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学术研究专著系列 物理学
定价:32.00元
售价:24.0元,便宜8.0元,折扣75
作者:王圣军
出版社: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61254981
字数:
页码:12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学术研究专著系列·物理学》介绍使用模型开展的神经活动动力学原理的一些研究。全书共四章,包括神经活动的动力学与网络结构、神经网络的同步、神经网络中的自组织临界态和神经网络的吸引子模型。
《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学术研究专著系列·物理学》适合非线性科学、复杂网络科学和神经网络动力学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阅读。
目录
章 神经活动的动力学与网络结构
1.1 神经活动研究的动力学观点
1.2 神经基本活动的电学描述
1.3 复杂网络理论
1.4 度关联网络的产生
参考文献
第2章 神经网络中的同步
2.1 普遍存在的同步问题
2.2 神经放电活动的同步
2.3 两层网络的同步
参考文献
第3章 神经网络中的自组织临界态
3.1 自组织临界态
3.2 动态突触神经网络模型
3.3 等级模块化网络的临界态
3.4 等级模块化网络上的雪崩
3.5 临界分支过程
3.6 增强鲁棒性的机制
3.7 动力学区间
3.8 网络尺寸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神经网络的吸引子模型
4.1 Ising类型吸引子网络模型
4.2 吸引子网络模型中的拓扑结构因素
4.3 度关联属性对于吸引子网络动力学的影响
4.4 复杂网络稀疏特征与功能差异
4.5 关联吸引子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神经活动的动力学与网络结构
1.1 神经活动研究的动力学观点
1.2 神经基本活动的电学描述
1.3 复杂网络理论
1.4 度关联网络的产生
参考文献
第2章 神经网络中的同步
2.1 普遍存在的同步问题
2.2 神经放电活动的同步
2.3 两层网络的同步
参考文献
第3章 神经网络中的自组织临界态
3.1 自组织临界态
3.2 动态突触神经网络模型
3.3 等级模块化网络的临界态
3.4 等级模块化网络上的雪崩
3.5 临界分支过程
3.6 增强鲁棒性的机制
3.7 动力学区间
3.8 网络尺寸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神经网络的吸引子模型
4.1 Ising类型吸引子网络模型
4.2 吸引子网络模型中的拓扑结构因素
4.3 度关联属性对于吸引子网络动力学的影响
4.4 复杂网络稀疏特征与功能差异
4.5 关联吸引子
参考文献
说实话,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简直是超乎想象的,它远远超越了我之前接触过的任何入门或进阶读物。其中关于混沌系统的遍历性和庞加莱截面的讨论,让我对确定性系统内在的随机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彻底弄明白其中一个关于Lyapunov指数的推导过程,我不得不停下来,重新翻阅了前面关于微分方程组的章节,甚至动用了外部的数值模拟工具来交叉验证作者的论述。这种需要读者投入巨大精力的书籍,恰恰证明了其价值所在——它不是提供速食知识,而是锤炼思维的利器。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最核心、最棘手的数学难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于“预测”和“不确定性”的理解,都上升到了一个哲学层面,这种思维上的提升,比记住几个公式要宝贵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种深邃的蓝与银色的标题字体搭配,立刻就给人一种沉稳、严谨的学术气息。初次翻开,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布局,虽然看得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有点头晕,但能感觉到作者在排版和图示的清晰度上下了极大的功夫。特别是那些关于非线性系统的可视化部分,即便是抽象的概念,也通过精美的图形得到了直观的展现,这对于深入理解复杂的动力学行为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纸香,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我记得我当时是在一个安静的咖啡馆里翻阅的,周围的喧嚣仿佛都被这厚重的书本隔绝了,完全沉浸在那种探索未知领域的激动中。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工匠精心打磨的物件,体现了对学术严谨性的尊重,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摩挲一番。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简直是一座宝藏,它清晰地勾勒出了该研究领域的思想脉络和历史发展。我发现,许多我原本以为是最新发现的论点,其实在几十年前的文献中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而这本书非常负责任地将这些历史的节点一一标记了出来。对于我这种习惯于追根溯源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专著提供的“知识地图”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神经网络动力学的工具箱,更是一份详尽的研究指南,告诉你“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每一次我查阅某个细节时,都会被引导去阅读几篇经典的核心论文,这种交叉阅读的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整个学科生态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内容,成为我个人学术工具库中不可或缺的导航仪。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古典物理学论著的精确性与现代数学的简洁性,但又巧妙地避免了过度学院化的晦涩。作者在阐述一些非常前沿的、可能尚未完全统一的理论分支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审慎和谦逊。例如,在讨论到人工神经网络的演化行为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生物物理学类比,这使得原本抽象的计算过程瞬间变得生动可感。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科学前沿的探索中,而不是一份高高在上的知识宣判。这种鼓励探索、容忍开放性问题的态度,对于激励年轻的研究者投入到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感召力。它让我意识到,科学的魅力,不仅在于找到答案,更在于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章节过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直接跳入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高级理论,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策略。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困惑点,总是在关键的转折处提供详尽的背景铺垫和历史回顾。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平衡论述,不是简单地推崇某一种模型,而是清晰地梳理了每种动力学框架的优势与局限性,这种中立而深刻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堆砌概念的感觉,更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进行一次结构严谨、层层递进的深度访谈。每当我觉得快要迷失在公式的海洋时,总能找到一个清晰的论述句把我拉回来,指明方向。这种对读者认知负荷的细致考量,使得即便是涉及到高维相空间的复杂讨论,也能被理解得相对从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