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阴:中国人的节气
定价:42.00元
作者:申赋渔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344909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系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文化的诗意叙事,曾推出过中文版、繁体版、英文版、中英文简写版,此版为第五版,新版图书在旧版基础上增加了篆刻家孙少斌先生的二十四节气印章,使得图文内容搭配更有传统气息。其中质朴拙趣的农民画,对传统民俗的呈现较为到位。书稿由书籍装帧艺术家朱赢椿设计,呈现形态有较强的设计感。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二十四章讲述二十四个节气的来历,把24节气以及相关民俗演变为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带着读者重游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趣味,回溯到中国悠远农业文明源头,并感受从远古开始就存在于中国文明中的自然属性。
二十四节气不只是传统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诗意呈现,更体现着他们的哲学思想。今天来写节气,是对那些已经远去的田园牧歌的追忆,也是想把我们现代人被钢筋水泥囚禁的心,放飞到天人合一的自然之中,还我们以自由与智慧。
目录
作者介绍
申赋渔,作家,南京日报记者。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银、铜奖及江苏新闻奖一、二等奖等数十奖项。出版有《不哭》《逝者如渡渡》《一个一个人》(此三种图书荣获“中国美的书”称号),2015年出版《匠人》《阿尔萨斯的一年》。
文摘
序言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光阴:中国人的节气”这本书时,我正处于一种略显浮躁的状态,对周遭的一切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了这本书,当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不过是又一本介绍传统文化的读物罢了。然而,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每一个节气的来龙去脉。他没有简单地罗列节气的日期和对应的农事活动,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个节气背后所蕴含的天文、地理、物候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如何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我尤其对关于“惊蛰”的描写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为什么这个时节会出现“惊蛰”,以及古人又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预测农事的。这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民俗故事、诗歌、绘画,让每一个节气都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讲到“小满”时,书中提到了南方地区的“麦秋”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谚语,这些细节让节气不再是冰冷的时间节点,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我发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节气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感知能力。以前只是机械地记住节气,现在我开始在生活中去观察,去体会。比如,走在路上,看到杨柳发芽,就会想到“春分”的到来;听到蝉鸣,就会意识到“夏至”的临近。这种与自然的连接感,让我觉得内心更加宁静和充实。
评分“光阴:中国人的节气”这本书,我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打开的。当时窗外细雨绵绵,读着书中关于“小雨”的章节,感觉格外契合。作者的文字很有魔力,仿佛能瞬间将我带入书中的世界,让我切身感受到每一个节气的气息。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节气仅仅停留在农耕层面,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哲学和生活艺术的高度。作者深入剖析了每个节气所蕴含的“道”,以及这种“道”如何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和审美之中。例如,在讲述“立春”时,书中不仅仅是描述了万物复苏的景象,更强调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积极向上,以及古人如何在这时节寄托新年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期盼。书中关于“秋分”的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它不仅仅是昼夜时长相等的日子,更是秋天收获季节的标志,也是人们开始反思和沉淀的时节,作者引用了一些描写秋天萧瑟与收获并存的诗句,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深邃而又充满力量的意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大寒”的解读,它不是简单的寒冷,而是对一年辛劳的总结,是对来年希望的孕育,是家庭团聚、温暖守候的时刻。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是如此细腻和富有诗意。节气不仅仅是划分时间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智慧。它让我觉得,我们活在当下,但同时也与过去、与未来,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光阴:中国人的节气”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却又常常被忽视的侧面。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对于时间的理解,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累加,而是与自然周期、万物生长紧密相连的。而节气,正是这种理解最集中的体现。这本书没有辜负我的期待,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结合文学家般的细腻笔触,将每一个节气的“前世今生”都讲述得淋漓尽致。我读到了节气的起源,它们是如何从古代的观测和经验中逐渐形成并被固定下来的;我读到了每个节气对应着怎样的气候特征、物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农耕生产产生的直接影响。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对节气背后人文精神的挖掘。比如,在讲述“白露”时,书中不仅提到了气温下降、露水凝结,更深入地探讨了古人在这时节所怀有的“秋愁”和对劳作辛苦的体恤,通过引用的古诗词,我能深切感受到那种“农事辛苦,秋来莫负”的情怀。书中对“冬至”的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阳生”的象征,预示着希望和新生的到来,以及家人们团聚、祭祀祖先的习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让我明白,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是大自然在向我们发出信号,而这些信号,也曾深深地影响着祖先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
评分我一直对时间有着一种特别的痴迷,总觉得时间流逝背后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当我看到“光阴:中国人的节气”这本书时,直觉告诉我,这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按部就班地介绍每个节气,而是将它们串联成一个关于中国人生活脉络的完整画卷。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浪漫。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某个节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引导我们去感受,去体会。比如,在描写“雨水”时,作者没有简单地说“雨水增多”,而是描绘了“丝丝春雨润物无声”的景象,以及这种雨水如何滋养大地,唤醒沉睡的生命。这种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湿润而充满生机的春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大暑”的解读,作者没有回避这个时节的炎热,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炙烤,是瓜果蔬菜成熟的必要过程,这让我对酷暑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抱怨。他还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民间传说,展现了不同地区在不同节气下的独特风俗,比如,北方人在“小雪”时节腌制腊肉的传统,以及南方人对“霜降”时节“秋补”的讲究。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是如何顺应自然,又如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节气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标记,更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时节、尊重生命的生动体现。
评分“光阴:中国人的节气”这本书,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它那朴实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吸引了。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熟悉的节气名称,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我一直觉得,节气不仅仅是农事的指南,更是一种与自然合拍的生活哲学,承载着中国人对时间、对季节、对万物生长的独特理解。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沉浸其中。作者的文字,就像温润的玉石,细腻地描绘了每一个节气的到来,它们如何影响着自然界的万物,又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候变化,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个节气背后的文化意涵、风俗习惯,甚至是诗词歌赋。我尤其喜欢关于“清明”那一章节的描写,它不只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更是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时节,作者笔下的那个“野草闲花满地红”的清明,让我仿佛置身于江南烟雨朦胧的景象中。还有“立秋”,不再是枯燥的季节更替,而是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和对丰收的期盼,那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敏感,在作者的文字里被放大,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时光流逝的细腻感受。整本书读下来,仿佛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从春耕夏耘,到秋收冬藏,每一个节气都是一个站点,每一个站点都充满了故事和智慧。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似乎早已熟悉却又被忽略的自然规律,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活着的日历,一本关于中国人生活美学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