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徵程——從昆明到開羅 | 作者 | 納忠 |
| 定價 | 28.00元 | 齣版社 | 華文齣版社 |
| ISBN | 9787507546545 | 齣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徵程》,係納子嘉君於民國二十年十一月由滇起程,經越、港而至埃及之旅途記載;納君素富情感,偶有所見,感慨係之,乃草於日記,而悲歡之狀,遂溢於文中;故是篇作遊記看可,作日記看亦無不可也。該稿原由納君指交廣州《穆民月報》發錶,嗣因餘來桂後,該報主持乏人,暫行停頓;茲值本省教友囑編《廣西伊斯蘭教》一刊,謹將《徵程》全稿付梓,以供國人;文內所載,多為教友所未觀,閱之,無異臥遊勝地;斯不獨本刊得藉光篇幅,而讀者亦必得觀先快也。 |
| 作者簡介 | |
| 納忠,阿拉伯曆史學傢,阿拉伯語教育傢。被譽為“阿拉伯文化泰鬥”和中阿文化交流友好使者。1940年畢業於埃及愛資哈爾大學,獲“學者證書”。曾任中央大學、雲南大學教授。1958年後,曆任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亞非洲史學會至三屆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聯閤國教科文組織首屆沙迦 href='#'>阿拉伯文化奬獲得者、巴基斯坦“希吉來國際學術奬金”提名委員。著有《徵程——從昆明至開羅》《迴教諸國文化史》《埃及近現代史》《阿拉伯通史》,譯著有《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迴教與阿拉伯文化》《伊斯蘭教》。 |
| 目錄 | |
| 目錄 一、彆矣,故鄉! / 001 二、從阿迷到沙甸 / 005 三、甘?蔗/ 009 四、金魚前的風光 / 013 五、法帝國主義對雲南文化經濟的侵略 / 017 六、滇越車上法國人的威風 / 021 七、險絕驚人的滇越鐵道 / 025 八、西南的重要國門—河口 / 029 九、越南的老街 / 033 十、法帝國主義者鐵蹄下的越南人 / 037 十一、海防紀遊 / 041 十二、驚人的大風浪 / 045 十三、香?港/ 049 十四、突飛猛進的廣州 / 053 十五、為什麼中國人到處被人欺侮? / 057 十六、安達禮邦遊船 / 061 十七、人是為吃而生活的嗎? / 065 十八、兩個漂泊無傢的俄國人 / 069 十九、西貢紀遊 / 073 二十、海上鄉思 / 077 二十一、蘇門答臘的土生華僑 / 081 二十二、風平浪靜的海景 / 085 二十三、新加坡記遊 / 089 二十四、可惡的法國人 / 095 二十五、科倫坡 / 099 二十六、苦悶的海洋生活 / 103 二十七、亞丁與吉布地 / 107 二十八、紅海裏的風光 / 111 二十九、月夜過蘇彝士運河 / 115 ?三十、到開羅瞭 / 119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極具視覺衝擊力,那種深邃的藍與跳躍的橙色調搭配在一起,仿佛瞬間將人帶入瞭某種廣闊而未知的世界。我拿起它的時候,首先被排版和字體的選擇所吸引,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美感,讓人不禁期待裏麵的文字能帶給人怎樣的閱讀體驗。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選擇章節標題時的那種留白和暗示,沒有直接點破故事的核心,而是像一個經驗老到的嚮導,隻在你最需要指引的時候,輕輕拂開眼前的迷霧。書中的插圖(如果包含的話,即使沒有明確提及,也可以想象其意境)與文字的配閤度極高,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編排的視覺漫步,讓人不得不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每一個細節。這種對書籍整體質感的重視,錶明作者和齣版社在創作過程中投入瞭極大的心力,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光是觸摸書頁時的那種紙張的紋理,就已經開始預示著一次不同尋常的精神旅程的開啓。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開始模仿作者的呼吸節奏,在那些描寫長途跋涉的段落裏,我的心跳似乎也跟著加快瞭幾分。這本書最讓我稱道的一點是它對“時間”這個概念的獨特處理。它不是簡單地按照地理坐標推進,而是用記憶的碎片、曆史的迴響和當下的感受相互交織,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空間。你會突然發現,在描繪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景觀時,作者可能突然插入一段關於幾百年前相同地點的曆史軼事,這種跳躍非但沒有打亂閱讀的連貫性,反而像是在同一幅畫捲上疊加瞭不同的圖層,讓整體的深度和厚度瞬間增加。這種復雜的結構需要讀者有足夠的耐心,但一旦適應,便會發現其中的樂趣無窮,每一次迴顧都可能發現新的聯係。
評分坦白說,我很少被一本書的語言風格如此強烈地‘馴服’。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那種近乎於哲學傢般的洞察力。他不僅僅是在記錄‘看到瞭什麼’,更是在探討‘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對我意味著什麼’。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跨越瞭巨大地理和文化鴻溝的瞬間時,那些句子簡短有力,卻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往往是那種你讀完後會立刻停下來,盯著空白處琢磨好幾分鍾的‘金句’。這種對人性深處探索的渴望,使得這本書超越瞭簡單的遊記範疇,具備瞭更持久的文學價值。它引發瞭我對於自身生活軌跡的反思,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周遭環境,並意識到‘距離’和‘差異’往往是定義‘自我’的最佳參照物。
評分我個人對這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觀察尤為偏愛。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試圖用宏大的曆史論述來壓倒讀者,而是將人類共同的情感——孤獨、好奇、疲憊與希望——巧妙地嵌入到那些具體的、生動的場景之中。例如,作者描述在某個偏遠小鎮與一位老者的短暫交談,那幾句簡單的對話,通過作者的轉述和自己的理解,竟然能摺射齣整個時代的變遷和文化的堅韌。這種‘一葉知鞦’的敘事技巧,讓讀者感到無比的親切和真實,仿佛作者的背包裏裝的不僅有行囊,更有對世間百態的敏銳感知。讀完之後,留下的不是行程的地圖,而是一種溫暖而略帶傷感的滿足感,讓人意猶未盡,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下一站的目光將投嚮何方。
評分我通常對那些帶有強烈個人色彩和強烈主觀敘事的旅行文學作品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它們很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泥沼,讓讀者感覺像是被硬塞進彆人的日記本裏。然而,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高明得多,它巧妙地在“我”的體驗和對外部世界的客觀描繪之間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作者似乎深諳一個道理:最好的旅行敘事,是讓讀者忘記作者的存在,而專注於他們自己正在經曆的場景。我能感受到那種在異國他鄉,麵對文化衝擊時的那種真實的睏惑、掙紮和最終的釋然。那些關於風土人情的細節描寫,不是那種旅遊指南式的刻闆介紹,而是浸潤瞭時間痕跡的、充滿煙火氣的片段,比如某個清晨市場上的吆喝聲,或者某個古老建築角落裏斑駁的光影,這些都能精準地擊中我內心深處對“遠方”的嚮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