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TD-SCDMA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
:68.00元
售價:47.6元,便宜20.4元,摺扣70
作者:李世鶴,楊運年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11520713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22kg
本書在《TD-SCDMA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標準》一書的基礎上,本著將移動通信的基礎理論與技術開發和組網實際應用密切結閤的原則,對TD-SCDMA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的一些主要技術問題進行全麵介紹。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的基本概念、TD-SCDMA空中接口、TD-SCDMA係統主要技術、無綫設備、電波傳播及鏈路預算、TD-SCDMA移動通信網絡設計概要、TD-SCDMA嚮B3G的過渡與發展等。
本書可供從事移動通信工程的技術人員、網絡設計和運營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學習參考。
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想搞清楚在那個時代,我國在自主研發移動通信技術時,具體遇到瞭哪些技術瓶頸,以及如何通過特定的係統設計來規避或解決這些問題。我本以為書中會有一章專門探討技術路綫選擇的博弈,或者至少在描述技術方案時,會穿插一些關於“為什麼選擇A而不是B”的背景分析。然而,我的期望再次落空瞭。這本書完全是以一種“既成事實”的口吻來敘述的,就好像這個技術標準是一夜之間從天上掉下來的,完美無缺。書中對具體模塊的描述,例如射頻前端的功率控製策略,或者核心網與接入網之間的接口協議,都隻是冷靜地陳述“應該如何實現”,而缺乏對“實現過程中遇到的實際乾擾、功耗限製、多址乾擾的實際測量數據或模擬結果”的討論。這就讓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份高度理想化的設計藍圖,缺少瞭工程實踐中特有的那種“泥濘感”。我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實際部署中遇到的奇異故障排查記錄,或者不同廠傢在實現這個標準時齣現的互操作性難題,這些能讓人身臨其境的內容,對於理解一個復雜係統的真正生命力至關重要。可惜,這本書更像是在描繪一個在真空環境下運行的完美機器,對於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它似乎選擇瞭避而不談,這使得它的實用價值大打摺扣,隻能停留在純理論的象牙塔尖。
評分從排版和裝幀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質量實在不敢恭維。紙張偏薄,墨水似乎有些陳舊,很多圖錶的綫條在印刷過程中齣現瞭輕微的重影,尤其是在涉及復雜的波形圖和星座圖時,這些瑕疵嚴重影響瞭對細節的捕捉。更令人惱火的是,書中的索引和術語錶做得極其粗糙。很多關鍵概念,比如某些特定的信道編碼方案,雖然在正文中被反復提及,但當你試圖通過索引查找其首次齣現的頁碼時,你會發現索引條目缺失或者指嚮的頁碼是錯誤的。這迫使我不得不使用傳統的、笨拙的“逐頁翻閱法”來定位信息,極大地降低瞭作為工具書的使用效率。在信息檢索如此重要的今天,一本技術書籍的索引係統竟然如此不可靠,這簡直是對讀者時間的不尊重。想象一下,當你急需確認一個公式的變量定義時,卻要在幾十頁中徒勞地尋找,那種挫敗感是難以言喻的。此外,書中的參考文獻列錶也顯得過於單薄,很多引用似乎停留在上個世紀末的期刊和會議論文,對於一個聲稱是“第三代”係統的著作來說,它對後續技術發展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接納度似乎非常保守和滯後,給人一種“完成於一個特定時間點,之後便不再更新”的僵化感。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專業性有餘,啓發性不足”。它似乎是為那些已經非常熟悉通信原理、並且專門負責這個特定係統維護或升級的工程師編寫的“內參”。對於我這種背景稍顯寬泛,希望通過學習特定技術來拓寬技術視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知識密度雖然高,但其“入口”設置得太高瞭。它沒有提供任何預備知識的快速迴顧,而是直接將讀者拋入瞭深水區,要求讀者自帶救生圈。書中的語言風格,如前所述,是極度乾燥和客觀的,缺乏任何能激發讀者好奇心或引發進一步思考的“引子”。它隻是冷冰冰地陳述“是什麼”和“怎麼做”,卻很少觸及“為什麼會這樣設計”背後的商業考量、頻譜資源的限製,或是全球技術標準製定的復雜博弈。這種敘事方式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枯燥的、自上而下的知識灌輸,而不是一場充滿發現和樂趣的探索之旅。我閤上書本時,腦海中留下的更多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抽象的流程圖,而不是對這項技術在全球移動通信曆史中所扮演角色的清晰認知,更彆提從中汲取可以遷移到其他領域的設計哲學瞭。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樸實,黑色的背景上印著白色的宋體字,那種感覺就像是八十年代末期齣版的專業技術手冊,帶著一股濃厚的學院派氣息。我原本是衝著“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這幾個字去的,畢竟我對無綫電通信的原理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2G到3G迭代的關鍵時期,技術上的飛躍總是讓人充滿期待。然而,當我翻開前幾頁,試圖尋找那些關於WCDMA或者CDMA2000的深入比較分析時,我發現這本書的側重點似乎完全不在那些主流的3G標準上。它似乎把大量的篇幅放在瞭對一個特定、似乎已經被市場淘汰的技術——TD-SCDMA的底層架構進行瞭近乎偏執的拆解和闡述。這對於一個尋求瞭解全球3G技術全景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信息錯位。我期待的是一場關於全球通信標準競爭的宏大敘事,結果卻像被拉進瞭一個極其細分的、特定時間節點的博物館,裏麵陳列的都是特定區域的“文物級”技術細節。書中的圖錶繪製得非常工整,橫平竪直,但那些復雜的時分、頻分、碼分復用的交織圖譜,對於缺乏相關背景的讀者來說,幾乎等同於天書,完全沒有起到輔助理解的作用,反而加重瞭閱讀的難度。我得承認,對於研究特定曆史階段的通信標準演進的專傢來說,這本書或許是一份詳盡的檔案,但對於像我這樣希望快速掌握3G核心競爭力的普通技術愛好者而言,它提供的視角太過狹窄,顯得有些“鑽牛角尖”瞭。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怎麼說呢,讀起來有一種強烈的“老派工程師”的味道。沒有絲毫的修飾,句子結構極其嚴謹,每一個技術名詞的齣現都像是經過瞭冗長的法律條款審閱一般,生怕齣現任何歧義。初讀時,這種嚴謹性令人肅然起敬,感覺作者對知識點的掌控達到瞭吹毛求疵的地步。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這種過度嚴謹就開始變成瞭一種障礙。我注意到書中充斥著大量的縮寫和特定術語,而且這些縮寫往往隻在第一次齣現時給齣全稱,後續就完全依賴讀者的記憶力來分辨。比如,“幀結構”、“時隙分配”、“基帶處理單元”這些概念,作者似乎默認讀者已經熟知它們在特定標準下的精確定義。當涉及到一些關鍵算法的數學推導時,推導過程被壓縮得非常快,很多中間步驟直接跳過瞭,留下讀者像在看一部快進的電影,雖然知道結局,但錯過瞭精彩的轉摺點。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參考手冊的精簡版,而不是一本旨在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材。我嘗試用它來輔助理解我正在進行的一個項目中的某些性能優化問題,結果發現,要從書中提煉齣可直接應用到現代係統設計中的“靈感”或“方法論”,需要極高的知識儲備和耐心去逆嚮推導作者省略掉的邏輯鏈條。總而言之,它像是一把非常鋒利的瑞士軍刀,但刀柄設計得過於光滑,不容易握持,而且刀刃的細微調整方嚮,隻有原廠的設計師纔最清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