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菊与刀:日本人的柔美与暴力
定价:25.00元
售价:18.3元,便宜6.7元,折扣73
作者: 鲁恩·本尼迪克特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508702605
字数:
页码:3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千百年来,和我们中国比邻而居、时而友好可爱、时而可憎的是这样一群性情的奇特的人。
本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日本、矛盾的日本、美丑善恶并存的日本、一言难尽的日本……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负已定,美军逼近日本本土。美国向人类学家征询对策:如何对待这个危险的敌人……
本书由此诞生。
本书为你拔开历史疑雾
揭开二战军事成败背后真实的较量
为什么日本要侵略中国?
为什么美国投下了原子弹?
为什么美国又要帮助日本复兴
日本会不会向亚洲再举屠刀?
这是一本讲述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的代表作。二战后期,日本败局已定,美国对是否进攻日本本土、是否投放原子弹和占领日本后是否保留天皇,无法做出决断。因此委托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的研究提供对日本政策的依据。由于承载着这样一个可能改变一个国家上亿人命运和整个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使命,此书的诞生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价值。
“菊”是日本皇室族徵“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该书被命名为“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不二而又心存叛逆;勇敢而又怯懦。虽然日本在历史上曾多层次“克隆”中国文化,但实际却贬抑中国人道德价值观的核心;虽然大量引直西方观念,骨子里却是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完全不同的“耻感文化”。虽然日本学者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但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重印36次。
章 目的——了解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 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
第六章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
第七章 “情义难接受”
第八章 洗刷罪名
第九章 人情世故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 子女教育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菊与刀”,这一个组合,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戏剧性,仿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在同一个意象中碰撞、融合。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些日本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画面:在静谧的庭院中,一位艺伎用精致的扇子遮住脸,眼神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那一刻,整个画面都充满了“柔美”的气息。但转瞬间,又可能切换到战场上的厮杀,武士们挥舞着手中的刀,眼神中燃烧着决绝的火焰,那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暴力”展现。我一直对这种反差感到非常着迷。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土壤,能够同时滋养出如此精致的艺术品味和如此强烈的斗争精神?是他们对待生死的态度,还是对荣誉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种奇特现象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描述表面的文化符号。我期待在字里行间,找到能够解释这种矛盾性的深刻洞见,去理解日本民族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着实吸引人,光是“菊与刀”这三个字就充满了矛盾的张力,一下子勾起了我对日本文化深处的好奇。我一直觉得,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总会包含着看似对立的元素。比如,我们常说中国人含蓄内敛,但同时又有着极其热烈的情感和磅礴的艺术。而日本,这个岛国,给人的印象又是如此精致、注重细节,从茶道、插花到武士道精神,都透着一股肃穆和优雅,但同时,历史上的种种战争、侵略,以及一些极端的行为,又让人不得不看到他们另一面。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明了这种双重性,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哲学思想,能够孕育出如此截然不同却又同时存在的特质?是外部环境的塑造,还是内在精神的演变?我期待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线索,不仅仅是了解日本,更是希望通过理解一个不同的文化,来反思我们自身,拓宽认知的边界。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日本的意象。一方面是那种精巧到极致的工艺美学,像是陶瓷器皿上细腻的釉彩,像是枯山水庭园中每一颗石子的精心摆放,又像是那些身着和服、步履轻盈的女性,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这种“柔美”似乎是日本文化中最容易被感知和欣赏的部分,它关乎和谐、关乎精致、关乎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细微之处的体察。但另一方面,“暴力”这个词又显得格外刺眼,它让人联想到那个在历史上留下深刻伤痕的时期,联想到那些看似与“柔美”毫不相干的战争行为。这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隐藏在芬芳的菊花之下,让人既着迷又警惕。我很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联系起来的?是通过历史事件的梳理,还是通过对社会心理的剖析?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这种矛盾性的深刻解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仅仅是“菊与刀”这几个字,就足以引发我内心深处的联想和猜想。在我个人的认知里,日本的“菊”象征着皇室的尊严、精致的艺术以及对生命的细腻呵护,它代表着一种内敛、含蓄、追求极致的东方美学,渗透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乃至哲学思想中。而“刀”,则无疑是武士精神的象征,是力量、是决断、是征服,甚至是牺牲。它代表着一种外放、刚烈、不惜一切代价的行动力,也隐藏着某种潜在的破坏性和侵略性。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往往是因为其历史、地理、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而这种“柔美”与“暴力”的共存,在我看来,绝对不是偶然。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看似难以调和的二元性?是否是环境的塑造,或是历史的积淀,亦或是某种精神内核的体现?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入地理解这种复杂性,不仅仅是关于日本,更是关于人性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仅仅是“菊与刀”这几个字,就足以在我脑海中激起千层浪。在我看来,这两个意象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两个极端,却又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方面。“菊”,我联想到的是那种极致的精致,是花道、茶道中所体现的细腻与宁静,是对细节的近乎偏执的追求,是一种内敛而温和的美学追求,是日式庭院中那种返璞归真的意境。而“刀”,则象征着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力量,是武士道精神中的决绝与果敢,是战场上的杀伐与征服,甚至是我们常常提及的“神风特攻队”那种毫不犹豫的献身精神。这种看似矛盾的组合,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又或者是何种深层的心理机制,能够孕育出如此截然不同却又同时存在于一个民族身上的特质?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这种二元性的深入剖析,去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