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Protel DXP 2004 SP2印製電路闆設計教程
定價:25.00元
售價:17.0元,便宜8.0元,摺扣68
作者:郭勇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11126608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6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介紹瞭使用Protel DXP 2004 SP2進行印製電路闆(PrintedCircuit Board,PCB)設計應具備的知識,包括原理圖設計、印製電路闆設計及元件庫設計等。全書通過對實際産品PCB的解剖和仿製,突齣案例的實用性、綜閤性和先進性,使讀者能迅速掌握軟件的基本應用,具備:PCB的設計能力。全書內容豐富,配閤案例由淺人深,逐步提高讀者的設計能力。每章後均配備瞭詳細的實訓項目,便於讀者操作練習。
本書可作為高等職業院校電子類、電氣類、通信類、機電類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職業技術教育、技術培訓及從事電子産品設計與開發的工程技術人員學習PCB設計的參考書。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獲,是一種麵對未知的工程問題的解決思路。它不是一本快速入門手冊,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鑽研的工具書。我記得在學習多層闆信號層與參考層(Reference Plane)配閤使用時,書中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的“鄰近原則”圖示,解釋瞭信號綫應該盡可能靠近其阻抗匹配的參考平麵,以及跨越分割(Split Plane)的嚴重後果。這種對電磁場在PCB上行為的直觀描述,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乾淨”設計的理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掌握瞭一套方法論,而不是僅僅學會瞭一套軟件命令。即便是後來我接觸到更先進的3D封裝設計或更復雜的射頻電路,這本書中建立的紮實基礎,比如關於封裝寄生參數的初步認識和走綫延遲的估算方法,依然是我進行初步設計判斷的可靠基準。它教會瞭我如何用工程師的眼光去看待每一條走綫和每一個焊盤。
評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這本書在講解原理的同時,非常注重項目實戰的完整流程。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畫綫、如何放置元件,更是模擬瞭一個從原理圖輸入、到網錶生成、再到最終 Gerber 文件輸齣的完整生命周期。在“設計收尾與交付”那一章,作者對DFM(可製造性設計)的要求進行瞭近乎苛刻的闡述。他列舉瞭大量因PCB設計不當而導緻批量生産失敗的案例分析,這對我觸動很大。我記得書中有一張圖,展示瞭如何通過調整阻焊(Solder Mask)的開口尺寸來優化波峰焊或迴流焊的焊點質量,這種對製造環節的深入考量,在當時市麵上的教程中是極為罕見的。它迫使讀者在設計之初就必須考慮到工廠的實際生産能力和成本控製,真正做到瞭將設計與製造緊密結閤。這種全局觀的培養,是任何純粹的軟件操作指南都無法替代的寶貴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專業,但又不失親切感,像是有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工程師坐在你旁邊手把手教你。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復雜工藝節點時的那種細緻入微。在講到BGA封裝引腳分配和扇齣(Fanout)策略時,我記得它提供瞭一整套係統性的方法論,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把綫拉齣來”。它詳細比較瞭蛇形走綫、斜走綫以及L形走綫的各自優缺點,並結閤實際的信號類型(比如LVDS或DDR內存接口)給齣瞭最佳實踐建議。對我這個偏嚮高速數字電路設計的工程師來說,這些內容是至關重要的“內功心法”。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關鍵的公式和設計規範都被用醒目的方式標注齣來,便於快速查閱和迴顧。很多其他教程在講解這些底層物理問題時往往一帶而過,但這本書卻毫不迴避地把工程上的難點攤開來討論,這種坦誠的態度讓我非常信賴它的內容質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種帶著歲月痕跡的專業感撲麵而來。我記得當時是在一個電子技術論壇上偶然看到有人提到這本書,說它是那個時代PCB設計領域的“聖經”之一。雖然我當時已經接觸過一些EDA軟件,但總感覺理論基礎不夠紮實,尤其是在處理復雜多層闆和高速信號設計時,心裏沒底。拿到這本教程後,我立刻被它詳盡的結構吸引住瞭。它不像有些教程那樣隻停留在軟件操作的錶麵,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釋設計背後的電磁兼容性(EMC)原理和信號完整性(SI)的基礎概念。特彆是書中對不同層疊結構如何影響阻抗匹配的圖解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清晰。我記得最開始學習Layout時,總是在地綫和電源分割上犯迷糊,這本書用大量的實例說明瞭“銅皮的藝術”——如何閤理地鋪設地平麵來提供一個低阻抗的迴流路徑。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從理論到實踐的無縫銜接,極大地增強瞭我的設計信心,讓我不再是單純的“畫圖工匠”,而真正理解瞭為什麼這麼畫。那段時間,我幾乎是抱著它啃下來的,書頁的摺角和密密麻麻的筆記就是最好的證明。
評分老實說,我買這本書的時候,心裏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的,畢竟2004年的軟件版本放到現在聽起來確實有點久遠瞭。我當時最擔心的是,這些基於老版本軟件的操作步驟會不會和現在流行的主流工具差異太大,導緻我學習瞭過時的技能。然而,實際閱讀體驗卻齣乎意料地好。這本書的作者顯然非常注重設計的通用性原則,而不是僅僅局限於軟件的某個特定菜單。比如,書中關於設計規則檢查(DRC)的講解,它不僅告訴你哪裏可以設置最小間距,更深入探討瞭這些間距設置背後的物理限製——比如不同工藝製程下介質層的耐壓能力和綫寬與電流的關係。這種對“為什麼”的深究,使得即使我現在使用最新的軟件版本,那些關於熱管理和散熱設計部分的章節依然具有極高的指導價值。特彆是關於熱過孔陣列(Thermal Via Array)的布局策略,書中的建議至今仍是行業內的黃金標準之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套完整的、基於物理原理的設計思維框架,而不是一套過時的操作手冊,這點非常難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