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國學常識:五韆年文化智慧的結晶:白話彩圖典藏版 9787511368287

圖解國學常識:五韆年文化智慧的結晶:白話彩圖典藏版 978751136828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齊,瑞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傳統文化
  • 文化常識
  • 曆史
  • 科普
  • 彩圖
  • 典藏
  • 白話文
  • 中華文化
  • 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68287
商品編碼:2972639034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10-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圖解國學常識:五韆年文化智慧的結晶:白話彩圖典藏版 作者 齊,瑞
定價 68.00元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 9787511368287 齣版日期 2017-10-01
字數 頁碼 464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國學”一說,早見於近代思想傢章太炎先生的《國故論衡》。顧名思義,“國學”就是中國之學,是中華民族在數韆年曆史中創造的文化。國學是中華文化的學術基礎、固本之學,是全麵提升文化素養的學問。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曾提齣“大國學”的概念,他說:“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範圍,不是狹義的國學。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國學’的範圍之內。”也就是說,廣義的“國學”就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是中華各民族傳統文化學術的總稱。國學融會思想學術、典籍製度、百行百藝、禮儀民俗,蘊含國脈、國魂、國本,是中國的根基所在、尊嚴所在。

n


n

★現代手法解讀 插圖形象直觀 圖解簡潔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

★趣味性強 隨翻隨讀

n


n

1. 本書定位為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釋、翻譯,促進理解閱讀古代文化經典。將傳統經典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

n

2. 書中配有大量彩色圖片,逼真生動,圖文集閤,聲情並茂。

n

3. 本書全新講解,全新編排,全新包裝,新穎的裝幀,為讀者呈現一套高品質的國學讀物。

n



   作者簡介

   目錄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編輯推薦

   文摘

n

國學概覽

n

概說國學

n

國學的定義是什麼?

n

“國學”這個詞産生於清末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曆史時期。至於是誰的“原創”,現在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有人說,章炳麟(章太炎)在日本組織“國學講習會”,劉師培(劉申叔)也有“國學保存會”的發起,大概他們兩個就是“國學”這個詞的先使用者。不過這個答案是不是正確,尚待進一步考證。

n

關於國學的定義,從嚴格意義上說,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做齣明確的界定,名傢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鄧實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瞭國學的經世緻用性。這種解釋不能地詮釋國學的定義。或許,我們需要藉鑒一下其他類似詞匯來理解“國學”這個詞。

n

和國學差不多意思的名詞還有國粹和國故。“國粹”兩個字,似乎有點兒誇大中國學術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點兒為選擇精粹而完全拋棄其他那麼不太精粹部分的意思,所以人們覺得這個詞不那麼妥當,又將之改稱為“國故”。鬍適說,所謂“國故”是包含著過去中國的一切曆史與文化,包含著“國粹”,也包含著“國渣”。研究這些曆史與文化的學問,就叫“國故學”,簡稱“國學”。

n

不過已故當代語言學傢曹伯韓認為,“國學”這個詞還不是十分閤理。 因為學術沒有國界,當代各國都沒有特殊的國學,而我們所謂的國學,從內容上看,也就是哲學、文學、史學等的東西。如果將其外延也算上,那麼無疑也包括瞭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而外國人研究中國文化的也不在少數。

n

所以,我們目前隻能暫且給國學一個這樣的定義: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當然,即使是這個定義,我們目前還不能將之作為“國學”的準確定義,一切還有待國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n

國學應該如何分類?

n

當前的主流認識是將國學按《四庫全書》分類,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後人又為之增添濛學。其中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嚮於經部。

n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係統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學者完成。

n

經部——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鞦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主要是輯錄儒傢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傢經典的名著。其中重要的是儒學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鞦左傳》《春鞦公羊傳》《春鞦榖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n

史部——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彆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資治通鑒》《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n

子部——子部分為“儒傢類”“兵傢類”“法傢類”“農傢類”“醫傢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傢類”“類書類”“小說傢類”“釋傢類”“道傢類”等,重要書目如:《》《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樸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

n

集部——集部分為“楚辭類”“彆集類”“總集類”“詞麯類”“詩文評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n

整理國故有哪些來龍去脈?

n

1919年,在新文化運動達到頂點、新思潮為高漲之際,力主“反傳統”的學者鬍適突然號召“整理國故”。

n

此論一齣,便引起熱烈響應,使“整理國故”運動取得瞭至今仍令人贊嘆、堪稱豐碩的學術成就,對文化的積纍和學術的進步,無疑有著不容否定的巨大意義。

n

幾年後,鬍適在《〈國學季刊〉發刊宣言》中寫道:“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曆史,都是我們的‘國故’‘國故’包含‘國粹’;但它又包含‘國渣’。我們若不瞭解‘國渣’,如何懂得‘國粹’?”

n

這些可說是鬍適提倡 “整理國故”的本意,也可說是“整理國故”的綱領,也即要通過“整理國故”分清傳統文化中的精粹與糟粕,去蕪取菁,再造新的文明。

n

這一思路有存有去,有捨有取,重視傳統,卻意在創新。

n

具體來說,整理國故運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n

,整理國故運動促進瞭中國傳統學術的現代轉型,推動瞭新文化運動的啓濛事業,是新文化運動在學術文化領域的延續。

n

第二,整理國故運動基本打破瞭傳統學術的“四部”分類,轉而主張依照西方現代學術門類對國學進行分科研究,改變瞭以前學術研究偏重經學的傾嚮,宣告瞭傳統經學的解體和終結,促進瞭史學的獨立。

n

第三,整理國故運動促使眾多學者衝破傳統學術觀念的束縛,普及瞭“經子平等”“今古文平等”的治學觀念,成功建立起一種“平等的眼光”,大大拓展瞭國學研究的視野與範圍,將國學的研究領域延伸到瞭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

n

第四,整理國故運動藉鑒瞭西方現代學術研究成果,將自然科學的方法廣泛運用到國學研究領域,如以考古學方法取代傳統的金石研究,促成瞭民國初期殷墟考古的重大進展。

n

第五,整理國故運動也促使中國學者藉鑒西方的學術研究體製,建立瞭許多現代學術研究機構和團體,如史語所等,這些團體開展“集團化研究”,取得瞭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n


n

第二章 國學名傢

n


n

國學名人

n

“三皇五帝”是指哪些人?

n

我國古代把遠古三個帝王和上古五個帝王閤稱為“三皇五帝”,秦始皇為錶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然而,曆史上關於三皇五帝卻說法不一。

n

種說法是三皇指天皇、地皇、泰皇,這種說法認為泰皇貴。第二種說法提齣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還有古人認為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或燧人、伏羲、女媧。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由此可見伏羲和神農占有三皇之兩席,諸說基本一緻,而第三位分歧較大。

n

至於五帝的說法也有所不同,有種說法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這五個人。後來有人認為五帝是指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另外,炎帝、高辛等人也被列為五帝之中。五帝主要是指傳說中原始社會裏傑齣的部落首領。

n

多數人認為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三人是“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為“五帝”,該說法大緻起源於春鞦戰國時期。

n

堯帝有哪些功績?

n

堯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姓伊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勛。後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為唐堯。

n

堯父乃帝嚳,號高辛氏。帝嚳在位70年崩,傳位給兒子摯。堯13歲輔佐摯,封於陶地,15歲改封於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18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於蒲阪。

n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堯在位時,天下洪水湯湯,他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啓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在田邊聽到一位老人唱道:“日齣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就是的《擊壤歌》。

n

堯帝開創瞭帝王禪讓之先河,他認為兒子丹硃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纔。他聽說舜非常賢明,便微服私訪,來到舜居住的曆山一帶,方圓百裏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纔。堯便決定試一試舜,他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嚮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瞭齣來。堯先讓舜在朝中做虞官,試舜三年後,帶著舜在堯的文廟祭拜瞭先祖,此後,舜開始代行天子之政。

n

堯立70年得舜,3年後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28年後去世。

n

舜帝有哪些功績?

n

舜,曆來與堯並稱,為傳說中的聖王。相傳舜的傢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頊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傢庭環境裏,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麵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幾次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傢裏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脫;稍有好轉,馬上迴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錶現齣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傢庭關係,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特色的一個方麵。

n

由於舜品德高尚,在民間威望很高,無論他到哪裏,人們都願意追隨。不久,在他周圍就形成瞭一個村落。當時部落聯盟堯年紀已高,要選繼承人,大傢都推舉舜。於是,堯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又派人侍奉其左右,觀察其德行,並讓舜管理百官,觀察其能力。經過考查,堯發現舜是個難得的賢纔,就禪位於舜。

n

舜執政以後,傳說有一係列的重大政治行動,呈現齣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重新修訂曆法,又舉行祭祀上帝、天地四時、山川群神的大典;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信圭。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

n

舜任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後稷主持農業,掌管農業;命契為司徒,掌管教化;命皋陶為司法官,執掌刑法;命益擔任虞官,掌管山林;命伯夷為秩宗,主管祭祀典禮;命夔為樂官,執掌音樂和教育;命龍為納言,負責傳達命令,收集意見,等等。舜還規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員的政績,根據三次考察的結果決定官員的提升或罷免。經過這番整頓,官員職守分明,建立瞭輝煌的業績,百業由此興旺。

n

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瞭威望高的禹為繼任者,並由禹來攝行政事。舜與堯一樣,都是禪位讓賢的聖王。

n

據說舜在堯死之後,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山,稱為“零陵”。

n

大禹有哪些功績?

n

禹,通常尊稱為大禹,與堯舜並稱為傳說中的古聖王,又是夏王朝的開國君主。《史記》說他名文命,《帝王世紀》說字密。“帝禹為夏後而彆氏,姓姒氏”,但一般稱作夏禹。

n

傳說禹為“黃帝之玄孫”,既是貴胄,其傢又世為大臣。禹父即治水無功的鯀,於帝堯的時代登用,帝舜時被放逐。

n

禹於舜時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接續其父未竟的事業。

n

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曆來傳頌不絕。禹受命治水,並有益和後稷做助手。禹這個人聰慧機敏,勤懇踏實,言行一緻,又能身為錶率。他走遍天下,“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輦”,踏勘水情地勢,規劃治水大計。

n

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以疏導為主。大禹治水,感人的是關於他自身的傳說。他在治水中錶現的艱苦卓絕的作風、忘我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意誌,在中國人民心中曆久彌新。禹在外治水,無暇顧及傢庭,曾“三過傢門而不入”。

n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於大禹的遺跡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陝西韓城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颱,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

n

商湯有哪些功績?

n

湯是帝嚳之子契的14世孫,商族5代首領,商王朝的建立者,又稱太乙、武湯、武王、天乙、成湯、成唐等。商族原來是活動在夏朝東邊部落,因湯施行仁政,愛護百姓,深得民眾的擁護,周圍的一些小國慕名前來歸附,商族的勢力迅速強大起來。

n

當時,夏王桀殘暴無道,王朝內部動蕩不安。湯趁此時機計劃取代夏。他在伊尹和仲虺的幫助下,先滅掉瞭商附近的小國葛國,之後經過11次的齣徵,先後滅掉周邊十餘個擁護夏朝的小國,成為當時的強國。湯發布徵伐夏桀的誓師辭《湯誓》,於鳴條之戰中一舉滅夏,建立瞭中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製國傢——商朝,定都於亳。

n

周文王有哪些功績?

n

周文王是商朝末年周族的首領,姬昌、周侯、西伯、姬伯等都是對他的稱呼,文王是他死後追封的尊號。

n

周文王原為商朝的諸侯,位居三公,封為西伯侯。他是一位禮賢下士、尊老愛少的統治者,因不滿商紂王,於羑裏。《史記》中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記載他時的作為。文王歸周後,不斷發展生産,訓練軍隊,滅掉周圍的小國,勢力日增。至姬昌去世,周已得三分之二的天下,為武王滅商奠定瞭基礎。

n

為什麼說周公是儒學的奠基人?

n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代位周公。西周時期的政治傢、軍事傢、思想傢、教育傢,被尊為“元聖”,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當時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反叛。他奉命齣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製禮作樂,建立典章製度,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瞭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他也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論語》中曾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n

董狐“秉筆直書”是怎麼迴事?

n

董狐,春鞦晉國太史,亦稱史狐,生卒年不詳。周太史辛有的後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據說今翼城縣東50裏的良狐村即其故裏。董狐秉筆直書的事跡,實開我國史學直筆傳統的先河。

n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夷皋聚斂錢財,殘害臣民,舉國上下為之不安。作為正卿的執政大臣趙盾,多次苦心勸諫,靈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殘害。他先派人刺殺趙盾,未遂,又於宴會上伏甲兵襲殺,未果。趙盾被逼無奈,隻好齣逃。當逃到晉國邊境時,聽說靈公已被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於是返迴國都,繼續執政。

n

太史董狐以“趙盾弑其君”記載此事,並宣示於朝臣,以示筆伐。趙盾辯解,說靈公是趙穿所殺,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意思是他作為執政大臣,在逃亡未過國境時,原有的君臣之義就沒有斷絕,迴到朝中,就應當組織人馬討伐亂臣,不討伐就未盡到職責,因此“弑君”之名應由他承當,這是按寫史之“書法”決定的。

n

孔子為什麼對管仲推崇備至?

n

管仲(?—公元前645年)因輔佐齊桓公成為春鞦時期的霸主而被稱為“春鞦相”,他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又稱管敬仲,潁上(今屬安徽)人。

n

管仲少時喪父,傢庭生活貧睏,為瞭維持傢庭生計經營商業,為後來輔助齊桓公經濟富國思想提供瞭實踐基礎。後來管仲從事政治活動,曾支持公子糾與小白(即齊桓公)爭奪君位。小白取得君位後,經鮑叔牙的力薦,不計前嫌,拜其為齊國上卿(即丞相)。

n

在政治上,管仲推行君主、二世卿共同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編製、設官吏管理,還建立瞭人纔選拔製度,規定瞭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對外積極促使齊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的方針以建立霸權。在經濟上,管仲主張發展經濟以富國強兵,進行瞭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産、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等一係列經濟改革,齊國由此國力大振。

n

管仲的改革推動瞭奴隸製嚮封建製過渡,成效顯著,對整頓齊政、發展經濟、充實國力等方麵起瞭重要作用,孔子曾感嘆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他族服裝瞭。”

n

管仲的政治、經濟思想收錄在《管子》中,該書共24捲,85篇,今存76篇。

n

我們為什麼尊孔子為“聖人”?

n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傢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稱為“萬世師錶”,也被稱為“聖人”。

n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先後到過衛、陳、蔡、楚、宋等國,緻力於宣揚其政治抱負,迴復周代時的禮樂,但終究未能成功。後來返迴魯國,此時孔子已經68歲。此後,他潛心於講學和著書,為民間私學的興起奠定瞭基礎。在此期間,他與弟子重新編訂瞭“五經”,並撰寫瞭《春鞦》,記載瞭春鞦時期所發生的大事,並藉此闡發儒傢的價值觀。

n

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們將他一生的言論去粗取精地摘錄瞭下來,這就是的《論語》,對中國思想界、學術界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n

孟子為什麼被尊為“亞聖”?

n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他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鑒於他對儒學的巨大貢獻,後世奉其為“亞聖”。因此曆史上總把孟子和孔子相提並論,提及儒傢,必說“孔孟”。

n

孟子自幼便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後便以孔子的繼承者自稱,廣招弟子,並且到各國遊學,宣揚他的“仁政”“王道”等主張。他先後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拜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瞭尊敬與禮遇,可是因其思想保守,和當時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馳,因此並沒有得到重用,唯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後也未能成功。

n

到瞭晚年,孟子迴鄉講學,據說與他的弟子萬章、公孫醜等人,共同著書,寫成瞭《孟子》七篇。它的篇目分彆為: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於每篇的分量都很多,故而又分為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分十四捲。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大多保存在這七篇當中。

n

荀子的儒傢思想有哪些特彆之處?

n

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人,戰國後期的思想傢、教育傢。曆史上關於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齣入很大。荀子是繼孔子和孟子之後大的儒學傢。他的思想都記載於《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韆多年的封建社會産生瞭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經遊曆燕、齊、楚、秦、趙等多國,後來,在蘭陵安居下來,一直到死。

n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從事教書與著書的工作,曆史上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在這時候的學生,他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瞭他的代錶作品——《荀子》。荀子雖然是儒傢的繼承人,但他並沒有盲目地將儒傢學說照單全收。而是將其融會貫通、加以發揮,並提齣瞭“性本惡”等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的觀點。

n

為什麼說是道傢思想的創始人?

n

姓李,名耳,字伯陽,生卒年不詳,約生活在春鞦末年,楚苦縣曆鄉麯仁裏人,也就是今天的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謚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他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傢、哲學傢,道傢學派的創始人,被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尊為“道德天尊”。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隱無名為務。據《史記》記載: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識淵博,目睹瞭周王室的衰微後,便棄官西去,抵達函榖關時,遇到瞭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韆餘言,而去”,終成瞭隱士,“莫知所終”。這裏說的“五韆餘言”其實就是的《道德經》。

n

為什麼說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傢思想的代錶人物?

n

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戰國時代宋國濛人,據《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期的人。

n

莊子是的思想傢、哲學傢、文學傢,是道傢學派的代錶人物,因繼承並發展瞭的哲學思想,後世習慣將他與並提,稱作“老莊”,而將他們的哲學稱作“老莊哲學”。

n

莊子早期曾在濛地做過漆園吏,後來一直隱居。他生活清苦,卻淡泊名利,楚王聽說瞭他的賢德,便派使者以韆金相饋贈,並邀請他齣任宰相,被他拒絕瞭。隨即終身不再齣仕,隱居於抱犢山中。

n

莊子一生學識淵博,交遊甚廣,著有《莊子》一書,主導思想是對《》的繼承,然而卻也有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莊子》全書十餘萬言,大多采用寓言的形式。其中,《漁父》《盜蹠》《胠篋》等篇,主要是用來攻擊孔子的言論,從而辨明的學說的。他的著作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又一座豐碑。

n

韓非子有哪些成就?

n

韓非(?—公元前233年),姓韓,名非,戰國末年韓國人,齣身於貴族,是韓國的公子。韓非口吃,不善於言談,喜好著書。他曾與李斯是同學,共同師從荀子。

n

韓非目睹當時韓國衰微,多次勸諫韓王,但韓王並沒有聽從他的諫言。韓非痛恨朝廷不能修明法治,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反而重用一些沒有實際經驗、好空發牢騷的人。於是他藉鑒瞭曆史的得失變亂,寫下瞭《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成為法傢思想的集大成者。

n

韓非的著作麵世後,秦王大加贊賞。後來韓非子奉韓王之命齣使秦國,因為李斯的嫉賢妒能,使得韓非受到瞭秦王的猜忌,終被李斯用毒藥毒死。

n

為什麼說屈原是的愛國詩人?

n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公元前278年),名平,齣身於楚國的貴族傢庭,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政治傢,秭歸三閭鄉樂平裏人。

n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誌,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

n

頃襄王即位後,屈原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

n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瞭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隻得以死明誌,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天投汨羅江自殺。

n

屈原不但是一位具有遠見的政治傢,也是楚辭的創始人和代錶作傢,是三峽裏的“流纔子”。屈原的政治生活雖然是個悲劇,但作為詩人,他給後人留下瞭《離騷》《天問》等20多篇不朽的詩篇。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寶庫的珍貴遺産。

n

商鞅是怎樣實現自己抱負的?

n

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姓公孫,名鞅,秦孝公時封於商邑,故名商鞅,號為商君。商鞅為衛國庶齣公子,故也稱為衛鞅。商鞅起先在魏相公叔痤的手下擔任中庶子一職。公叔痤得知商鞅懷纔不遇,便嚮魏惠王推薦商鞅。商鞅並未被惠王重用,等到公叔痤去世後,秦孝公下令於國中求賢能之人,於是商鞅西行進入秦國。

n

商鞅入秦後,秦孝公前後四次接見他。孝公拒絕施行儒傢的仁政德治,而對霸道非常崇尚,這與商鞅的法傢思想不謀而閤,於是商鞅在秦國一度得到瞭重用,並在秦國推行瞭為的變法運動。


   序言

n

n

n

n

n

n

n

n

n

n

n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