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电子技术
定价:28.00元
作者:秦雯,吴记群,莫慧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3022643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参照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总结了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在内容的编排上充分考虑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并结合了现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书共分8章,章是数字电路基础,第2章是集成逻辑门,第3章是组合逻辑电路,第4章是时序逻辑电路,第5章是脉冲波形的产生及整形,第6章是数—模与模—数转换器,第7章是半导体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第8章是数字系统的eda设计。
本书各章配有本章要点、技能目标、主要理论及工程应用导航、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并附有实用集成电路芯片资料、数字系统读图等内容,以满足读者学习和实践的需要。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学校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供其他工科专业和成人教育的学生和教师选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插图质量,坦白说,让人有些失望。作为一本面向工程技术领域的教材,清晰、准确的电路图和波形图是至关重要的学习辅助工具。然而,书中的很多原理图,特别是涉及到时序逻辑和存储单元的部分,线条显得非常拥挤和模糊,有些关键的信号路径用粗细不一的线条表示,实在难以分辨。更要命的是,一些关键的时序图,比如触发器的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Setup and Hold Times)的示意图,标注得含糊不清,常常需要对照书本正文反复比对,才能勉强理解哪个时间段是有效窗口。这种视觉上的障碍,无疑拖慢了我的阅读进度。我甚至不得不自己动手,用绘图软件重新画出那些我理解起来困难的电路图,才能真正将概念固化在大脑中。对于一个以“数字”为核心概念的学科,视觉信息的精确性本应是第一位的,但在这方面,这本书的表现,实在配不上它所承载的知识价值,给人的感觉像是早期的出版物未经充分的排版优化。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们似乎更偏爱“描述”而非“分析”。每一个章节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知识点罗列得井井有条,像一个整理得非常干净的仓库,里面的零件都有标签。但问题在于,当你想把这些零件组装成一个有用的机器时,你会发现说明书上并没有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组装。拿组合逻辑电路的化简来说吧,书中详细介绍了卡诺图(Karnaugh Map)的使用步骤,步骤本身是无可挑剔的,但对于为什么卡诺图能简化布尔代数表达式背后的数学原理,比如相邻项的特性,解释得非常模糊。这导致我在尝试处理五变量甚至六变量的复杂逻辑时,总感觉自己像是在机械地套用公式,一旦遇到稍微变种的题目,立刻就束手无策了。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体验,让人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缺乏那种灵活应变的能力。我更期待的是那种能够激发我思考“最优解”的书籍,而不是仅仅告诉我“一个可行解”在哪里。这本书在理论的深度上,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而这些空间,对于实操性的学习来说,往往是致命的。
评分这本《数字电子技术》真是让我费了不少心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毕竟是教材嘛,总该系统全面点。然而,实际翻阅下来,感觉它更像是一本针对特定教学大纲的“速查手册”,而不是那种能引导你深入思考的深度读物。比如,在讲到CMOS反相器的工作原理时,书上的阐述虽然字面上是完整的,但缺少了对不同工作点电压下器件特性的深入剖析,比如阈值电压的微小变化如何对整体逻辑摆动范围产生微妙影响,这些在实际电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书中一带而过,显得有些意犹未尽。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查阅其他资料来补充这些空白。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级主题,比如锁相环(PLL)在数字系统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显得尤为单薄,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实际的电路框图或仿真示例来辅助理解,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总的来说,它适合那些时间非常紧迫,只需要快速掌握基本概念,而不需要深究底层物理机制的读者,但对于渴望成为“数字电路高手”的我们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养分显然是不够的,更像是一块打底的垫脚石,而非通往殿堂的阶梯。
评分书中对于不同逻辑系列的对比分析,虽然有所涉及,但处理得过于保守和简化了。它大致介绍了TTL和CMOS的电压阈值和功耗特点,但对于更具现代意义的系列,例如低电压差分信号(LVDS)在高速串行通信中的应用,或者特定工艺下的亚阈值设计考量,几乎没有提及。数字电子技术是一个发展极快的领域,教材如果不能紧跟技术前沿,很快就会落后。我阅读这本书时,时不时会有一种“时间停滞”的感觉,仿佛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技术背景下。例如,在讲解晶体管开关特性时,对开关速度的讨论,完全围绕着传统的RC延时模型打转,而对于现代集成电路中更重要的动态功耗、时钟抖动(Jitter)等概念的讨论则非常薄弱。一个真正优秀的教材,应该能让读者预见到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描述已有的、相对成熟的、甚至有些过时的基础知识点。这本书在“前瞻性”这一点上,明显不足。
评分我对书中对EDA工具的引入方式感到非常不适应。现代电子设计离不开各种仿真和综合工具,这本书在章节的末尾附带了一些简单的练习,建议使用某类软件进行验证。但是,这种“建议”显得非常突兀和肤浅。它只是简单地提到了“用此软件输入代码进行仿真”,却完全没有对Verilog或VHDL的语法结构进行足够篇幅的讲解,更别提如何搭建一个完整的仿真环境了。这就好比教人游泳,只告诉他“跳进水里然后划动手脚”,却不讲解水性或者任何呼吸技巧。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硬件描述语言(HDL)的读者来说,直接面对教材后面的练习,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认知鸿沟。我不得不中断对教材核心内容的学习,转而去寻找专门针对HDL的入门教程。教材应该起到桥梁的作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连接起来,而不是把实践的环节变成一个需要读者自行摸索的“黑箱”,这严重影响了学习的连贯性和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