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技术概论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英,王珺,卜益民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现代通信
  • 通信技术
  • 信号处理
  • 信息论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网络通信
  • 数字通信
  • 通信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33684
商品编码:296929920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通信技术概论

定价:43.00元

售价:29.2元,便宜13.8元,折扣67

作者:彭英,王珺,卜益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115233684

字数

页码:3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是作者基于多年的通信技术实践以及现代通信技术教学工作,不断跟踪通信新技术发展.按照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和通信网络的分层构架,结合电信业务应用,对现代通信技术给出的全景式描述,目的是使读者对于通信技术框架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各种常用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相关业务、典型系统、主要应用和发展趋势有较为全面的理解。《现代通信技术概论》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宽泛、新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此在必要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了通信发展史和各种通信技术应用实例的介绍,这也是《现代通信技术概论》的特色之一。

内容提要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按照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和通信网络的分层构架,结合电信业务网的划分,全面系统地介绍各类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涌现的通信新技术,具体讲述电话交换、数据通信、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宽带网络通信、接入网、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相关业务、典型系统和主要应用。《现代通信技术概论》在加强通信基本概念、原理与必要的理论分析的同时,着重从通信网络的各个层面讲述目前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新的技术成果。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可作为高等院校以通信技术为专业基础课的各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通信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或培训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1.阶段:语言和文字通信阶段
古代人类通信的发展经历了用手势、旗语、信鸽等工具来传递一些简单信息的过程。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我国在殷商盘庚时期。已出现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商周时,在传递边疆紧急军情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声、光”相结合的通信方式,即烽燧大鼓。从西周开始,逐渐形成了两类有组织的通信:一是以烽火为主的早期声光通信系统,二是以步行乘车为主的邮传通信系统。
中国历代王朝,利用烽火报警传递军事情报相沿已久。从后来发掘出来的“汉简”可以知道:在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今新疆东部罗布泊),都设置有烽火台,而且规模很大,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举放烽火的方法,昼夜不同,白天举烟,夜晚放火。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来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例如敌人在500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500人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这种有组织的通信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直到明、清时代,许多地方还在使用。例如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防止倭寇入侵而得名的。汉代甘肃烽火台遗址如图1-1所示。

序言

章 绪论 1
本章学习要点 1
1.1 通信发展简史 1
1.2 通信基本概念 5
1.2.1 通信系统模型 5
1.2.2 通信系统分类 6
1.2.3 信息与信号 6
1.2.4 通信信道 14
1.2.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20
1.2.6 通信网 20
1.2.7 通信协议 22
1.3 通信业务 23
1.3.1 通信业务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3
1.3.2 我国现行电信业务分类目录 23
1.3.3 通信业务的发展趋势 25
1.4 标准化组织 25
1.5 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28
本章小结 29
思考与练习题 29

第2章 数字通信技术基础 30
本章学习要点 30
2.1 模拟信号数字化 31
2.1.1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31
2.1.2 数字通信的特点 32
2.1.3 脉冲编码调制技术 33
2.2 时分复用 41
2.2.1 时分复用的基本概念 41
2.2.2 时分复用的同步技术 42
2.2.3 PCM30/32路系统 43
2.3 数字复接技术 45
2.3.1 数字复接的概念 46
2.3.2 数字复接方法 48
2.3.3 数字复接中的码速变换 50
本章小结 52
思考与练习题 53

第3章 电话网技术 54
本章学习要点 54
3.1 电话网概述 54
3.1.1 交换的基本概念 54
3.1.2 交换技术的发展简史 56
3.1.3 电话网 57
3.2 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 62
3.2.1 数字交换概念 62
3.2.2 数字交换网络 63
3.3 数字程控交换机 68
3.3.1 概述 68
3.3.2 硬件结构 70
3.3.3 软件系统 72
3.3.4 处理机控制结构 73
3.3.5 呼叫接续处理的控制原理 73
3.4 综合业务数字网 77
3.4.1 ISDN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77
3.4.2 ISDN的网络功能体系结构 78
3.4.3 ISDN的业务及应用 81
3.5 支撑网 83
3.5.1 信令网 83
3.5.2 数字同步网 88
3.5.3 电信管理网 93
3.6 智能网 100
3.6.1 概述 100
3.6.2 智能网概念模型 101
3.6.3 业务开发过程 104
3.6.4 智能网业务 104
3.6.5 智能网的发展与应用 105
本章小结 108
思考与练习题 109

第4章 数据通信技术 110
本章学习要点 110
4.1 数据通信概述 110
4.1.1 数据通信的特点 110
4.1.2 数据通信系统构成 111
4.1.3 通信软件 112
4.1.4 常用传输代码 112
4.1.5 数据传输方式 113
4.1.6 差错控制技术 114
4.2 数据交换技术 116
4.2.1 电路交换 116
4.2.2 报文交换 117
4.2.3 分组交换 118
4.2.4 快速分组交换 119
4.2.5 ATM交换 119
4.3 数据通信网 120
4.3.1 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 120
4.3.2 数字数据网 121
4.3.3 帧中继网 123
4.3.4 计算机通信网 124
4.4 Inter 130
4.4.1 概述 130
4.4.2 Inter的地址和域名 132
4.4.3 网络互连协议 135
4.4.4 传输层协议 136
4.4.5 应用层协议 136
4.4.6 路由协议 138
4.4.7 Inter的应用 141
4.4.8 IPv6 142
4.5 网络互连设备 143
4.5.1 网络互连设备分类 143
4.5.2 中继器 143
4.5.3 集线器 144
4.5.4 网桥 144
4.5.5 路由器 144
4.5.6 网关 145
4.6 计算机局域网 146
4.6.1 局域网概述 146
4.6.2 局域网的组成 146
4.6.3 局域网的参考模型和标准 148
4.6.4 以太网 149
4.6.5 无线局域网 150
4.6.6 其他典型的局域网 152
本章小结 153
思考与练习题 156

第5章 光纤通信 157
本章学习要点 157
5.1 光纤通信概述 157
5.1.1 光纤通信发展简史 157
5.1.2 光纤通信的特点 159
5.1.3 光纤通信的工作窗口 159
5.2 光纤通信系统 160
5.2.1 光纤与光缆 160
5.2.2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164
5.2.3 光线路的码型 167
5.3 同步数字体系 169
5.3.1 SDH的产生 169
5.3.2 SDH的特点 171
5.3.3 SDH帧结构 172
5.3.4 SDH复用原理 173
5.3.5 SDH网络 176
5.4 光波分复用 178
5.4.1 WDM的产生 178
5.4.2 WDM的概念 179
5.4.3 WDM的特点 180
5.4.4 WDM系统的基本应用形式 180
5.5 多业务传送平台 180
5.5.1 MSTP的产生 180
5.5.2 MSTP的基本概念 181
5.5.3 MSTP的系统原理及特点 182
5.5.4 MSTP的关键技术 183
5.5.5 MSTP的应用 186
5.6 自动交换光网络 188
5.6.1 ASON的概念及技术特点 188
5.6.2 ASON的功能 190
5.6.3 ASON的标准化现状 191
5.6.4 ASON的组网方式 194
5.6.5 ASON在本地网中的应用举例 194
5.7 光纤孤子通信技术 199
5.8 光网络的发展趋势 200
本章小结 201
思考与练习题 203

第6章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与卫星通信 204
本章学习要点 204
6.1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 204
6.1.1 概述 204
6.1.2 微波中继通信的特点 205
6.1.3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的组成 206
6.1.4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212
6.2 卫星通信 216
6.2.1 卫星通信的概念和特点 216
6.2.2 卫星通信系统 218
6.2.3 通信卫星 221
6.2.4 卫星通信的多址方式 223
6.2.5 卫星通信的主要应用 224
本章小结 227
思考与练习题 227

第7章 移动通信 228
本章学习要点 228
7.1 移动通信概述 228
7.1.1 移动通信发展简史 228
7.1.2 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 232
7.1.3 移动通信的系统组成 234
7.1.4 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234
7.1.5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235
7.2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 238
7.2.1 电波传播与移动信道的特征 238
7.2.2 调制解调技术 239
7.2.3 地域覆盖和信道分配 240
7.2.4 位置管理和越区切换 242
7.2.5 多址技术 243
7.2.6 多信道共用技术 243
7.2.7 抗衰落技术 244
7.2.8 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设计 244
7.3 GSM移动通信系统 245
7.3.1 GSM系统特点 245
7.3.2 GSM系统结构 245
7.3.3 GSM系统提供的业务 247
7.3.4 GPRS技术 249
7.4 CDMA移动通信系统 249
7.4.1 CDMA系统特点 249
7.4.2 CDMA系统结构 251
7.4.3 CDMA系统提供的业务 251
7.4.4 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 252
7.5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252
7.5.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52
7.5.2 WCDMA系统 254
7.5.3 cdma2000系统 256
7.5.4 TD-SCDMA系统 257
7.5.5 WiMAX 258
7.5.6 3G移动业务 261
7.6 移动通信展望 272
7.6.1 3G的长期演进 272
7.6.2 超IMT-2000/B3G/4G的研究进展 273
7.6.3 下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75
本章小结 278
思考与练习题 278

第8章 多媒体通信 279
本章学习要点 279
8.1 多媒体通信概述 279
8.1.1 多媒体通信系统 279
8.1.2 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 281
8.2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 282
8.2.1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基础 282
8.2.2 数据压缩的性能指标 285
8.2.3 几种主要的数据压缩方法 286
8.3 压缩编码标准与技术 288
8.3.1 静止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288
8.3.2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289
8.3.3 音频压缩编码标准 292
8.4 多媒体通信同步技术 294
8.4.1 媒体同步概念 294
8.4.2 常用同步方法 295
8.5 流媒体技术 295
8.5.1 流媒体的概念 296
8.5.2 流媒体传输方式 296
8.6 多媒体终端 298
8.7 多媒体的应用 298
本章小结 300
思考与练习题 301

第9章 ATM与宽带IP技术 302
本章学习要点 302
9.1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与ATM 302
9.1.1 B-ISDN的基本概念 302
9.1.2 ATM的基本概念 303
9.1.3 ATM的应用领域 305
9.2 宽带IP技术的发展 306
9.3 宽带IP骨干网技术 308
9.3.1 宽带骨干传输网概述 308
9.3.2 IP与ATM技术结合 311
9.3.3 IP over SDH 315
9.3.4 IP over DWDM 317
本章小结 321
思考与练习题 321

0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 322
本章学习要点 322
10.1 NGN的概述 322
10.1.1 NGN的产生 322
10.1.2 NGN的概念 323
10.2 NGN的特点 324
10.2.1 NGN的技术优势 324
10.2.2 基于软交换的NGN的功能模型 324
10.3 软交换技术 326
10.3.1 软交换的概念 326
10.3.2 软交换的功能及主要设备 327
10.4 软交换的协议及应用 329
10.4.1 软交换的协议 329
10.4.2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329
10.4.3 软交换与其他网络的互通 330
10.5 NGN的应用实例 331
10.5.1 需求分析 332
10.5.2 改造方案 333
10.6 NGN的研究进展 336
本章小结 337
思考与练习题 337

1章 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338
本章学习要点 338
11.1 接入网概述 338
11.1.1 接入网的产生 338
11.1.2 接入网的功能结构 339
11.1.3 接入网的接口 341
11.1.4 IP接入网 344
11.1.5 接入网的分类 347
11.2 有线接入网技术 349
11.2.1 铜线接入技术 349
11.2.2 光纤/同轴混合接入技术 350
11.2.3 光纤接入技术 351
11.3 无线接入技术 354
11.3.1 无线接入技术概述 354
11.3.2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 354
11.3.3 无线局域网 355
11.3.4 其他无线接入技术 359
11.4 EPON接入技术的应用 360
本章小结 364
思考与练习题 364

2章 信息安全技术 365
本章学习要点 365
12.1 概述 365
12.1.1 什么是信息安全 365
12.1.2 信息安全发展历程 365
12.1.3 信息安全威胁 368
12.1.4 网络环境下典型信息安全模型 368
12.2 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369
12.3 网络安全与防范 370
12.3.1 网络攻击方法 370
12.3.2 入侵检测技术 371
12.3.3 防火墙技术 372
12.3.4 IPSec VPN技术 373
12.3.5 “蜜罐”技术 374
12.3.6 应急响应技术 374
本章小结 375
思考与练习题 375
附录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376
参考文献 389


《光影流转:一部关于早期影像记录的编年史》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献给那些沉醉于光影世界、着迷于时间凝固艺术的读者的史诗。它并非是一部冰冷的器材手册,也不是一部枯燥的技术说明,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与历史温度的编年史,它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探索人类历史上那些关于“记录”的伟大探索与不懈追求。我们将一同潜入早期影像技术的萌芽,感受那些先驱者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智慧与汗水点燃文明记录的火种,直至这些火种逐渐汇聚成燎原之势,最终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理解历史的方式。 本书的旅程始于人类对“捕捉瞬间”的原始渴望,从洞穴壁画的遥远回响,到古希腊哲学家关于“光影”的思辨,再到炼金术士们偶然间发现的“感光”秘密。我们将细致描绘,在19世纪中叶,当世界正沉浸在工业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摄影术——这项革命性的技术——是如何在巴黎、伦敦、纽约等地的研究者手中,如同破茧的蝴蝶般,逐渐展露其惊人的翅膀。 我们将首先聚焦于“记录”的早期探索,追溯那些试图用化学方式固定影像的先驱者的足迹。从法国的尼塞福尔·涅普斯,他用沥青和沥青溶解剂在锡板上留下的模糊但意义非凡的“窗外景”,到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他精益求精,最终发明了“达盖尔银版法”,使得影像的清晰度和细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们将细致解析达盖尔银版法的原理,不仅仅是化学反应的枯燥描述,更是那些操作过程中的细微之处,每一次温度的控制,每一次显影剂的浓度,都凝聚着技术人员的匠心。我们还将深入探讨,这项技术在诞生之初,是如何引发社会的巨大轰动,成为上流社会的新宠,又如何被艺术家、科学家、旅行者用来记录生活、探索世界。 接着,我们将笔锋转向英国,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这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独立研发了“卡罗型法”,这一方法的核心在于“负像”的产生,并能进行多次复制。本书将详细阐述负像复制的原理,以及塔尔博特在纸基感光材料上的探索。我们将通过对他笔记的研究,了解他在追求更稳定、更便捷记录方式上的坚持,以及他与达盖尔之间围绕专利和优先权的微妙博弈。我们会探讨卡罗型法在记录自然科学、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它为后来的照片复制技术奠定的基础。 随后,我们将进入湿版摄影时代。我们将会详细介绍科林·阿奇博尔德·斯洛坎比和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彻等人所开创的湿版火棉胶工艺。我们将剖析其操作的复杂性,包括在现场混合感光乳剂、曝光、显影等一系列繁琐步骤。本书将生动地再现那些摄影师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背着笨重的器材,穿梭于战场、荒野、城市,用湿版技术记录下那些珍贵的历史瞬间。我们将通过分析这些照片,解读其中的时代信息,感受战争的残酷,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 本书的叙事不会止步于此。我们将继续追溯,当人们渴望更便捷、更稳定的摄影方式时,干版摄影术的出现如同甘霖。我们将会探讨,乔治·伊士曼等人如何通过推广预制干版和胶卷,将摄影带入了大众的视野。我们将深入伊士曼的商业策略,以及他对“人人都能拍照”这一理念的执着追求。本书将描绘,当第一台“柯达相机”问世时,它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它如何开启了个人影像记录的新纪元。 我们还将对早期影像记录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文化、艺术的巨大变革。我们将分析,摄影术是如何被用于肖像摄影,记录下无数普通人的容颜,以及它如何改变了当时的社交礼仪和审美观念。我们还将审视,摄影术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从天文学的星空记录,到地质学的岩石纹理,再到生物学的微观世界,摄影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察窗口。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早期影像记录所带来的“伦理”和社会影响。我们将探讨,当影像可以被轻易复制和传播时,人们对真相的认知如何受到挑战。我们将审视,摄影术在新闻报道、社会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成为记录不公、推动变革的有力工具。同时,我们也会反思,影像记录中的“视角”问题,以及谁有权利记录,记录什么,以及如何记录。 本书的每一章都将力求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以及细致的分析,将早期影像记录的演进过程娓娓道来。我们不仅仅是梳理技术的发展脉络,更是试图还原那些发明者、实践者们的心路历程,以及这项技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影像背后,蕴含着多么伟大的智慧、多少不懈的努力,以及它如何一点一滴地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光影流转:一部关于早期影像记录的编年史》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将带领您走进一段被遗忘但又至关重要的历史,让您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感受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以及“记录”这一行为所承载的深远意义。这不仅仅是对过去技术的追溯,更是对人类记忆、历史传承以及对“真实”永恒追寻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展现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平衡感。它没有一头扎进晦涩的数学推导中,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但同时,它也绝非肤浅的科普读物,对关键技术的底层逻辑探讨得相当到位。比如在讲解某个核心算法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几个贴近实际的应用场景作为引子,先建立起“为什么需要这个技术”的概念,然后再逐步深入到“它是如何工作的”,这种教学方法的递进感非常强。我感觉作者对这个领域有着非常深厚的积累,才能将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用如此精炼且富有洞察力的语言表达出来。特别是在对新兴技术的介绍部分,我注意到作者对前沿动态的把握非常敏锐,信息的时效性做得很好,这在技术书籍中是非常难得的品质。它似乎在告诉我,学习通信技术不只是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去理解那些正在塑造我们数字世界的底层力量。这种前瞻性和严谨性并存的写作风格,让我确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考试层面,更是一种长期的知识储备。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装帧设计带着一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气息,让人拿在手里就觉得内容肯定不一般。从目录上看,它似乎非常系统地梳理了整个通信领域的脉络,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关注零散的知识点,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过渡时的流畅度,每一部分之间的逻辑衔接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很少出现那种生硬跳跃的感觉。初翻的时候,那些图表和插图的质量也相当高,清晰度毋庸置疑,而且很多示意图的设计都非常巧妙,能一下子抓住核心概念的精髓,这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原理来说简直是救星。我希望作者在后续的章节中,能继续保持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比如术语的标注是否够规范,以及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是否能做到深入浅出,毕竟对于初学者来说,一个清晰的路径比一堆复杂的公式更重要。总的来说,从初步接触到的这些篇幅来看,这本书在“形”与“质”的结合上,已经展现出了相当高的水准,让人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试图成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入门读物,但又避免了信息过载。它在内容的取舍上做到了极高的艺术性。那些被选入的内容,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构成现代通信技术理解的“骨架”。我尤其赞赏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渐进式介绍方法,很少出现那种突然抛出一个术语让你自行去查阅背景的情况。比如,它在解释某个调制方案时,会先从最基础的信号表示法讲起,然后逐步叠加复杂度,直到最终形成完整的技术描述。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更多的工程实践案例分析,比如某个著名通信协议的设计哲学或者某次重大通信故障的分析,来佐证书中的理论,这将使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更上一层楼。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文本质量和知识架构都非常可靠,是一部值得认真研读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上,显示出一种极强的逻辑自洽性,它似乎在遵循一个“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基础到应用”的完整路径。我注意到它并没有急于介绍那些光鲜亮丽的5G甚至6G技术,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夯实1G到4G的演进基础,这是一种非常负责任的做法。作者深知,要理解今天的成就,必须深刻理解过去的局限和每一次突破背后的驱动力。这种“打地基”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使得当读者真正接触到现代的复杂系统时,不会感到知识的断裂。它的章节划分非常有章法,似乎每一个知识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便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如果我是一个自学者,我会非常依赖这种清晰的模块化结构,可以有重点地回顾和查漏补缺。这种精心设计的知识地图,让人感觉不是在读一本厚重的参考书,而是在遵循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导,一步步攀登知识的高峰。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相当有“人情味”的。很多技术书籍的文字都显得干巴巴、冷冰冰的,让人读起来昏昏欲睡,但这本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来解释复杂的物理现象或信息处理过程。我特别喜欢那些在关键转折点设置的“思考题”或“拓展阅读”部分,它们不是那种标准化的练习题,更像是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火花。这些小小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主动性,让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某些历史上的技术争论时,处理得非常客观公正,既说明了各种方案的优劣,也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期待的,那就是希望在后续内容中,这些生活化的例子能够更紧密地与现实中的通信设备或服务挂钩,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会更加紧密,让书本中的知识“活”起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