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光纤通信新技术
:39.80元
售价:27.1元,便宜12.7元,折扣68
作者:袁建国 ,叶文伟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1212244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光纤通信关键技术及国内外关于光通信技术的*科研成果,并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在光纤通信技术方面的工程实践经验。本书共11 章:光纤通信技术概论新型光纤技术、光纤拉曼放大技术、光纤色散补偿技术、光波长稳定技术、光滤波技术、光功率均衡技术、光纤通信中FEC 编码技术、光纤通信中调制码型技术、光孤子传输技术与光接入网新技术。
袁建国,教授,重庆大学博士毕业,1994.7~2003.1:大唐电信成都光通信分公司(原邮电部第五研究所),2003.2至今:重庆邮电大学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光纤通信技术领域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丰富的科研经验
阅读此书的体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营”。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克制,却充满了力量感,没有冗余的套话,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表都服务于最终对某个核心概念的阐释。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光纤色散补偿时,不仅复习了传统的色散补偿光纤(DCF)方法,更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全数字化的色散管理方案,特别是如何利用高阶运算能力的DSP芯片来实现对极高阶色散的精确补偿,这直接体现了当前光通信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软件定义和实时优化。书中对各种数字滤波器的结构和实现复杂度的分析,非常贴合实际DSP资源受限的工程环境。此外,作者对光电混合网络中的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GMPLS/SDN的融合)的讨论,也展现出对网络运维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光通信的“硬核”技术细节,也对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可扩展、易于管理的未来光网络有了清晰的蓝图。这本书确实是技术前沿的集大成者。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惊叹,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上,更着重于将那些前沿的、看似高深的科学概念,用一种极其细腻和贴近实际工程需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高速光传输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书中对拉曼散射、四波混频等现象的建模和仿真分析,清晰地揭示了它们是如何在实际光纤网络中限制系统性能的瓶颈,并且提供了诸多创新的补偿技术,比如相干检测配合数字信号处理(DSP)的深度应用。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并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反而像是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到光通信系统的“心脏”部位,去理解为什么某些设计是必须的,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参数来榨取每一比特数据的最大潜力。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顶尖的研发实验室,亲手在调试那些复杂的设备,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其他教材难以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连接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桥梁作用,对于任何想在下一代光网络领域有所建树的工程师或研究人员来说,这都是一本案头必备的宝典。它对于光网络架构的未来趋势预判也相当到位,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率地说,充满了一种“挑战自我、突破认知”的快感。它涉及的某些技术领域,比如硅光子集成和空分复用(SDM),在我以往的认知中一直是晦涩难懂的“禁区”。然而,作者处理这些超前技术时,那种拆解复杂系统的耐心和清晰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例如,在讨论多模光纤(MMF)中的模间串扰(MIC)问题时,作者不仅详细解释了理论上的耦合机理,还配以直观的仿真图例,展示了如何利用特定的光纤结构设计来抑制这些干扰。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光电探测器和激光器的性能指标(如线宽、相位噪声)与系统误码率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数学推导,这对于精确评估系统的边际性能提升空间至关重要。读完这些章节,我不再是满足于“知道有这么个技术”,而是真正开始理解“这个技术是如何工作的,它的物理极限在哪里”。这对于我后续的工作方案制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有深度的技术支撑,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尤其体现在它对“未来已来”的那些关键使能技术所做的深度聚焦上。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超低功耗光通信模块的探讨。在当前数据中心和5G/6G网络对能效比(J/bit)要求日益苛刻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低功耗是衡量下一代技术是否能落地的核心标准。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调制格式(如QPSK vs 16QAM vs PAM4)在相同传输距离和噪声容忍度下的能耗差异,并分析了先进的器件工艺(如III-V族半导体集成)如何降低电光调制器的驱动电压。这部分内容非常及时且具有前瞻性,它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成熟产品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到材料和器件层面的物理限制与工程优化方向。对我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可以从宏观的网络架构设计,下沉到微观的器件物理限制,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的、全栈式的技术理解。这种层次的覆盖面和深度,在同类专业书籍中是极其罕见的,它使得读者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去审视技术选择的优劣权衡。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简直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结构严谨到令人称道。它没有采取那种堆砌知识点的传统方式,而是以一个完整的、从基础到尖端、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来构建的。初读时,你会发现作者对基础光纤物理特性的回顾非常扎实,为后续引入更复杂的调制格式(如PAM4、DP-QPSK)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作者巧妙地将重点转向了光网络架构的演进,从传统的波分复用(WDM)系统,深入剖析到超大容量、低延迟的相干光通信系统。特别是关于光网络弹性与可重构性的讨论,书中引入了多种光电混合交换技术的对比分析,让我对未来“按需分配”的网络形态有了更具象的理解。行文风格上,作者的笔触极其冷静、客观,很少有主观臆断,一切论证都有据可循,这对于需要引用或依赖权威参考的专业人士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即便是一些偏向硬件实现的章节,也保持了高度的抽象和原理性,确保了知识的持久价值,而不是被短期技术迭代所淘汰。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构建知识框架的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