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飞秒激光固体材料表面微纳结构制备及其功能特性
定价:69.00元
售价:46.9元,便宜22.1元,折扣67
作者:陶海岩,宋晓伟,林景全,薛磊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118112160
字数:
页码:1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飞秒激光固体材料表面微纳结构制备及其功能特性》介绍了微纳结构表面的应用背景和发展趋势以及著者近年来在飞秒激光功能微纳结构制备领域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飞秒激光在金属及硅表面微纳结构的制备,微纳结构表面光学及润湿功能方面的研究,特别对飞秒激光等离子细丝曲面微纳制备技术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介绍这些制备技术的应用领域及未来前景。
《飞秒激光固体材料表面微纳结构制备及其功能特性》可供从事与光学学科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科研人员学习和参考,也可作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物理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及机械专业本科生的教材。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然界中微纳结构引起的奇特功能
1.2.1 微纳结构导致的生物体表面颜色改变
1.2.2 微纳结构的润湿特性
1.2.3 多尺寸复合结构引起的多功能特性集成
1.3 表面功能微纳结构在“绿色技术”中的应用
1.3.1 能源高效率利用和产品寿命延长
1.3.2 环保生产和产品的开发
1.3.3 芯片实验室
1.3.4 太阳能的利用和开发
1.4 脉冲激光制备功能表面的研究进展
1.4.1 脉冲激光诱导固体表面亚波长波纹结构
1.4.2 飞秒激光调控固体表面光学性能
1.4.3 脉冲激光调控固体材料表面润湿性能
1.4.4固体材料表面多功能的集成
1.5 曲面激光微结构制备的概况
第2章 飞秒激光诱导金属表面亚波长周期性波纹结构
2.1 引言
2.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初步分析
2.4 亚波长形成机理分析与数值计算
2.5 飞秒激光作用下金属表面超快热力学过程的研究
2.5.1 超快热力学过程物理模型的建立
2.5.2 数值差分方法
2.5.3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飞秒激光硅表面微纳结构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
3.1 引言
3.2 SF6气体环境中黑硅的制备研究
3.2.1 实验过程与制备方法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飞秒激光直接在大气环境下制备新型黑硅的实验研究.
3.3.1 实验方法与表征方法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飞秒激光金属表面着色技术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与方法
4.3 金属铝表面激光着色及其成色机理
4.4 大面积NC-LIPSS的飞秒激光制备技术及其光学特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金属的制备与宽光谱高吸收机理的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飞秒激光制备宽光谱高吸收黑金属的实验研究
5.3 黑金属吸波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方法
5.4 亚微米光栅结构陷光特性的研究
5.4.1 光栅宽度和间距不变条件下光栅周期对反射率的影响
5.4.2 光栅宽度、深度不变条件下光栅间距对反射率的影响
5.4.3 光栅间距、深度不变条件下光栅宽度对反射率的影响
5.4.4 微腔效应在光吸收中的作用
5.5 其他亚微米结构陷光特性的研究
5.6 纳米颗粒在宽谱陷光中作用的研究
5.6.1 模型介绍与模拟方法
5.6.2 模拟结果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飞秒激光诱导金属、半导体微纳结构的润湿特性及其多功能集成
6.1 引言
6.2 飞秒激光制备金属、硅表面“输水”功能结构
6.2.1 实验测量方法
6.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 飞秒激光制备金属表面超疏水功能结构的研究
6.3.1 实验装置与表征方法
6.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 双特性支持下的多功能表面的获得
6.5 多功能微纳结构在太阳能热电发电的应用研究
6.5.1 实验装置与测量方法
6.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曲面样品表面功能微纳结构的飞秒激光制备技术
7.1 引言
7.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多功能典型微纳结构从平面到非平表面的拓展
7.3.2 丝不同位置对金属表面微结构的影响
7.3.3 细丝不同入射角度对金属表面微结构的影响
7.3.4 激光不同偏振方向和偏振态对金属表面微纳结构的影响
7.4 飞秒激光制备柱形微结构形成机理分析与数值模拟
7.4.1 柱状微结构形成机理分析
7.4.2 选择性激光烧蚀的数值模型建立
7.4.3 数值计算结果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这本专注于飞秒激光在固体材料表面微纳结构制备及其功能特性的著作,无疑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指南。从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作者在材料科学与精密加工技术交叉领域的深度剖析令人印象深刻。书中对飞秒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机理的阐述尤为详尽,不再是简单地罗列实验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超快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例如,关于非线性吸收、多光子电离以及等离子体形成等关键机制的描述,结合最新的理论模型,使得读者能够建立起从激光参数到最终微纳结构形貌之间清晰的因果链条。这种理论深度,对于希望优化工艺参数、实现特定功能化表面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典。此外,书中对不同类型固体材料——无论是金属、半导体还是陶瓷——在飞秒辐照下的响应差异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这极大地拓宽了应用的可能性,避免了“一招鲜吃遍天”的局限性。那些关于如何通过调控激光脉冲宽度、重复频率和扫描策略来精确控制结构尺寸和形貌的章节,更是充满了实战指导的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本手把手的进阶教程,引领读者跨越从理论理解到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强烈的工程应用导向和跨学科融合的视野。飞秒激光技术本身就处于物理学、光学、材料学、机械工程甚至生物医学工程的交汇点上,而这本书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融合性。它没有将微纳结构制备视为孤立的物理过程,而是始终围绕最终的应用场景来构建技术体系。例如,在讨论如何制备具有特定疏水/亲水性能的表面时,作者不仅详细解释了激光雕刻的机制,还引入了表面能、界面化学等概念来解释后续的功能化处理。这种将“工具”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技术路线图异常清晰。对于那些希望将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工业级解决方案的团队来说,这种系统性的、面向解决方案的论述是极其宝贵的。全书贯穿着一种追求极致精度和可靠性的工匠精神,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技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用超快激光这把“刻刀”雕琢未来材料的艺术与科学的宏大叙事。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迈入了一个更加精细化、功能化的新阶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功能特性”这一侧面所倾注的精力。毕竟,制备出结构本身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结构具备特定的光学、电学、润湿性或生物相容性,才是决定技术能否产业化的关键。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结构设计——例如构建超表面(metasurfaces)、周期性光栅或仿生表面——来实现光捕获、偏振控制、自清洁或抗菌等高级功能。阅读这些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前沿的材料功能设计实验室。作者巧妙地将微观结构形貌与宏观功能表现联系起来,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研究,证明了飞秒激光在“按需制造”复杂功能表面方面的巨大潜力。对于从事光电器件、传感器或生物医用材料开发的研究人员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设计思路和验证案例,无疑是极富启发性的。它促使我们跳出单纯追求结构精度的思维定势,转向对结构-功能耦合关系的主动设计与调控。这种前瞻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技术手册的范畴。
评分作为一本专业书籍,其引文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它的学术地位。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在文献引用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囊括了该领域过去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经典成果与最新的突破性进展。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总结,更像是一个知识图谱的构建者,清晰地标示出了研究热点、瓶颈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讨论到某些争议性或尚无定论的物理机制时,作者也保持了客观中立的态度,引用了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学术的审慎性让人非常信服。特别是书中关于激光诱导的材料相变、亚表面损伤控制以及不同环境气氛(如真空、惰性气体、反应性气体)对加工结果影响的章节,其信息密度之高,令人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完全吸收。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未来几年内,引用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时,绕不开的重要参考源之一。它不仅教授我们“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和“下一步该怎么做”。
评分从排版和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流畅,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尽管主题涉及复杂的超快物理和材料科学,但作者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叙述。开篇扎实地奠定了飞秒激光技术的基础,随后逐步过渡到具体的微纳加工技术细节,最终落脚于材料的功能化应用。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大量的示意图和实验截面图都制作得极为精良,高分辨的电子显微镜图像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形成的微观世界,直观地解释了理论预测的合理性。对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这种图文并茂的解释方式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而对于资深专家,这些详实的对比数据和参数表格则提供了快速查阅和验证的便利。书中对于实验装置搭建和参数控制的描述也十分到位,透露出作者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使得书中的理论推导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可重复的实验现实之中。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读者友好的呈现方式,是许多专业书籍所欠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