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模拟电子技术(第二版)
定价:21.00元
作者:宋学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23
ISBN:9787030177506
字数:
页码:254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模拟电子技术(第二版)》是参照各类大专院校电子技术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模拟电子技术(第二版)》共分8章,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的特性、放大电路基础、集成运算放大器、反馈放大器、集成运算放大器、波形发生器、功率放大器、直流电源。
《模拟电子技术(第二版)》由浅入深,精选内容,强化基本概念,合理地控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每章末有小结和习题,书后有习题答案。
目录
目录
章 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 1
1.1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
1.2 PN结的导电特性 6
1.3 半导体二极管 11
1.4 双极型晶体管 16
1.5 场效应管 27
思考题与习题 38
第2章 放大电路基础 41
2.1 放大器的性能指标与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 41
2.2 共射极放大器的图解分析法 47
2.3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53
2.4 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56
2.5 晶体管单管放大器的三种基本接法 64
2.6 场效应管放大器 69
2.7 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73
2.8 多级放大器 79
思考题与习题 85
第3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91
3.1 集成电路的特点 91
3.2 直接耦合放大器的特点 93
3.3 差动放大电路 93
3.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单元电路 103
3.5 通用型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典型电路分析及主要参数 111
思考题与习题 118
第4章 反馈放大器 121
4.1 反馈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121
4.2 交流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 128
4.3 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133
4.4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141
4.5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自激 152
思考题与习题 159
第5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 162
5.1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模型及分析方法 162
5.2 运算放大器的三种输入方式 164
5.3 基本运算电路 172
思考题与习题 182
第6章 波形发生器 189
6.1 正弦波振荡器的自激振荡条件 189
6.2 RC正弦波振荡器 191
6.3 LC正弦波振荡器 194
6.4 石英晶体振荡器 200
6.5 比较器 203
6.6 矩形波发生器 208
6.7 三角波和锯齿波发生器 210
思考题与习题 214
第7章 功率放大器 218
7.1 功率放大器的性能特点 218
7.2 0CL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219
7.3 OTL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223
7.4 集成功率放大器 225
思考题与习题 225
第8章 直流电源 227
8.1 直流电源的组成 227
8.2 整流电路 228
8.3 滤波电路 232
8.4 串联型线性稳压电路 235
8.5 集成稳压电路 240
思考题与习题 245
参考文献 248
部分习题答案 249
本书符号说明 253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关于配套的学习资源和辅助材料,我体验下来感觉非常扎实。虽然这本书本身的内容已经足够详尽,但它在章节末尾提供的习题设计,才是真正考验学习成果的关键环节。这些习题不是那种简单的套公式计算题,而是涵盖了从基础概念验证到复杂系统分析的完整光谱。有些题目设计得非常巧妙,需要你综合运用前几章学到的多个知识点才能得出答案,这有效地避免了知识点孤立记忆的弊端。而且,我听说(或者说我期待)如果配套有详细的解答或解题思路,那将是如虎添翼。正是这种高质量的自我检验机制,让这本书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存库,更是一个自我训练和能力提升的工具箱,能切实帮助学习者从理论走向应用的能力构建。
评分内容上,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想模型上的空谈,而是非常注重工程实践的考量。比如在讲解运算放大器的应用时,它不会仅仅满足于介绍基本的反相和同相放大电路,还会深入探讨带宽限制、输入偏置电流对精度的影响,甚至涉及到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反馈电阻以平衡噪声和稳定性。这种对“工程现实”的关注,是判断一本教材是否优秀的试金石。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反馈理论时所采取的视角,它没有把反馈当作一个孤立的章节,而是贯穿在了放大器、振荡器等多个部分中,通过不同场景的重复出现,加深了读者对负反馈本质的理解。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阐释方式,使得即便是看似枯燥的反馈分析,也变得鲜活且富有条理。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计算”,更是如何“思考”电路的健壮性。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逻辑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读起来丝毫没有跳跃感。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初学者在面对复杂电路概念时的认知障碍,所以他总是在引入新知识点之前,用非常清晰的语言铺垫好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基本假设。我注意到,那些核心公式的推导过程,往往被拆分成了好几个小步骤,每一步的中间量和变量替换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不像有些书会直接从A跳到Z,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且,插图的绘制风格非常严谨,那些电路图、波形图,线条分明,符号标准,没有一丝含糊不清的地方。更难得的是,在讲解一些关键的晶体管工作点确定时,作者会穿插一些实际操作中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温度漂移的影响、器件的个体差异等,这让理论学习瞬间接地气了许多。读完一个章节后,那种知识体系被完整构建起来的充实感,是很多碎片化学习资料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有年代感了,封面那种略显陈旧的色调,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大学时代捧着厚厚教材啃的日子。纸张的手感也比较粗糙,不像现在很多新书那样追求轻薄和光滑,但胜在耐用,估计能经受得住反复翻阅和做笔记的折腾。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硬核”感觉,丝毫没有多余的花哨装饰,完全是知识的载体。特别是那个书脊上的烫金字,在灯光下微微反着光,显得格外郑重。虽然现在很多教材都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但这本教材的沉稳和内敛,反而让我觉得更加可靠。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本踏踏实实讲干货的书,不会在形式上浪费读者的时间。我特意翻了翻目录,那种朴素的结构,没有太多花哨的模块划分,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基础理论搭建起来,让人对内容的深度充满期待。这种传统的设计风格,对于我们这些老一辈的电子工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一种情怀上的回归。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与知识的深度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带着一种老派学者的严谨与耐心。他很少使用过于口语化或者哗众取宠的表达,而是用精准的术语和逻辑链条来构建论证。这种风格对某些追求轻松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时间适应,但一旦沉下心来,你会发现这种文字力量的强大。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因为被作者精妙的措辞所吸引,比如他对“临界状态”的描述,那种微妙的平衡感,文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物理上的张力。很多技术书籍的翻译腔很重,但这本教材的中文表达非常地道和专业,行文气韵贯通,读起来非常顺畅,显示出作者对母语的深刻驾驭能力,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