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5)

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亚南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产业
  • 中国文化
  • 供需关系
  • 产业报告
  • 蓝皮书
  • 2015年
  • 文化发展
  • 产业经济
  • 市场分析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0948
商品编码:296924563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5)

定价:79.0元

作者:王亚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09770948

字数:34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全国文化消费景气评价体系”,对全国主要城市及省份(港澳台除外)的文化产业供需情况进行了评估。书中基于1993~2013年增长,以扩大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和促进城乡、区域共享为目标,检测了2013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应有空间,认为以文化消费需求增长目标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还远远不够。

目录


作者介绍


王亚南,男,1956年5月生,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开发研究中心主任,云南师范大学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
  郝朴宁,男,1957年5月生,汉族,上海人。云南师范大学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教授,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硕士生导师。“云南舆情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召集人(排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影视学会理事,教育部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理事,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西部学术基地学术委员,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张晓明,男,1954年6月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先进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主持人;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小组专家组成员;国家法改委和世界银行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市法改委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负责人。
  祁述裕,男。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中国改革报》总编助理、《中国改革》杂志主编,2000年调入国家行政学院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
  向勇,男,四川宣汉人。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英国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访问学者,英国伦敦Metropolitan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兼任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区创意产业协会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韩国文化院顾问委员会文化产业组委员,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创意经济学术交流网络成员。第十一届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孟二冬》总制片人、出品人。
  刘婷,女,1978年生,汉族,云南澄江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云南大学艺术人类学在读博士生,“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副主编,云南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方彧,女,1984年生,汉族,江西赣州人。民政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执行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
  赵娟,女,1981年生,汉族,湖南邵阳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开发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副主编,云南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秘书处主任。

文摘


序言



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5) 一、 报告背景与意义 2015年,《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正式问世,标志着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一次系统性、前瞻性评估。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宏大背景下,理解并分析文化产业的供需结构,探索其协调发展的路径,对于提升文化供给的质量与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报告的出台,旨在为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提供市场洞察,为学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并最终服务于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健康、有序的中国文化产业生态。2015年,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模式、创新能力、市场活力,以及与宏观经济环境的互动关系,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本报告深入研究了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各项关键指标,重点关注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供需协调度。这种协调度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健康运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创新活力的释放以及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报告不仅是对当年市场状况的“体检”,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诊”和“导航”。 二、 报告核心内容概览(非详尽列举,重点在于揭示报告的研究视角和关注点) 本报告以严谨的学术方法和翔实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围绕中国文化产业的供需协调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度分析。其核心内容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理解: 1. 供给侧的深度剖析: 产业结构与规模: 报告详细考察了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的细分行业构成,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艺术品、文化旅游、设计服务、创意广告等。分析了各细分行业的增长速度、发展水平、市场份额以及它们在整体文化产业中的比重。 供给主体与创新能力: 报告关注了国有、民营、外资等不同性质的文化企业在供给侧的表现,分析了它们的经营模式、市场竞争力、创新投入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特别是对新兴文化业态,如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移动游戏、文化科技融合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和发展瓶颈进行了深入探讨。 资源要素配置: 报告评估了人才、资本、技术、土地、创意等关键生产要素在文化产业供给侧的配置效率。分析了人才培养、融资渠道、技术转化、知识产权交易等环节是否存在堵点和难点,以及这些因素对产业供给能力的影响。 政策环境与监管: 报告梳理了2015年国家及地方出台的各项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税收优惠、准入放宽、市场监管等措施,并分析了这些政策对供给侧的导向作用、激励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战。 2. 需求侧的精细解读: 居民文化消费特征: 报告通过对居民收入、消费支出、休闲时间等宏观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具体文化消费行为的调研,刻画了2015年中国居民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上的消费结构、消费偏好、消费能力以及消费升级的趋势。 文化消费结构: 详细分析了不同文化消费品类(如电影票、书籍、数字内容、演艺演出、旅游景点等)的市场需求变化,以及线上线下、传统与新兴消费模式的此消彼长。 文化消费动力与制约因素: 报告探讨了影响文化消费的内在动力(如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氛围、文化认同感等)和外部制约因素(如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质量与价格、市场信息不对称、消费渠道不畅、支付便利性等)。 宏观需求环境: 分析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如城镇化进程、收入分配改革、消费刺激政策等)对文化产业整体需求的影响,以及对外文化贸易在满足国内需求方面的作用。 3. 供需协调度的综合检测: 匹配度分析: 报告的核心在于检测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这包括产品与服务的供给量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价格、形式是否符合消费者偏好,创新供给能否及时响应新兴需求等。 失衡与错配的识别: 识别出供给过剩(如某些传统文化产品产能过剩)或供给不足(如高质量、高原创性的文化产品稀缺),以及需求与供给在质量、价格、区域、类型等方面的失衡和错配。 协调机制的评估: 评估现有市场机制、政策调控、行业自律等在促进供需协调方面的有效性,以及存在哪些改进空间。 发展指数与评价体系: 报告可能构建了供需协调度的评价指数或模型,对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供需协调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并与其他年份或国际情况进行横向比较。 4. 挑战与趋势展望: 面临的挑战: 基于供需协调度的检测结果,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在2015年面临的主要挑战,例如原创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难、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市场准入壁垒、国际竞争力不强等。 发展趋势预测: 结合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的消费升级趋势,报告对中国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判,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国际化等趋势,以及对文化IP价值挖掘、产业融合发展、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展望。 三、 报告的研究价值与启示 《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5)》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前瞻性、客观性和实践性。 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报告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市场监管等方面提供了基于事实的决策依据,有助于避免盲目投资和无效投入,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为企业发展提供市场指引: 报告揭示了市场需求的最新动向和供给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为文化企业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创新能力、拓展市场渠道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为学术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报告汇集了大量一手和二手数据,梳理了研究方法,为学者深入研究文化产业的微观机制、宏观规律和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研究范式。 促进公众对文化产业的认知: 报告的发布有助于提升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文化消费,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本报告不仅仅是一份数据报告,更是一份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如何在全球化、数字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深度思考和科学研判。它为理解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的脉搏,把握其发展的内在逻辑,指明前进的方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权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作为一名对文化领域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总是渴望能有一本权威、全面的报告,帮助我厘清这个庞大而复杂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当我偶然间翻开《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5)》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期待,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穿梭于文化产业的各个角落,揭示那些隐藏在数字和图表背后的真实面貌。虽然此刻我尚未深入阅读其具体内容,但我相信,一本冠以“蓝皮书”之名的报告,定然不会辜负这份期待。它承载的,是对中国文化产业一年来的深入观察与细致分析,是对供需双方关系的审慎考量,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审慎预测。这种责任与使命感,本身就足以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期待它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释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如何作用于文化领域,解答那些我曾疑惑不解的问题。

评分

在我看来,一份优秀的报告,不仅仅是数据的汇集,更是思想的碰撞与观点的凝练。《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5)》的出现,让我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多了一份信心。它所倡导的“供需协调”,恰恰是解决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些突出矛盾的关键所在。我设想,报告中定然会深入分析在供给侧,是否存在着同质化竞争、创新不足等问题;而在需求侧,又是否面临着消费升级、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的挑战。这些思考,相信会贯穿于报告的始终,并最终指向可行的解决方案。我期待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判断,为政府的决策、企业的战略制定,以及个人的消费选择,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可能是一面镜子,照见中国文化产业的当下,也启迪着它的未来。

评分

对于很多像我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着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普通人来说,我们往往对这些产品背后的产业链条、市场规律知之甚少。因此,一本能够提供深入洞察的报告,显得尤为珍贵。《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5)》这个名字,立刻让我产生了一种“揭秘”的好奇心。我猜想,报告会像一位精明的侦探,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抽丝剥茧,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化消费背后的驱动力,以及文化产品在市场上所面临的供给瓶颈。我非常期待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供需协调”这个略显学术化的概念,并辅以鲜活的案例,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有所收获。同时,我也希望这份报告能够触及到一些我未曾留意的角落,例如新兴的文化业态,或者被忽略的文化群体,从而拓展我的视野。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市场动态的爱好者,我深知信息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产业体量巨大、发展迅猛的国度,想要准确把握其脉搏,绝非易事。这份《文化蓝皮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仅仅从书名来看,它所涵盖的“供需协调检测”这一核心概念,就足以引起我的高度关注。我设想,报告中定然会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去剖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是否存在着失衡,又或是存在着怎样的摩擦。这对于我理解当前市场上的文化产品为何有的是门庭若市,有的是门可罗雀,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我好奇报告将如何量化这些“供需协调”的程度,又将如何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种对“协调”的关注,也暗示了报告并非止步于现状的描述,更包含了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与指引,这正是我所期望看到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对其文化产业的深入解读。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民精神面貌和社会活力的重要体现。而《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5)》这样一个标题,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严谨、客观的态度。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科学、系统的方式,梳理出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各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让我联想到,报告或许会涉及影视、出版、演艺、动漫、游戏等多个细分领域,并通过具体的指标来衡量供需的匹配程度。这种细致的分析,对于想要了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逻辑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希望报告能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画面,而非静态的堆砌,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生机以及其中蕴含的挑战与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