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趣闻1000题

北京趣闻1000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伟杰著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
  • 趣闻
  • 历史
  • 文化
  • 知识
  • 问答
  • 科普
  • 旅游
  • 京味
  • 首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ISBN:9787503220654
商品编码:296925921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2-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趣闻1000题

定价: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王伟杰著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01

ISBN:9787503220654

字数:250000

页码:2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风物、动物、植物、寺庙、园林、山水、王府、胡同、皇陵等9个部分。在风物一部分中,介绍了北京的地理形势,元、明、清为何建都北京,北京历代的名称、祭坛、皇城和紫禁城内的建筑、市场、庙会、手工业部门、村镇、水井、粮仓、的古建筑、北京及各县的八景、北京的风俗习惯等,共369个问题。 本书还介绍了北京的动植物和植物,主要的庙宇、金、元、明、清四代主要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主要山川和主要王府。 在胡同一部分,还详细地介绍了明、清至今各胡同名称与变化及胡同名称的含义,其中包括了民国期命名的一些胡同。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古都风华,庶民百态:京城万象,藏于字里行间 北京,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都,不仅有巍峨的宫殿、壮丽的城墙,更有无数鲜活生动的故事,散落在街头巷尾,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它们或许微不足道,却如同璀璨的珍珠,串联起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情的冷暖。本书并非罗列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也非刻画宏大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它所搜集的,是北京城那些充满趣味、引人入胜的“小事情”,是构成这座城市血肉的那些最真实、最接地气的片段。 翻开这本书,你将走进一个别样的北京。不再是教科书里程式化的介绍,也不是旅游指南里程式化的景点打卡。这里,我们试图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情味的方式,去触摸这座城市的灵魂。每一道“题”,都是一扇窗口,引领你窥探京城深处隐藏的秘密;每一次“解”,都是一次有趣的发现,让你对北京多一分了解,多一分喜爱。 第一章:寻常巷陌的智慧与幽默 北京的胡同,是这座城市最具生命力的肌体。它们蜿蜒曲折,连接着四合院,也连接着一代代北京人的记忆。本书中的一部分内容,便是深入探寻这些胡同里流传的趣闻轶事。 比如,一条不知名的胡同,为何会被称为“狗不理”?这背后是怎样的故事,是辛辣的讽刺,还是温情的戏谑?又比如,在某个看似普通的角落,为何会有一个听起来颇具诗意的名字,而这个名字的由来,又与一段怎样的民间传说有关?我们还将讲述那些关于老北京人街头智慧的细节:集市上的叫卖声,是如何练就出令人叫绝的吆喝技艺?街头小贩的生存之道,又蕴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这些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起伏,但它们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活智慧和乐观精神。它们像一碗碗醇厚的豆汁,越品越有味;又像一把把扇面的团扇,轻摇慢摇,就能扇出凉爽与惬意。你会发现,北京的魅力,往往藏匿于那些不经意间的笑谈与妙语之中。 第二章:市井生活的光影变幻 北京的市井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万花筒。从昔日的王府井大街,到如今的三里屯,这座城市在不断地变迁,但那些承载着生活气息的角落,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本书将带你走进老北京的庙会,感受那份热闹非凡的年味。舞龙舞狮的雄姿,糖葫芦的酸甜,吆喝声此起彼伏,每个细节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们还会回顾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改变的市井场景:在破旧的茶馆里,老人如何一边喝着二两,一边评书说古?在老字号的铺子里,匠人们是如何用一生的心血,打磨出世代相传的手艺? 你还将了解到,北京人对于“吃”的独特追求,不只是对珍馐美味的品尝,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寄托。那些关于北京烤鸭的起源传说,关于炸酱面的各种“独门秘籍”,关于豆汁儿的“爱恨纠葛”,都将一一展现。这些看似琐碎的美食故事,实则承载了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第三章:京味儿文化的独特印记 “京味儿”,这是一个包含丰富内涵的词语。它不仅仅是一种口音,一种腔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气质,一种生活态度。 本书将深入探讨“京味儿”的构成元素。我们会解析北京方言中那些生动有趣的词汇,比如“瓷器”、“崴泥”、“倍儿棒”,它们是如何在日常交流中被创造和使用的?这些词汇背后,又折射出北京人怎样的性格特点?我们还会讲述北京曲艺的魅力,无论是京剧的唱腔,还是相声的逗趣,它们都以独特的方式,传递着北京人的喜怒哀乐。 此外,本书还会涉及北京的节令风俗。从春节的贴春联、放鞭炮,到端午的赛龙舟、吃粽子,再到重阳的登高望远,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仪式和故事。这些风俗的传承,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北京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团圆的期盼。你会在这些故事中,感受到一种淳朴而深厚的人情味,体会到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独特文化底蕴。 第四章: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与人物 一座城市,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在那些光鲜亮丽的景点之外,还有许多被时光尘封的角落,以及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同样构成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 本书将努力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的故事。或许是一位在街头卖了一辈子艺的老艺人,他的技艺如何在一代代传承中逐渐式微?或许是一位在胡同口经营了一辈子小卖部的老人,他的店里,是否藏着一段段过往的秘密?我们还将聚焦那些曾经辉煌,如今已然没落的古老建筑,它们的故事,往往比宏伟的宫殿更具人情味,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这些故事,可能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们真实而感人。它们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时代的洪流中,普通人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它们也提醒我们,北京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宏伟与辉煌,更在于它的细微与真实。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北京趣闻1000题》并非一本简单的新闻花边集,也不是一本猎奇故事的汇编。它试图通过这些细碎的、生动的故事,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让读者走近真实的北京,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厚度。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高高在上地讲述历史,而是俯下身来,去倾听每一个普通人的声音,去发现每一个角落里的故事。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大历史”之外的“小叙事”,是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但同样珍贵的人文细节。 阅读这本书,你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会随着每一个故事的展开,时而捧腹大笑,时而若有所思,时而又会心一笑。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北京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 无论你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还是初来乍到的外地客,这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北京内心世界的大门。它将让你看到,这座城市不仅仅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更是充满人情味、故事与智慧的鲜活生命。 它是一本可以放在枕边,随时翻阅的书;是一本可以在午后阳光下,悠闲品读的书;更是一本能够让你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仿佛置身于北京的街头巷尾,感受那份独有的“京味儿”的书。 让我们一起,在这些“趣闻”的海洋里,畅游北京,发现属于你自己的那份惊喜与感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吸引力,那种老北京的灰砖红门元素与现代的扁平化设计完美融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一丝不苟的现代态度。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厚重的历史读物,但翻开扉页后,那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立刻扑面而来。它并没有直接堆砌那些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像一位健谈的老北京邻家大爷,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着你穿梭在胡同的深处。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不入流”的小事物的关注,比如过去人们如何用“歇后语”来拌嘴,又比如某个消失的茶馆里,哪一种点心才是真正的招牌。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把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边角料”都精心打磨了一遍,让它们重新焕发出光彩。它不是在“讲历史”,而是在“复活生活”。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微型的时光旅行,让我这个非本地土著,也仿佛能闻到那股子特有的、混杂着豆汁儿和烤肉的烟火气。它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理解,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稍微有点门道的“老街坊”。

评分

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出版方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纸张的选择非常讲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米白色纸张,让文字的墨色显得格外沉稳,没有廉价印刷品的反光刺眼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插图处理。它没有采用那种过度饱和、失真的彩色照片,而是选择了大量精准的黑白线条画和老照片的影印。这些视觉元素与文字的配合,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尤其是那些建筑细节的局部特写,线条勾勒得极为精妙,仿佛能感受到砖石的温度。这种对视觉美学的坚持,提升了整本书的艺术价值,让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工艺品。它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尊重,知道有些东西,不适合用最花哨的现代技术去过度渲染,保持其原有的质感和厚重感,才是最大的尊重。

评分

拿到手后,我最惊喜的是它的结构组织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去中心化叙事”。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地方志类书籍动辄按照朝代或者行政区划来划分,这本书似乎遵循着一种“情绪地图”的逻辑。它可能上一页还在讲前门大栅栏的叫卖声,下一页就跳转到了景山公园上,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里,一位老艺人如何用一根竹签舞出整个江湖。这种跳跃性,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混乱,反而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我发现自己不是在“阅读”信息,而是在“追逐”线索。每读完一个小故事,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在脑海里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缺失的画面。这种阅读体验的互动性,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体验到的。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发现的乐趣”,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在地下室的旧货堆里,淘到一件失落已久的珍宝。它不强求你记住所有的日期和人名,它只希望你记住那种感觉,那种独属于老北京的,带着点儿傲娇又无比温情的感觉。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作者观察世界的角度非常犀利,带着一种近乎于人类学家的冷静和幽默家的洞察力。很多看似鸡毛蒜皮的小细节,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极强的文化符号意义。比如,关于“排队”这件事,作者并没有直接评价其好坏,而是通过讲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场所人们排队时的心态变化,勾勒出了一种微妙的社会契约的演变。这已经超出了“趣闻”的范畴,更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模式的深度剖析。再比如,关于不同区域的“口音”差异,作者的描述极其精准,他不是在模仿,而是在解释这些发音背后的生活逻辑和地理因素。我特别欣赏这种深挖底层逻辑的写作方式。它让这本书的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都似乎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是废话。读起来需要稍微慢一点,才能品出其中蕴含的深意,这是一种需要投入精力的阅读,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但不是那种知识性的冲击,而是情感层面的共鸣。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北京这座城市最核心的“气场”——那种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依然顽强保留下来的,对“慢”和“人情味”的执着。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这座城市并非由钢筋水泥构成,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故事节点串联起来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历史”的定义,原来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帝王将相,而是街头巷尾里,那一声声吆喝,那一片片青砖上留下的苔藓。这本书像是一面魔镜,映照出北京灵魂深处最真实、最柔软的部分。它不迎合大众的娱乐化需求,而是以一种沉稳、内敛的方式,邀请有心人一同去体味这份难得的城市记忆。读完后,我甚至产生了立刻去北京,去寻找书中提到的那些“地标”的冲动,哪怕有些地方已经物是人非,但这份“追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与历史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