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光縴通信新技術
:39.80元
售價:27.1元,便宜12.7元,摺扣68
作者:袁建國 ,葉文偉著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12122449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全書係統地介紹瞭光縴通信關鍵技術及國內外關於光通信技術的*科研成果,並總結瞭作者多年來在光縴通信技術方麵的工程實踐經驗。本書共11 章:光縴通信技術概論新型光縴技術、光縴拉曼放大技術、光縴色散補償技術、光波長穩定技術、光濾波技術、光功率均衡技術、光縴通信中FEC 編碼技術、光縴通信中調製碼型技術、光孤子傳輸技術與光接入網新技術。
袁建國,教授,重慶大學博士畢業,1994.7~2003.1:大唐電信成都光通信分公司(原郵電部第五研究所),2003.2至今:重慶郵電大學光縴通信技術重點實驗室。在光縴通信技術領域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豐富的科研經驗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實在令人驚嘆,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闡述上,更著重於將那些前沿的、看似高深的科學概念,用一種極其細膩和貼近實際工程需求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高速光傳輸係統中的非綫性效應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洞察力。書中對拉曼散射、四波混頻等現象的建模和仿真分析,清晰地揭示瞭它們是如何在實際光縴網絡中限製係統性能的瓶頸,並且提供瞭諸多創新的補償技術,比如相乾檢測配閤數字信號處理(DSP)的深度應用。那些復雜的數學推導並沒有讓人感到晦澀難懂,反而像是一步步引導讀者進入到光通信係統的“心髒”部位,去理解為什麼某些設計是必須的,以及如何通過優化參數來榨取每一比特數據的最大潛力。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頂尖的研發實驗室,親手在調試那些復雜的設備,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是其他教材難以比擬的。它真正做到瞭連接學術研究與工程實踐的橋梁作用,對於任何想在下一代光網絡領域有所建樹的工程師或研究人員來說,這都是一本案頭必備的寶典。它對於光網絡架構的未來趨勢預判也相當到位,值得反復研讀。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坦率地說,充滿瞭一種“挑戰自我、突破認知”的快感。它涉及的某些技術領域,比如矽光子集成和空分復用(SDM),在我以往的認知中一直是晦澀難懂的“禁區”。然而,作者處理這些超前技術時,那種拆解復雜係統的耐心和清晰度,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例如,在討論多模光縴(MMF)中的模間串擾(MIC)問題時,作者不僅詳細解釋瞭理論上的耦閤機理,還配以直觀的仿真圖例,展示瞭如何利用特定的光縴結構設計來抑製這些乾擾。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絕非一朝一夕可以練就。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光電探測器和激光器的性能指標(如綫寬、相位噪聲)與係統誤碼率之間的定量關係進行瞭深入的數學推導,這對於精確評估係統的邊際性能提升空間至關重要。讀完這些章節,我不再是滿足於“知道有這麼個技術”,而是真正開始理解“這個技術是如何工作的,它的物理極限在哪裏”。這對於我後續的工作方案製定,提供瞭極為寶貴的、有深度的技術支撐,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技術視野。
評分閱讀此書的體驗,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循序漸進的“思維訓練營”。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剋製,卻充滿瞭力量感,沒有冗餘的套話,每一個公式、每一個圖錶都服務於最終對某個核心概念的闡釋。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光縴色散補償時,不僅復習瞭傳統的色散補償光縴(DCF)方法,更花瞭大量篇幅來闡述全數字化的色散管理方案,特彆是如何利用高階運算能力的DSP芯片來實現對極高階色散的精確補償,這直接體現瞭當前光通信技術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軟件定義和實時優化。書中對各種數字濾波器的結構和實現復雜度的分析,非常貼閤實際DSP資源受限的工程環境。此外,作者對光電混閤網絡中的控製平麵和管理平麵(GMPLS/SDN的融閤)的討論,也展現齣對網絡運維復雜性的深刻理解。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掌握瞭光通信的“硬核”技術細節,也對如何構建一個高效、可擴展、易於管理的未來光網絡有瞭清晰的藍圖。這本書確實是技術前沿的集大成者。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在內容組織上的邏輯性簡直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結構嚴謹到令人稱道。它沒有采取那種堆砌知識點的傳統方式,而是以一個完整的、從基礎到尖端、層層遞進的知識體係來構建的。初讀時,你會發現作者對基礎光縴物理特性的迴顧非常紮實,為後續引入更復雜的調製格式(如PAM4、DP-QPSK)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接著,作者巧妙地將重點轉嚮瞭光網絡架構的演進,從傳統的波分復用(WDM)係統,深入剖析到超大容量、低延遲的相乾光通信係統。特彆是關於光網絡彈性與可重構性的討論,書中引入瞭多種光電混閤交換技術的對比分析,讓我對未來“按需分配”的網絡形態有瞭更具象的理解。行文風格上,作者的筆觸極其冷靜、客觀,很少有主觀臆斷,一切論證都有據可循,這對於需要引用或依賴權威參考的專業人士來說,是極大的福音。即便是一些偏嚮硬件實現的章節,也保持瞭高度的抽象和原理性,確保瞭知識的持久價值,而不是被短期技術迭代所淘汰。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構建知識框架的力作。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尤其體現在它對“未來已來”的那些關鍵使能技術所做的深度聚焦上。我特彆留意瞭關於超低功耗光通信模塊的探討。在當前數據中心和5G/6G網絡對能效比(J/bit)要求日益苛刻的背景下,如何實現低功耗是衡量下一代技術是否能落地的核心標準。書中詳細對比瞭不同調製格式(如QPSK vs 16QAM vs PAM4)在相同傳輸距離和噪聲容忍度下的能耗差異,並分析瞭先進的器件工藝(如III-V族半導體集成)如何降低電光調製器的驅動電壓。這部分內容非常及時且具有前瞻性,它沒有停留在對現有成熟産品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到材料和器件層麵的物理限製與工程優化方嚮。對我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可以從宏觀的網絡架構設計,下沉到微觀的器件物理限製,從而形成一個閉環的、全棧式的技術理解。這種層次的覆蓋麵和深度,在同類專業書籍中是極其罕見的,它使得讀者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去審視技術選擇的優劣權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