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曆代文選(傳統經典文獻導讀叢書)
定價:37.00元
售價:25.9元,便宜11.1元,摺扣70
作者:鬍娟,李立國,鬍莉芳著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30016010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中華民族擁有特色鮮明、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其中儒傢學說是主體,孔子是儒傢教育思想的奠基者,“有教無類”、“啓發誘導”、“因材施教”的主張至今振聾發聵;儒傢之外,還有先秦的墨傢、道傢、法傢,魏晉隋唐時興盛的佛學都各領,對教育思想産生瞭不同的影響。這些教育思想被後代不斷光大與豐富,已成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源頭活水。
本書選編瞭從先秦到清末的一些教育經典名篇,既注重以儒傢教育經典為主,同時又關注瞭墨傢、道傢、法傢及佛傢的代錶性論著;既注重膾炙人口的教育大傢的論著,也有重點地選編瞭一批教育思想深刻,但並不以教育傢身份名垂青史的曆史人物的代錶性作品。相信這些兼具思想性和文學性的文字在展示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及其發展脈絡的同時,會帶給瀆者根的教育和美的曆程。
導論
重教與教化
《論語》(節選)
《道德經》(節選)
《所染》
《兼愛》
《莊子》(節選)
《孟子》(節選)
《性惡》
《五蠹》(節選)
《大學》
《實性》
《漢書·董仲舒傳》(節選)
《效力》(節選)
《超奇》
《難自然好學論》
《宋書·恩幸傳》序
《南宗頓教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節選)
《原性》
《材論》
《河南程氏遺書》(節選)
《大學章句序》
《殿試對策捲>>
《科舉》
《學校》
《生員論》
《病梅館記》
為師與教學
《論語》(節選)
《孟子》(節選)
《學記》
《保傅》
《師說》
《種樹郭橐駝傳》
《師友箴》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貢院乞逐路取人狀》
《論逐路取人劄子》
《答祖擇之書》
《袁州學記》
《師》(節選)
《師友》
《白鹿洞書院揭示》
《潭州重修嶽麓書院記》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
為學而治學
後記
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在“教育目的”這一核心議題上,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解讀。在中國傳統教育中,關於培養什麼樣的人,有著非常豐富和多元的論述。這本書可能會從“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宏大敘事,探討教育如何服務於社會和國傢;也可能關注“正心誠意”的個人內在修為,強調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升華;甚至可能觸及“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傳承,以及“啓迪智慧、發掘潛能”的個體發展。我猜想,在不同篇章中,會有對於“為官”與“為學”之間關係的探討,會有關於“德纔兼備”與“德育為先”的爭論,甚至會有對“學以緻用”與“窮則獨善其身”的不同側重的辯護。通過對這些不同教育目的的梳理和對比,我希望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人們是如何看待教育的終極價值的,以及這些不同的價值取嚮,是如何塑造瞭不同時代的社會人纔培養模式。這對於我們當下反思教育的價值導嚮,重新審視“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評分對於我個人而言,最期待的莫過於書中關於“學習方法與治學之道”的論述。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學習的勤奮和探索從未停止。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古人關於如何高效學習、如何深入探究學問的各種智慧。例如,從“聞、思、修”的層層遞進,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五大學習步驟;從“讀萬捲書”到“行萬裏路”的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從“一日不讀書,便覺麵目可陳”的自我鞭策,到“業精於勤,荒於嬉”的警示。我希望能夠找到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學習方法,可以藉鑒到我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同時,對於“治學之道”,例如如何保持治學的獨立性、如何對待學術上的爭議、如何平衡學問與生活,書中是否也有古人的智慧結晶?這些關於治學的方法和態度,對於身處信息爆炸時代、追求深度思考的我們,具有特彆寶貴的藉鑒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另一個潛在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建立一種對“教育”的整體性認知,而不僅僅是局限於學校教育的範疇。我推測,在“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曆代文選”中,很可能會涵蓋到傢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個人自我教育等多個層麵。比如,關於“父慈子孝”、“長幼有序”的傢庭教育理念,關於“鄉約”、“族規”等社會教化模式,以及關於“立誌”、“剋己”、“反省”等個人修身養性的方法,都可能被包含在內。這種多維度的視角,能夠讓我們認識到,教育是一個貫穿人一生、滲透於社會方方麵麵的復雜係統。它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傢庭、社會和個人的共同追求。通過閱讀這些不同層麵的教育思想,我希望能構建起一個更廣闊的教育視野,理解教育的真諦在於“化民成俗”,在於“立德樹人”,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灌輸,從而對“教育”這一概念,有一個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導讀性質,讓我對它的閱讀門檻有瞭極大的信心。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對古文的閱讀能力有限,但又渴望瞭解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經典。這本書的“導讀”二字,恰恰契閤瞭我的需求。我設想,每一篇文選的閱讀,都將伴隨著一份精心編寫的“嚮導”。這份“嚮導”可能包括:對作者生平的簡要介紹,使其人格魅力與思想相得益彰;對文獻創作背景的還原,讓我們理解其思想産生的土壤;對核心概念的梳理,幫助我們把握關鍵信息;對原文難句的精析,掃清閱讀障礙;以及最重要的,對原文思想精髓的提煉和闡釋,讓我們能夠跳齣文字本身,直抵思想的內核。這種“保姆式”的導讀,無疑會大大降低閱讀的難度,讓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經典,變得觸手可及,從而激發我進一步深入探索的興趣。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它所跨越的時間維度之廣,以及所涵蓋的思想流派之豐富。從先秦諸子百傢爭鳴時期,那些奠定中國思想基礎的教育理念,到漢唐盛世的經學教育,再到宋明理學對個體修養和人格塑造的強調,甚至可能觸及晚清時期麵對西方衝擊時的教育改革思潮。每一段曆史時期,都有其獨特的教育睏境與智慧結晶,而這本書似乎就是要將這些星辰大海,匯聚成一汪清泉,供後人汲飲。我可以預見到,在書中,我們或許能讀到孔子關於“仁”的教育,如何影響後世的道德觀念;也可能看到孟子關於“性善論”的闡述,如何塑造瞭對人類本性的理解;亦或是顔迴“簞食瓢飲,樂在其中”的精神,如何成為一種理想的教育境界。再往後,可能還有硃熹對“格物緻知”的實踐,王陽明“知行閤一”的倡導,這些都不僅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人生哲學的體現。這種梳理和匯集,如同一個宏大的教育思想博物館,讓我們能夠在一個相對集中的空間裏,縱覽中國教育思想發展的全貌,感受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智慧火花,並從中汲取適用於當下的養分。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就是一場穿越時空的視覺盛宴。封麵采用的是那種很有質感的宣紙紋理,帶著淡淡的米黃色,仿佛承載瞭韆年的曆史積澱。書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曆代文選”幾個大字,用的是經典的隸書字體,筆力雄健,古樸典雅,在沉靜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醒目,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厚重與莊嚴。更妙的是,書名下方點綴著幾幅淡雅的水墨畫,可能是鬆鶴延年,也可能是高山流水,勾勒齣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見的意境,傳遞齣一種寜靜緻遠、追求高尚的教育理想。書脊部分的設計也同樣用心,簡潔明瞭,便於在書架上查找,但同樣不失古韻。翻開書頁,紙張的厚度適中,觸感溫潤,帶著一種淡淡的墨香,讓人忍不住深呼吸。印刷清晰,字跡古樸,排版疏朗有緻,即使是閱讀長篇的文言文,也不會感到疲憊。整體而言,這本書從外在就給予人一種“值得珍藏”的儀式感,它不僅僅是一本承載知識的書,更是一件可以細細品味的藝術品,讓人在接觸它之前,就已經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也預示著其內部內容的精良,讓我對這次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期待,我相信它會是一次愉悅的精神之旅。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知識體係的構建,而非零散信息的堆砌。我預期它會通過一種係統性的梳理,將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的各種要素,例如關於學習方法、師生關係、教育目的、教材選擇、德育培養等,進行有機的整閤。比如,在關於“學習方法”的部分,可能就會匯集從“溫故知新”到“舉一反三”,再到“默想體悟”等多種不同時代的論述,並分析它們在不同情境下的適用性。而在“師生關係”方麵,則會展現從“尊師重道”到“亦師亦友”,再到“啓發引導”等不同模式的演變。這種體係化的呈現,能夠幫助我們理清這些教育思想之間的邏輯關係,理解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構成瞭中國傳統教育的完整圖景。不再是孤立的某個觀點,而是能看到一個動態發展的、脈絡清晰的教育思想體係。這對於我們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質,以及如何藉鑒曆史智慧來解決當代的教育問題,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本“文選”,更是一部“體係論”。
評分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張力。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畢竟是産生於特定曆史時期的産物,其中一些觀念和做法,在當今社會可能已經不再適用,甚至會與現代教育理念産生衝突。我期待這本書的導讀部分,能夠在這方麵進行深入的探討。例如,在解讀某些強調等級秩序或個人服從的教育觀念時,是否會提示其在現代社會需要進行的揚棄?在探討某些以背誦和記憶為主的學習方法時,是否會分析其在培養創新思維方麵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在呈現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時,是否會巧妙地將其與現代教育的最新發展趨勢相結閤,提齣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這本書會不會幫助我們認識到,傳統教育思想並非都是陳舊過時的,其中依然蘊含著許多寶貴而永恒的智慧,能夠為現代教育提供有益的啓示和藉鑒,甚至能夠幫助我們反思和校正現代教育中可能存在的偏差。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在內容呈現方式上的彆齣心裁。不同於市麵上許多直接堆砌原文的古籍整理,這本書采取瞭“導讀”的模式,這對於像我這樣,雖然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興趣,但又苦於文言文功底不深、理解門檻較高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並不是簡單地翻譯或注解,而是更側重於“導”,也就是引導讀者去理解原文的背景、思想精髓以及其在曆史長河中的意義。我能想象,在閱讀每一篇文選之前,都會有一段精煉的背景介紹,解釋作者是誰、所處的時代、以及這篇文獻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接著,在原文之後,可能會有深入淺齣的白話翻譯,幫助我們掃清語言障礙。但最吸引我的,是可能存在的“思想解讀”環節,它會提煉齣原文的核心觀點,比如關於“因材施教”的論述,會深入分析其提齣的背景,以及它與現代教育理念的聯係和區彆。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讀方式,能夠讓我們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深層邏輯和價值所在。我期待著,通過這樣的導讀,能夠讓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智慧,以一種鮮活、易懂的方式呈現在我麵前,從而激發齣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廣泛的聯想,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與之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可能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窗口。教育從來都不是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的,它深深地根植於當時的社會土壤之中。我推測,書中對教育思想的闡述,必然會與當時的政治製度、社會倫理、傢庭觀念等緊密相連。例如,關於科舉製度下的教育,必然會探討其對知識傳播和人纔選拔的影響,以及由此産生的功利性學習傾嚮。而關於傢族教育和傢風傳承,則會揭示教育在維護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中的作用。甚至,在討論某些特定學派的教育思想時,也可能觸及到當時的階級矛盾、文化衝突等社會背景。通過閱讀這些教育文獻,我們不僅能瞭解到教育本身,更能間接地瞭解到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價值判斷,以及人們普遍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這種“以教見史”的視角,能讓我們對曆史有一個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古人的生活與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