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日本信息通信政策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朱庆华,池建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0302870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作者曾经分别在日本庆应大学和筑波大学留学进修和访问研究,目睹了日本信息社会的发展历程。回国后也出版、发表过一系列有关日本信息产业、信息政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2006年年底向住友财团的“亚洲国家与日本相关研究赞助项目”提出了以“日本信息通信政策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为主题的课题申请,有幸获得批准,故从2007年起开展了此项目的研究,本书就是该项目研究的成果。 
    本书由8章组成,在分析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日本信息通信政策的历史沿革、制定过程、政策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并选择“三网融合”政策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日本在该领域中的具体做法;同时在基于网络调查方法获得数据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分析我国信息通信产业的现状,评价我国信息通信政策的实施效果。
本书在分析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日本信息通信政策的历史沿革、制定过程、政策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并选择“三网融合”政策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日本在该领域中的具体做法;同时在基于网络调查方法获得数据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分析我国信息通信产业的现状,评价我国信息通信政策的实施效果;后通过对日本信息通信政策特点的分析及总体评价,对日本给予中国的经验和教训做出较为细致、全面的考察,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另外,本书还将研究日本信息通信政策可能用到的网址和我们进行网络调查时的问卷作为附录放在书后,以便感兴趣的同行参考。
    本书适合从事信息通信产业的实际工作者和管理者,从事日本问题研究、信息政策教学和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以及信息管理、经济管理及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以烫金的字体,予人一种专业、严谨之感。纸张的质地也十分考究,触感细腻光滑,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书脊的设计简洁明了,书名和作者信息一目了然,便于在书架上快速检索。装帧的细节处理,例如书页的裁切是否整齐、内文排版是否舒适,都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著作应有的尊重。翻开扉页,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已经达到了出版品的上乘水准,这种精心的制作,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愉悦的阅读载体,让人在开始内容探索之前,便对其中蕴含的学术价值抱有更高的期待。这种对实体书的重视,在如今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时,最直观的感受是其行文风格的流畅与逻辑的严密性。作者在叙述复杂的政策演变过程时,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泥潭,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类比和实例,将宏大的国家战略细化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跨学科读者的理解门槛。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引入和界定,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精准,既保留了学术的深度,又保证了表达的清晰度。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和分析政策工具时所下的深厚功力,时间线的构建清晰有力,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追踪信息通信技术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政策所塑造和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结构。整体的文字功底,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极佳的文字驾驭能力。
评分作为一名关注全球科技治理的观察者,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开阔,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政策的梳理与描述上,更在试图探寻深层次的驱动力和潜在的未来走向。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似乎常常采用一种“辩证”的分析框架,不把任何一种政策选择视为理所当然的“最优解”,而是放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不轻易下定论的克制,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思辨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技术伦理与治理模式之间张力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政策分析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灰色地带,但本书却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使得整体的论述显得立体而饱满,而非扁平化的政策手册。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内容组织体现了一种高度的结构化思维。每一章的开头都明确指出了本章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结尾则有效地对本章的发现进行了总结并自然地引向下一议题,形成了一种精巧的“钩子”机制。这种结构化的安排,使得即便是面对跨度较大的内容变动,读者的心绪也能保持平稳的过渡。特别是关于政策工具分类的部分,作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模型,这个模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不单单是为了解释日本的案例,更提供了一套分析其他国家信息通信政策的通用分析工具。这种“授人以渔”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案例研究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扎实,这对于任何严肃的学术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福音。我粗略翻阅了后记部分,发现引用的资料来源广泛,涵盖了政府公开文件、行业报告、核心期刊论文,甚至包括一些不易获取的会议记录。这种详尽的佐证,极大地增强了书中论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每一次重要的论断或数据引用,都有据可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学术著作中,脚注和尾注往往是衡量其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准,使得读者在需要进一步探究某一特定分支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可靠的源头,极大地便利了后续的学术延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