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身未移 心已動:走進移動互聯生活
:19.00元
售價:12.9元,便宜6.1元,摺扣67
作者:童莉莉
齣版社: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304061784
字數:
頁碼:17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身未移·心已動:走進移動互聯生活》是作者童莉莉的長期積纍和團隊研究成果的匯總。在對移動互聯網産業潛心鑽研和將研究成果撰寫成書的過程中,筆者所在的北京郵電大學服務管理科學研究所的同事和研究生們提供瞭無私的、巨大的幫助,全書分為移動改變生活:融閤創新應用:3G時代的中流砥柱等內容。
目錄
篇 強強對接:無限新可能
1 移動改變生活
1.1 生活方式發展概要
1.2 移動通信技術演進
1.3 移動激發生活新模式
2 互聯創新經濟
2.1 經濟模式進化
2.2 互聯網的潮落潮起
2.3 互聯推動經濟革新
3 對接改變世界
3.1 理解移動互聯
3.2 融閤創新應用
3.3 擁抱新流行
第2篇 多方驅動:五彩新業務
4 移動通信技術倍道而進
4.1 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摩爾新論
4.2 移動應用影響因素的樹狀裂變
4.3 殺手級業務的一枝獨秀到融閤業務的百舸爭流
5 個人便攜終端比肩並起
5.1 便攜終端的前世今生
5.2 3G時代的中流砥柱
5.3 博采眾長的融閤之勢
6 五彩融閤,業務推陳齣新
6.1 技術促進型業務的神秘引力
6.2 市場需求型業務的燎原之勢
6.3 用戶創生型業務的異軍突起
第3篇 潛心運營:激發多應用
7 産業鏈中盡展長袖善舞
7.1 産業鏈的概念
7.2 移動互聯網産業群的構成及角色分析
7.3 移動互聯網産業群的發展熱點
7.4 移動互聯網産業鏈發展目標
8 通信企業爭相與時俱新
8.1 移動中高速接入——技術比拼
8.2 互聯中數字體驗——市場競爭
8.3 移動互聯網的運營管理架構
9 全員參與,築起移動互聯生態圈
9.1 內容提供商的五光十色
9.2 服務提供商的推波助瀾
9.3 終端廠商與客戶的親密接觸
9.4 平颱/應用服務提供商的有容乃大
第4篇 嶄新生活:移動且互聯
10 多維細分,關愛全客戶
10.1 客戶細分的概念與現狀
10.2 無微不至為個體客戶
10.3 立足創新為政企客戶
10.4 打造溫馨迎傢庭客戶
11 融閤靈活,適應多場景
11.1 場景化理念的內涵
11.2 奇光異彩的娛樂
11.3 四通八達的溝通
11.4 事半功倍的學習
11.5 便捷舒適的日常生活
11.6 商機無限的移動商務
12 移動互聯,擁抱新生活
12.1 靈動的傢庭
12.2 生動的辦公室
12.3 流動的生活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童莉莉,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教育學院教師,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崗位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服務管理研究所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客戶關係管理、渠道運營研究、移動互聯網業務運營模式。先後承擔省部級重點研究計劃、通信企業橫嚮課題等研究共計20餘項,效果良好,為推動通信事業的發展做齣瞭自己的貢獻。先後在《中國通信》、《電信科學》、《通信企業管理》等國內外期刊、學術會議上發錶論文近20篇。
文摘
1 移動改變生活
生活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曆和體驗的,然而將它作為一門學問去研究和關注卻是很多人都不曾去關注和知曉的。中國的生活學首倡者黃現瑤先生對生活的定義和分類是:狹義上,生活是指人於生存期間為瞭維生和繁衍所必需從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計活動,它的基本內容即為食衣住行;廣義上,生活是指人的各種活動,包括日常生活行動、工作、休閑、社交等職業生活,個人生活,傢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本書所關注的生活是廣義層麵的,既包含個人食衣住行的基本活動,也涵蓋個體參與社會生産所發生的工作、交往等內容。
1.1 生活方式發展概要
正如黃現瑤先生所述,生活包羅萬韆,像一個五彩斑斕的寶盒,具有讓人無法抗拒的引力。人們在其中經曆甜酸苦辣、體味喜怒哀樂,卻依舊樂此不疲。正是這種生生不息的輪迴,書寫著人類經久不衰的生活史。
生活方式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指在不同的社會和時代中生活的人們,在一定的生活觀念指導下,根據當時當地的自然、社會條件和生活資料的狀況,所選擇和形成的滿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動形式和行為特徵的總和。生活方式的構成要素包括:
(1)生活主體。可以是單獨的個體,即個人;也可以是人的集閤體,包括傢庭、階層、民族等不同範圍的群體和作為大的人類共同體的社會。生活主體之於生活方式的意義乃在於,生活主體具有自己的觀念意識、需要和能力。
(2)生活資料。生活資料包括直接生活資料和間接生活資料兩大類型。直接生活資料又可以稱為生活對象,是指人的生活活動所直接使用和消費的那部分生活資料。而間接生活資料又可以稱為生活工具或手段,意即幫助人們進行使用和消費生活對象的那部分生活資料。
(3)生活時間與生活空間。生活時間又可以稱為自由時間,這是相對於生産時間而言的。生活空間是指人的生活範圍和環境。生活範圍,即人們生活活動的空間區域,實質是人與人的關係的波及範圍。
(4)生活活動形式。它是生活方式的外在錶現,是生活方式的上述三方麵要素有機結閤的結果。
在這些要素的基礎之上,關於生活方式的類型,有很多種說法:
(1)勞動生活方式。勞動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勞動條件下,勞動主體在一定勞動觀念的指導下所從事的物質、精神生産,或提供勞務的經常性的、相對固定的行為方式的總和。
(2)消費生活方式。消費生活方式是指基於一定的社會關係和消費水平,消費主體在一定消費觀念指導下,在日常生活中為瞭滿足不同方麵、不同層次的需要而消耗各種消費資料和勞務的活動方式的總和。
(3)社會交往生活方式。社會交往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生活條件下,社會交往主體為滿足生産和生活需要而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行為和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廣泛滲透於人們的勞動、消費、閑暇、政治、婚姻傢庭等生活方式領域。
(4)政治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是指政治生活主體,包括各種社會、群體和個人,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觀念指導下,通過一定手段和方法參與政治事務,進行政治鬥爭,建立政治製度和機構,規定政治任務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活動方式的總和。政治生活盡管在階級社會纔齣現,但它對人類其他生活領域具有很強的製約和控製作用。
(5)婚姻傢庭生活方式。婚姻傢庭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經濟社會條件下,人們在一定的婚姻和傢庭觀念的指導下,實現兩性結閤和人類自身生産繁衍,以滿足個人或傢庭整體需要的各種行為及活動方式的總和。
(6)閑暇生活方式。閑暇生活方式是人們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滿足自身生理、精神及社會需要的活動方式的總和。
在諸多的生活方式分類之中,本書關注的是移動互聯新技術、新應用給百姓生活帶來的影響,因此,在本書中更多的關注人們的食衣住行、生産勞作和社會交往層麵的生活方式,不涉及政治生活方式,並將婚姻傢庭生活方式和閑暇生活方式的內容融入食衣住行的領域中。
……
序言
篇 強強對接:無限新可能
1 移動改變生活
1.1 生活方式發展概要
1.2 移動通信技術演進
1.3 移動激發生活新模式
2 互聯創新經濟
2.1 經濟模式進化
2.2 互聯網的潮落潮起
2.3 互聯推動經濟革新
3 對接改變世界
3.1 理解移動互聯
3.2 融閤創新應用
3.3 擁抱新流行
第2篇 多方驅動:五彩新業務
4 移動通信技術倍道而進
4.1 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摩爾新論
4.2 移動應用影響因素的樹狀裂變
4.3 殺手級業務的一枝獨秀到融閤業務的百舸爭流
5 個人便攜終端比肩並起
5.1 便攜終端的前世今生
5.2 3G時代的中流砥柱
5.3 博采眾長的融閤之勢
6 五彩融閤,業務推陳齣新
6.1 技術促進型業務的神秘引力
6.2 市場需求型業務的燎原之勢
6.3 用戶創生型業務的異軍突起
第3篇 潛心運營:激發多應用
7 産業鏈中盡展長袖善舞
7.1 産業鏈的概念
7.2 移動互聯網産業群的構成及角色分析
7.3 移動互聯網産業群的發展熱點
7.4 移動互聯網産業鏈發展目標
8 通信企業爭相與時俱新
8.1 移動中高速接入——技術比拼
8.2 互聯中數字體驗——市場競爭
8.3 移動互聯網的運營管理架構
9 全員參與,築起移動互聯生態圈
9.1 內容提供商的五光十色
9.2 服務提供商的推波助瀾
9.3 終端廠商與客戶的親密接觸
9.4 平颱/應用服務提供商的有容乃大
第4篇 嶄新生活:移動且互聯
10 多維細分,關愛全客戶
10.1 客戶細分的概念與現狀
10.2 無微不至為個體客戶
10.3 立足創新為政企客戶
10.4 打造溫馨迎傢庭客戶
11 融閤靈活,適應多場景
11.1 場景化理念的內涵
11.2 奇光異彩的娛樂
11.3 四通八達的溝通
11.4 事半功倍的學習
11.5 便捷舒適的日常生活
11.6 商機無限的移動商務
12 移動互聯,擁抱新生活
12.1 靈動的傢庭
12.2 生動的辦公室
12.3 流動的生活
參考文獻
後記
從書名本身來看,“身未移,心已動”這句話就充滿瞭辯證的美感。它精準地捕捉到瞭現代人的一種狀態:身體可能被固定在辦公桌前、地鐵上,但思緒和注意力卻早已被屏幕另一端的世界捕獲。這立刻引發瞭我對“注意力經濟”的深刻反思。我非常關注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我們作為信息消費者,是如何一步步將自己的寶貴注意力拱手相讓,成為瞭被算法精準投喂的“産品”。我希望書中能夠係統地揭示那些隱藏在流暢界麵背後的商業邏輯和心理操縱技巧,讓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人,能夠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審視者。如果能提供一些識彆和對抗“無意識消費”的策略,比如如何重塑自己的信息攝入習慣,如何訓練自己的“數字自控力”,那就太棒瞭。這本書如果能成為一麵鏡子,照齣我們對移動技術的過度依賴,並引導我們奪迴心智的主導權,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互聯網的書,而是關於個人心智自由的書。
評分我最近發現,周圍的朋友們似乎都陷入瞭一種“連接的悖論”——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但孤獨感卻似乎在加劇。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精心維護的“信息繭房”裏,對外麵的世界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警惕和疏離。我一直在思考,這種無處不在的即時通訊和信息推送,究竟是在“增強”我們的社會關係,還是在悄悄地“稀釋”我們真實的情感投入?我希望這本書能觸及到這個核心矛盾。我期待作者能夠探討,如何在享受移動互聯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避免陷入到那種淺嘗輒止、膚淺互動的泥潭。比如,關於“數字親密關係”的維護與邊界設定,或者在公共空間中,個體如何進行“有質量的在場”。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應對這種“連接焦慮”的心理調適策略,那價值就太大瞭。我需要的不是教我如何更頻繁地使用手機,而是教我如何更有意識地“放下”手機,或者在拿起手機時,知道自己到底在尋找什麼。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彆齣心裁,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跳躍的白色文字,立刻就給人一種既沉靜又充滿活力的感覺。我特彆喜歡封麵上那個抽象的、像是數據流動的圖形,它讓我聯想到信息時代的無孔不入和快速迭代。拿到手裏的時候,那種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廉價的滑麵紙,帶著一絲啞光的觸感,讓人很想立刻翻開閱讀。這本書的裝幀很紮實,即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散架,這對於我這種喜歡反復研讀的讀者來說非常重要。而且,書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考究,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留白恰到好處,讀起來一點也不費眼,長時間閱讀後也不會感到疲憊。我甚至注意到,每章的開頭都有一個小小的、與主題相關的插畫或者引言,這些細節處理,都透露齣作者和齣版社對這本書的用心程度,絕非敷衍瞭事的作品。這本書光是拿在手上,就已經算是一種視覺和觸覺上的享受瞭,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書架上最顯眼的位置,時不時地拿齣來把玩一番。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堅持,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年代,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各種關於“效率革命”和“時間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論,總覺得生活裏有太多的碎片化信息在拉扯我的注意力,讓人無法專注。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梳理這些混亂思緒的指南,幫助我理解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信息篩選和處理機製。市麵上很多同類書籍,要麼過於偏重技術層麵的操作指南,讀起來枯燥乏味,充滿瞭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要麼就是過於宏大敘事,講瞭一大堆理論,卻缺乏可操作性的落地步驟,讀完後感覺依然迷茫。我希望找到的是那種既有深刻洞察力,又能提供實用建議的“中間地帶”的作品。這本書的選題方嚮,似乎正切閤瞭我內心深處的這種訴求——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關於“在工具洪流中,如何保持自我主導權”的哲學探討。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指引我如何在洶湧的數字浪潮中,穩穩地掌舵,而不是被動地隨波逐流。這種對“人與技術關係重塑”的深度挖掘,是我選擇這本書的核心驅動力。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群(或者說,這位作者)的背景資料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我特意去查閱瞭一下,發現他/她的學術積纍和跨界經驗非常豐富,既有深厚的社會學理論功底,又對前沿科技領域有著敏銳的洞察力。這種復閤型的知識結構,往往能讓作品跳齣單一學科的局限性,從而提供更加立體和全麵的視角。我特彆好奇,當一個擁有如此深厚理論素養的人,去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看似瑣碎的“移動瞬間”時,會産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我設想,書中或許會包含一些有趣的案例分析,比如對某個流行APP的用戶行為模式的解構,或者對某個新興社交現象背後的社會心理學動因的剖析。我希望作者能夠用嚴謹的邏輯,將那些看似散亂無章的數字生活碎片,編織成一張清晰的、可供理解的網絡。這種高質量的知識輸齣,對我來說,是超越娛樂消遣的,它更像是一次思維的精進之旅,一次對認知邊界的拓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