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续编
:99.00元
售价:67.3元,便宜31.7元,折扣67
作者:梁景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09776261
字数:438000
页码:3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0~2014年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呈现出多彩与多样的学术面貌,无论是高频度的学术交流活动,还是多维度的研究成果抑或新层面的理论探索都显现出这几年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炽盛与深化的发展样态。本书从理论与方法、书序与书评、学术活动纪要与综述三个方面概括了2010~2014年的学术成果与发展面向,其中不乏深邃新锐的论文和观点,对深入探索历史上的社会生活及形成历史研究的新范型具有积极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梁景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龚书铎先生、李侃先生、林增平先生、耿云志先生。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女性文化》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等。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并主张从多学科的角度看待社会文化的演化,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文化问题。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项目等,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中国”这个概念关系的著作。作者在梳理社会文化史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引导读者去反思当下。书中的许多讨论,比如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重塑,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之间的张力,以及外来文化如何与本土文化发生作用等等,都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促使我思考,在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如何才能在保留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又不至于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作者的论述并非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发思考,鼓励读者独立判断。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文化认同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探讨,它让我明白了,文化并非是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流动、不断再生产的过程。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包含着理解、转化和创造。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中国社会文化史”这一宏大叙事的简单梳理。翻开它,仿佛推开了一扇扇尘封已久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流光溢彩、又跌宕起伏的中国。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极为敏锐的视角,捕捉了历史长河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涓涓细流,并将它们汇聚成磅礴的力量。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民间信仰如何渗透进世俗生活,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社会伦理的论述印象深刻。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小人物”的故事,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再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追求,构成了中国社会文化最真实、最鲜活的肌理。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俯瞰历史,而是深入其中,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共情。每当我读到某个章节,都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着那些变迁,感受着那些思潮的涌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其他许多历史读物难以比拟的。它让我对“中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充满了人性光辉和文化底蕴的鲜活生命体。
评分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洗礼。作者在理论的构建上,展现出了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他并非简单地照搬西方理论框架,而是尝试用一种更贴近中国实际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中国社会文化的独特性。我特别赞赏他对于“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即在快速的社会变革中,哪些文化内核得以保留,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这种对文化韧性和生命力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同时,书中穿插的许多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更是为枯燥的理论注入了灵魂。那些关于文人雅士的交往,市井小民的生活,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文化互动,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仿佛能听到市集上的叫卖声,闻到街头巷尾的食物香气,感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情感脉动。这种将宏大理论与鲜活细节巧妙融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叙事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壮丽画卷。他没有刻意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而是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呈现了历史的多元面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不同地域文化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章节,那些关于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陆的文化差异与融合,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生动、鲜活的局部构成。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分析文化现象时,常常能联系到当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比如,他在探讨某些传统节日的变迁时,也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情感的疏离和对集体记忆的渴求,这种跨越时空的洞察力,让这本书充满了现实意义。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理解,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有了更扎实、更深沉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每一部分都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宝石,独立成篇,却又环环相扣,共同构筑起一个宏伟的文化图景。我最欣赏的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之间游刃有余的切换,但又始终围绕着“社会文化”的核心进行深入剖析。作者并没有选择简单的时间线推进,而是将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如礼仪制度的演变、艺术形式的创新、民间节庆的变迁等,进行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梳理,这种跨时空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它让我看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碰撞、融合,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分析文化现象时,总是能够跳出宏大叙事,关注那些具体的、微观的细节,比如一件器物的纹饰,一首民谣的歌词,一个地方戏曲的腔调,都可能成为解读社会心态和文化变迁的钥匙。这种“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