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感悟设计电子设计的经验与哲理
: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王玮著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811245738
字数:347000
页码:2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本书主要从设计者的思维的角度来展开叙述。但和别的讲设计的书籍显著的不同的在于:本书不讲某个专题,而是注重描述设计的整个过程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书作为一个讲述电子设计的书籍,却在其中大量穿插了很多非电子的案例和知识点。同时,也引用了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哲学道理,并把这些道理作为文章的标题,用案例来陈述这些哲学道理的合理性。
本书适合于电子设计开发人员、管理人员、培训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电子设计方向研究生、本科生的参考读物。
王玮,研发主管。长期从事电子产品的软硬件研发工作。喜欢读书常常参与实践,所以对很多事物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EDN上的个人为《远去的村庄》。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作者在现场演示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的挣扎与抉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时间复杂度与可维护性”之间的权衡时所采取的辩证视角。很多工程师在初期设计时,很容易为了追求极致的性能而牺牲后期的可维护性,这本书则通过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项目路径,清晰地揭示了这种短视行为的长期代价。作者对项目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认知深度令人叹服,他不仅谈论了设计,还涉及到了采购、供应链甚至产品退役的考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视角。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需要时间消化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量,并将其与自己过往的经验进行比对和反思。
评分这本新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电子设计理解的一扇全新的窗户。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沉溺于晦涩难懂的技术术语,而是将那些复杂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慢工出细活”这一理念的阐释,作者通过分享早期项目中的教训,深刻地说明了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如何保持对细节的敬畏。书中关于系统级思维的探讨,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模块的堆砌,更是一种整体的平衡与协调。特别是作者在描述如何处理项目中遇到的意外“黑天鹅”事件时,那种冷静的分析和沉着的应对策略,读起来让人信心倍增。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像是一部关于设计哲学的散文,引导读者去思考技术背后的本质和人与工具的关系。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深入人心的访谈录。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失败的价值”的重新定义。他没有将失败视为终点,而是将其拆解成一系列可分析、可利用的信息碎片。书中关于如何系统地从一次原型失败中提取出三到四个关键可改进点的描述,实用性极强,我已经在自己的项目中尝试运用了这种方法,效果立竿见影。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作者对于“工具依赖性”的警惕。他反复强调,设计思维的独立性远比掌握最新软件工具更重要,工具只是实现思想的媒介,而不是思想本身。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工程指南,上升到了对职业素养的探讨层面。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电子设计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直到我读到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多么肤浅。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敢于直面设计过程中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灰色地带”。比如,书中关于团队协作中“技术偏执狂”与“务实派”如何共存的讨论,简直是直击人心。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性格的设计师在面对同一个难题时产生的思维碰撞,以及最终达成共识的微妙过程。此外,书中对“优雅”这个词在硬件设计中的具体含义的界定,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往总觉得优雅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但作者通过实例证明,它确实可以量化,可以被追求,是功力深厚的设计师才会抵达的境界。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促膝长谈,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境上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是其中渗透出的那种对“设计责任感”的强调。作者并未将电子设计视为单纯的技术实现,而是视为对使用者和社会的一种承诺。书中对于“隐藏的风险”的剖析尤其深刻,比如那些看似微小、却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电磁兼容(EMC)问题,作者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一种近乎于宗教般的严谨。他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了如何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从个人习惯提升为团队文化。这种文化层面的构建,正是许多团队在技术能力达标后,仍然无法迈向卓越的关键所在。这本书为那些希望从“合格工程师”蜕变为“受人尊敬的设计师”的人,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心灵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