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趣闻1000题
定价: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王伟杰著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01
ISBN:9787503220654
字数:250000
页码:2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风物、动物、植物、寺庙、园林、山水、王府、胡同、皇陵等9个部分。在风物一部分中,介绍了北京的地理形势,元、明、清为何建都北京,北京历代的名称、祭坛、皇城和紫禁城内的建筑、市场、庙会、手工业部门、村镇、水井、粮仓、的古建筑、北京及各县的八景、北京的风俗习惯等,共369个问题。 本书还介绍了北京的动植物和植物,主要的庙宇、金、元、明、清四代主要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主要山川和主要王府。 在胡同一部分,还详细地介绍了明、清至今各胡同名称与变化及胡同名称的含义,其中包括了民国期命名的一些胡同。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吸引力,那种老北京的灰砖红门元素与现代的扁平化设计完美融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一丝不苟的现代态度。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厚重的历史读物,但翻开扉页后,那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立刻扑面而来。它并没有直接堆砌那些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像一位健谈的老北京邻家大爷,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着你穿梭在胡同的深处。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不入流”的小事物的关注,比如过去人们如何用“歇后语”来拌嘴,又比如某个消失的茶馆里,哪一种点心才是真正的招牌。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把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边角料”都精心打磨了一遍,让它们重新焕发出光彩。它不是在“讲历史”,而是在“复活生活”。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微型的时光旅行,让我这个非本地土著,也仿佛能闻到那股子特有的、混杂着豆汁儿和烤肉的烟火气。它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理解,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稍微有点门道的“老街坊”。
评分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出版方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纸张的选择非常讲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米白色纸张,让文字的墨色显得格外沉稳,没有廉价印刷品的反光刺眼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插图处理。它没有采用那种过度饱和、失真的彩色照片,而是选择了大量精准的黑白线条画和老照片的影印。这些视觉元素与文字的配合,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尤其是那些建筑细节的局部特写,线条勾勒得极为精妙,仿佛能感受到砖石的温度。这种对视觉美学的坚持,提升了整本书的艺术价值,让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工艺品。它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尊重,知道有些东西,不适合用最花哨的现代技术去过度渲染,保持其原有的质感和厚重感,才是最大的尊重。
评分拿到手后,我最惊喜的是它的结构组织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去中心化叙事”。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地方志类书籍动辄按照朝代或者行政区划来划分,这本书似乎遵循着一种“情绪地图”的逻辑。它可能上一页还在讲前门大栅栏的叫卖声,下一页就跳转到了景山公园上,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里,一位老艺人如何用一根竹签舞出整个江湖。这种跳跃性,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混乱,反而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我发现自己不是在“阅读”信息,而是在“追逐”线索。每读完一个小故事,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在脑海里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缺失的画面。这种阅读体验的互动性,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体验到的。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发现的乐趣”,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在地下室的旧货堆里,淘到一件失落已久的珍宝。它不强求你记住所有的日期和人名,它只希望你记住那种感觉,那种独属于老北京的,带着点儿傲娇又无比温情的感觉。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作者观察世界的角度非常犀利,带着一种近乎于人类学家的冷静和幽默家的洞察力。很多看似鸡毛蒜皮的小细节,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极强的文化符号意义。比如,关于“排队”这件事,作者并没有直接评价其好坏,而是通过讲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场所人们排队时的心态变化,勾勒出了一种微妙的社会契约的演变。这已经超出了“趣闻”的范畴,更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模式的深度剖析。再比如,关于不同区域的“口音”差异,作者的描述极其精准,他不是在模仿,而是在解释这些发音背后的生活逻辑和地理因素。我特别欣赏这种深挖底层逻辑的写作方式。它让这本书的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都似乎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是废话。读起来需要稍微慢一点,才能品出其中蕴含的深意,这是一种需要投入精力的阅读,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但不是那种知识性的冲击,而是情感层面的共鸣。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北京这座城市最核心的“气场”——那种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依然顽强保留下来的,对“慢”和“人情味”的执着。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这座城市并非由钢筋水泥构成,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故事节点串联起来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历史”的定义,原来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帝王将相,而是街头巷尾里,那一声声吆喝,那一片片青砖上留下的苔藓。这本书像是一面魔镜,映照出北京灵魂深处最真实、最柔软的部分。它不迎合大众的娱乐化需求,而是以一种沉稳、内敛的方式,邀请有心人一同去体味这份难得的城市记忆。读完后,我甚至产生了立刻去北京,去寻找书中提到的那些“地标”的冲动,哪怕有些地方已经物是人非,但这份“追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与历史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