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隋智永草书千字文 | 作者 | 卢司茂,周赞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安徽美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9870380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页码 | 126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隋 智永草书千字文/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主要内容为《智永真草千字文》,《智永真草千字文》为隋代书法家智永书,有真草两种字体,真则圆劲古雅,草则丰美匀适。笔势飘动隽逸,结字雄放瑰奇。此帖是由楷书转入行书学习的读者的书帖。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在钻研书法临摹的“心手相应”境界,翻阅了许多关于用笔技巧的书籍,而这本《晋韵宋风:书法中的意境营造》可以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避开了那种程式化的“提按顿挫”教学,而是从更宏观的哲学和审美层面来探讨如何将个人的情感注入到笔画之中。书中对“气”的论述非常精妙,它把气息的运行比作山川河流的脉络,强调线条的生命力和连贯性,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点画。特别是对宋代文人书法的解读,简直是醍醐灌顶,比如苏轼那种“不拘泥于法度,而自得于自然”的洒脱,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了他在不同心境下写出的墨迹,展示了情绪波动如何直接转化为笔端的微妙变化。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强,行文流畅,用词典雅,读起来仿佛在品读一篇优美的散文,而不是枯燥的学术著作。对于我这种希望从“匠气”过渡到“书卷气”的书法爱好者来说,它的启发意义远超一般的技法书籍。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研究历代书家的印章艺术,因为总觉得印章的布局和书法的气韵是相通的,而《篆刻入门与赏析:方寸之间的乾坤》这本书,完美地满足了我的跨界好奇心。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直接教授如何篆刻,而是先花了大篇幅讲解了中国印章的历史演变,从先秦的私印到明清的文人私章,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对“信物”这一概念的审美取向。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对“朱白章法”的讲解非常直观,通过大量对比图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处理文字的疏密、方圆和虚实关系,这对于理解中国古典设计中的平衡美学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篆刻与书法之间的相互滋养关系,指出精妙的印章布局往往能反过来启发书家对章法和气势的理解。这本书的文字平易近亲,配图精美,不仅是一本技法书,更是一部关于“微观构成美学”的入门指南,让我对这门古老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说实话,我对碑学和帖学之间的争论一直抱持着一种审视的态度,而《碑帖交融:近现代书法思潮的转向》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作者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系统地梳理了清末民初以来,在碑学兴起的大背景下,文人书法界是如何重新审视传统,以及如何将碑刻的金石气息融入到帖学的细腻之中。书中大量引用了康有为、沈曾植等大家的相关论述,并辅以大量的拓片对比,清晰地展示了“尚碑”如何从一种对“馆阁体”的反叛,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广阔的艺术探索。特别是对“金石气”的物理性分析,阐述了那种斑驳、苍劲的质感是如何通过笔法转译到纸面上,这对于理解现代书法如何突破传统范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但叙述又不失条理,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很好地跟进作者的论证思路,是我近年来看到关于书法史论中非常深刻的一部作品。
评分这本书,《中国书法史纲要:从甲骨到现代》,简直可以作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来对待。它的体例非常清晰,采取了编年史加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读者在宏观把握历史脉络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特定时期的文化特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我最欣赏它在早期书体,如篆书和隶书部分的处理,没有流于表面的介绍,而是结合考古发现和文字学知识,解释了笔画形态的演变逻辑,比如隶变中“蚕头燕尾”的形成与工具的演进之间的关系。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不同书体之间的传承和转折点把握得极其精准,不会让人觉得书法史是一系列孤立的阶段堆砌而成,而是一条有机的、不断自我革新的长河。虽然内容厚重,但得益于详尽的图例和清晰的章节划分,即便是需要快速查阅某一特定时期的风格特点,也能迅速定位,是一本兼顾学术深度与实用性的佳作。
评分这本《唐代书法艺术流变探微》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具一格,硬壳精装,拿在手里分量十足,那种厚重感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敬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是上乘之作,米黄色的哑光纸,墨色印得清晰又不刺眼,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大量的留白处理,让每一幅字帖或理论阐述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空间,这对于欣赏书法这种讲究“气韵”的艺术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对唐代几个关键书法家的生平脉络梳理得非常细致,不仅仅是罗列成就,更深入挖掘了他们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影响,比如欧阳询楷书的“欧体”如何在初唐确立了官方审美标准,以及颜真卿雄浑博大的风格如何顺应了盛唐气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止步于对碑帖的简单摹写解析,而是引入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佐证,使得整本书的论证体系坚实有力,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跟随一位饱学之士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源而上,领略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留下的不朽笔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