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一位哲人的目光:任繼愈談話錄
定價:48.00元
作者:任繼愈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1084868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哲學的推動力是懷疑而非信仰,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
★人生是萬米長跑,不要隻看到前麵的100米,不要隻顧眼前利益。年輕人要有一點理想,甚至有一點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現實瞭,一個青年太現實瞭,沒有齣息。
★哲學並不是純思維的東西,它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社會活動、傢庭生活、審美趣味等許多方麵。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總起來看就好像人的兩條腿,但自然科學這條腿很長,社會科學那條腿很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走路自然不會協調。
內容提要
他的身份有很多,
哲學傢、宗教學傢、曆史學傢、國學大師……
他取得成就也很多,
教學多年、籌建宗教研究所、編寫多部書籍……
並贏得瞭“中國學者的典範”稱號
他就是——任繼愈
本書匯集瞭任繼愈生前*重要的對話和訪談文章,內容涉及哲學、曆史、宗教、文化、教育、思想等諸多領域,不僅彰顯瞭他很多精彩而獨到的哲學見解,也有助於我們探尋一代學人豐富多采的內心世界,發掘其哲學思想的來源和形成過程。
目錄
談中國傳統文化——儒教 /001
不研究神學,就寫不好哲學史 /017
古代哲學與近現代哲學 /023
哲學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靈魂所係 /027
哲學並不是純思維的東西 /030
世紀老人的話之一:關於個人認識 /042
世紀老人的話之二:關於愛情、婚姻和人生 /078
世紀老人的話之三:關於做學問 /097
中國新哲學體係要有自己的特色 /119
《中華大典》工程迴眸 /123
重視智力資源的投入和開發 /127
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也是科學 /132
任繼愈:個人成纔離不開社會 /135
編纂《中華大典》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137
重“學史”纔能強“立誌” /140
提高觀念文化的素質 /143
圖書館是一個國傢文化發展狀況的鏡子 /147
玄奘為什麼不如慧能 /154
國學與一個人的道德底綫 /163
修辭立其誠,無意著東風 /167
國學與 21 世紀:任繼愈、湯一介、袁行霈、餘敦康談話錄 /174
繼絕存真,傳本揚學 /181
不敢從心所欲 /195
對話哲學傢任繼愈:穿越古今的旅行 /203
人生是一條河流 /214
哲學救國七十年 /221
民間力量十七年推動盛世修典 /229
祖國的語文,為什麼不學? /236
哲學傢任繼愈:用科舉的方式改革中國教育 /242
一位中國曆史文化學者的心願 /251
傳承發展曆史文化:任繼愈、馮其庸、李學勤、蘆荻對話錄 /256
圖書館是文明的重要載體、社會教育的重要機構 /271
哲學的推動力是懷疑而非信仰 /277
中國文化典籍的一次全麵總結 /283
覺悟瞭的群體纔能推動社會 /290
實說馮友蘭 /294
做流的學者:與任繼愈的對話 /300
把思想光芒留給未來:任繼愈訪談追記 /304
附編
用曆史的觀點研究宗教 /314
任繼愈談我國宗教學研究現狀 /316
“人是根本的” /317
堅持不懈地宣傳無神論 /320
白首之心:記任繼愈先生 /322
一位哲人的目光 /326
任繼愈:天風海浪自悠悠 /328
通脫之心論古今:任繼愈談和道教 /334
任繼愈:喚醒傳統文化的銜接 /336
國力強盛,文化纔能被世界重視 /338
任繼愈:一部大書與一座圖書館 /340
任繼愈先生漫談錄 /347
附錄
任繼愈年錶簡編 /353
任繼愈著作簡錶 /356
作者介紹
任繼愈(1916—2009),哲學傢、宗教學傢、曆史學傢,曾長期擔任國傢圖書館館長、名譽館長。師從湯用彤、賀麟。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先後講授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問題、硃子哲學、華嚴宗研究、隋唐佛教等課程,並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課程。1964年,負責籌建我國個宗教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並任所長。寫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哲學史論》《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任繼愈學術文化隨筆》《全譯》《繹讀》等專著;主編有《中國哲學史簡編》《中國哲學史》《中國佛教史》《宗教詞典》等書。此外,還主持瞭《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中華大典》等典藏的編輯齣版。
文摘
序言
最近翻閱的這本關於藝術史的論著,風格迥異於傳統的學院派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充滿個人情感投射的“藝術漫遊指南”。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感性的色彩和敏銳的洞察力,她很少使用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試圖用一種更貼近大眾審美體驗的方式來解讀那些大師的作品。她不像是在做學術分析,更像是在和我們這些“門外漢”分享她與畫作獨處時的心路曆程。比如,她分析一幅印象派畫作時,關注的不是筆觸的技法,而是光影如何在畫布上捕捉到瞭那一瞬間的情緒和空氣的濕度,讀起來讓人感覺身臨其境,仿佛能聞到畫中花園裏的花香。這本書的結構也非常自由,常常在不同的時代和流派之間跳躍,但這跳躍並非雜亂無章,而是遵循著某種內在的情感邏輯或視覺主題的呼應。它讓我體會到,藝術的解讀從來都不是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一種開放的、持續的對話,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敞開心扉去感受它試圖傳達的那些微妙的振動。
評分這書名聽起來就透著一股深邃與沉靜,光是“一位哲人的目光”這幾個字,就足以讓人心生敬畏。我最近剛翻完一本講西方近代思想史的譯作,那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流暢,它並沒有過多地去剖析每一個哲學傢的具體理論體係,而是側重於描繪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漣漪,最終改變瞭整個知識世界的麵貌。比如,書中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闡釋,就特彆生動地將其置於當時宗教權威受到挑戰的語境下,展現齣一種知識分子掙脫束縛的勇氣。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看到瞭理性之光是如何一步步點燃現代文明的火種。當然,這本書的缺點也比較明顯,翻譯腔略重,有些地方的術語處理得不夠本土化,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哲學基礎纔能完全領會其精髓。但瑕不掩瑜,它成功地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對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於任何對思想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扇絕佳的入門之門,它教會我們的不是死記硬背那些復雜的概念,而是如何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
評分我最近在看一本關於自然科學史的普及讀物,它非常巧妙地避開瞭枯燥的公式和實驗細節,而是將科學發現的過程描繪成一場場精彩絕倫的“偵探遊戲”。作者的文風極其幽默風趣,時不時地會穿插一些曆史軼事,比如牛頓與萊布尼茨的“微積分之爭”,讀起來比很多小說都有戲劇性。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極大地激發瞭讀者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它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是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是這樣想齣來的”,那種靈光乍現的瞬間,那種麵對巨大睏惑時的挫敗感與堅持,都被刻畫得淋灕盡緻。讀完關於萬有引力定律那幾章後,我齣門走路時都會忍不住抬頭看星星,感覺整個宇宙都變得親切瞭許多,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冰冷概念。這本書成功地將科學的浪漫主義色彩展現瞭齣來,對於那些自認為對物理或化學不感興趣的人來說,它無疑是一劑強效的“解藥”,能瞬間點燃你對探索世界的原始衝動。
評分我前段時間讀瞭一本關於現代城市規劃與社會治理的探討,它的寫作風格非常犀利和具有批判性,完全不像那種乾巴巴的政策解讀報告。作者的語言充滿瞭力度,她毫不留情地揭示瞭許多看似美好的城市建設背後隱藏的階級固化和資源不公問題。她擅長使用強烈的對比手法,比如將某塊光鮮亮麗的新城區與緊鄰的棚戶區進行並置描寫,那種強烈的視覺和心理衝擊力,讓人在閱讀時感到一種被冒犯和被喚醒的復雜感覺。這本書的論證邏輯非常嚴密,每一步的推導都建立在大量詳實的案例數據之上,保證瞭其批判的尖銳性同時又具有堅實的學術基礎。它迫使我重新審視每天通勤的街道、身邊的公園和居住的社區,不再把它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背景,而是思考它們是如何被設計、被塑造,以及這種設計在多大程度上服務於不同人群的利益。這本書對於提升一個普通公民的公共意識和對城市生活的設計權力參與感,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導作用,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教會你如何提齣更有力的問題。
評分最近迷上瞭一類叫做“非虛構敘事”的文學作品,它們往往能在最日常的事件中挖掘齣驚人的深度和人性的復雜。我手頭上的另一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偏遠地區的小鎮在工業化浪潮衝擊下的變遷,作者采用瞭極其細膩的筆觸,幾乎是全景式地記錄瞭那裏的生活百態。她沒有直接下任何道德評判,而是通過對人物對話、生活細節的精確捕捉,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那種失落、抗爭與適應的復雜情緒。比如,書中對一位老木匠手藝失傳的描繪,那種近乎儀式感的動作和對材料的敬畏,讀來讓人心頭一酸,那是屬於一個時代的記憶正在消逝的悲歌。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時而緩慢沉思,時而節奏加快,仿佛就是在模擬生活的起伏。我欣賞這種沉浸式的寫作手法,它讓我們這些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人,重新學會瞭“慢下來”,去觀察和傾聽那些被高速發展所掩蓋的聲音。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深刻,往往不是通過宏大的理論建構,而是通過對個體生命體驗的真誠書寫而達成的,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