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北京趣聞1000題
定價:18.00元
售價:12.2元,便宜5.8元,摺扣67
作者:王偉傑著
齣版社:中國旅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2-10-01
ISBN:9787503220654
字數:250000
頁碼:29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共分風物、動物、植物、寺廟、園林、山水、王府、鬍同、皇陵等9個部分。在風物一部分中,介紹瞭北京的地理形勢,元、明、清為何建都北京,北京曆代的名稱、祭壇、皇城和紫禁城內的建築、市場、廟會、手工業部門、村鎮、水井、糧倉、的古建築、北京及各縣的八景、北京的風俗習慣等,共369個問題。 本書還介紹瞭北京的動植物和植物,主要的廟宇、金、元、明、清四代主要的私傢園林和皇傢園林,主要山川和主要王府。 在鬍同一部分,還詳細地介紹瞭明、清至今各鬍同名稱與變化及鬍同名稱的含義,其中包括瞭民國期命名的一些鬍同。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極具吸引力,那種老北京的灰磚紅門元素與現代的扁平化設計完美融閤,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濃厚的文化底蘊和一絲不苟的現代態度。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厚重的曆史讀物,但翻開扉頁後,那種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立刻撲麵而來。它並沒有直接堆砌那些教科書式的宏大敘事,而是像一位健談的老北京鄰傢大爺,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帶著你穿梭在鬍同的深處。我特彆喜歡它對那些“不入流”的小事物的關注,比如過去人們如何用“歇後語”來拌嘴,又比如某個消失的茶館裏,哪一種點心纔是真正的招牌。這本書的妙處就在於,它把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掉的“邊角料”都精心打磨瞭一遍,讓它們重新煥發齣光彩。它不是在“講曆史”,而是在“復活生活”。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微型的時光旅行,讓我這個非本地土著,也仿佛能聞到那股子特有的、混雜著豆汁兒和烤肉的煙火氣。它讓我對這座城市的理解,從一個高高在上的旁觀者,變成瞭一個稍微有點門道的“老街坊”。
評分從裝幀和印刷質量來看,齣版方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紙張的選擇非常講究,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米白色紙張,讓文字的墨色顯得格外沉穩,沒有廉價印刷品的反光刺眼感。更值得稱贊的是內頁的插圖處理。它沒有采用那種過度飽和、失真的彩色照片,而是選擇瞭大量精準的黑白綫條畫和老照片的影印。這些視覺元素與文字的配閤,達到瞭完美的平衡。尤其是那些建築細節的局部特寫,綫條勾勒得極為精妙,仿佛能感受到磚石的溫度。這種對視覺美學的堅持,提升瞭整本書的藝術價值,讓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工藝品。它體現瞭一種對傳統文化保護的尊重,知道有些東西,不適閤用最花哨的現代技術去過度渲染,保持其原有的質感和厚重感,纔是最大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閱讀體驗,給我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但不是那種知識性的衝擊,而是情感層麵的共鳴。它成功地捕捉到瞭北京這座城市最核心的“氣場”——那種在快速現代化進程中,依然頑強保留下來的,對“慢”和“人情味”的執著。我讀完後,最大的感受是,這座城市並非由鋼筋水泥構成,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充滿煙火氣的故事節點串聯起來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曆史”的定義,原來曆史並非遙不可及的帝王將相,而是街頭巷尾裏,那一聲聲吆喝,那一片片青磚上留下的苔蘚。這本書像是一麵魔鏡,映照齣北京靈魂深處最真實、最柔軟的部分。它不迎閤大眾的娛樂化需求,而是以一種沉穩、內斂的方式,邀請有心人一同去體味這份難得的城市記憶。讀完後,我甚至産生瞭立刻去北京,去尋找書中提到的那些“地標”的衝動,哪怕有些地方已經物是人非,但這份“追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與曆史的對話。
評分拿到手後,我最驚喜的是它的結構組織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去中心化敘事”。不同於市麵上很多地方誌類書籍動輒按照朝代或者行政區劃來劃分,這本書似乎遵循著一種“情緒地圖”的邏輯。它可能上一頁還在講前門大柵欄的叫賣聲,下一頁就跳轉到瞭景山公園上,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角落裏,一位老藝人如何用一根竹簽舞齣整個江湖。這種跳躍性,非但沒有造成閱讀上的混亂,反而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好奇心。我發現自己不是在“閱讀”信息,而是在“追逐”綫索。每讀完一個小故事,我都會情不自禁地停下來,在腦海裏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那些缺失的畫麵。這種閱讀體驗的互動性,是我在其他同類書籍中很少體驗到的。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發現的樂趣”,仿佛每一次翻頁,都是在地下室的舊貨堆裏,淘到一件失落已久的珍寶。它不強求你記住所有的日期和人名,它隻希望你記住那種感覺,那種獨屬於老北京的,帶著點兒傲嬌又無比溫情的感覺。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作者觀察世界的角度非常犀利,帶著一種近乎於人類學傢的冷靜和幽默傢的洞察力。很多看似雞毛蒜皮的小細節,在他的筆下被賦予瞭極強的文化符號意義。比如,關於“排隊”這件事,作者並沒有直接評價其好壞,而是通過講述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場所人們排隊時的心態變化,勾勒齣瞭一種微妙的社會契約的演變。這已經超齣瞭“趣聞”的範疇,更像是一種對社會行為模式的深度剖析。再比如,關於不同區域的“口音”差異,作者的描述極其精準,他不是在模仿,而是在解釋這些發音背後的生活邏輯和地理因素。我特彆欣賞這種深挖底層邏輯的寫作方式。它讓這本書的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話都似乎經過瞭韆錘百煉,沒有一句是廢話。讀起來需要稍微慢一點,纔能品齣其中蘊含的深意,這是一種需要投入精力的閱讀,但迴報絕對是豐厚的,絕對物超所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