,或者减轻它的发生”。我被书中关于“工程性防护措施”的介绍深深震撼到了,那些看似简单的挡土墙、截流沟,背后蕴含着多少科学的智慧和严谨的设计。书中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模型来解释这些措施的工作原理,即使我不是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为什么它们能有效地减缓泥石流的速度和冲击力。更让我觉得贴心的是,它还提到了“生态修复”的重要性,解释了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如何从根本上增强山体的稳定性。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全面,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在为长远的未来着想。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科普不应该只是告诉你“这是什么”,更应该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我们能做什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对于自然灾害的警惕性并不高。《自然灾害自救科普馆--泥石流的防范与自救》这本书,像一记警钟,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书中对泥石流的形成机制的解释,让我明白了原来并非“天灾”,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也包含了我们人类活动的影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流域管理”的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这让我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为了生态,更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安全。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关于“灾后重建”的经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重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社区的恢复。这种全方位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自救”,更在于“共生”。它鼓励我们用更长远的眼光,去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自然灾害自救科普馆--泥石流的防范与自救》,我本来是带着点“凑热闹”的心态,想着最近新闻里总提到泥石流,了解一下总没坏处。但很快,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它没有用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语言,而是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比如某个村庄如何一步步从预警到成功疏散,又或者某个家庭在突发泥石流时的惊险逃生经历,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书里详细描述了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气候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威胁生命的洪流的,这部分的科普非常扎实,让我对泥石流的破坏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可怕”这个层面,而是着重讲解了“如何防范”。从个人家庭层面,到社区乃至政府的层面,都给出了详尽的建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房屋选址”的章节印象深刻,原来我们平时随意盖房子的习惯,可能潜藏着这么大的风险。还有那些关于“早期预警信号”的描述,一些细微的地貌变化、动物的异常行为,竟然都是潜在的危险信号,以前真的闻所未闻。读完这部分,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双“慧眼”,能更敏锐地察觉到身边的潜在风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