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程——從昆明到開羅 9787507546545

徵程——從昆明到開羅 978750754654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納忠 著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遊記
  • 昆明
  • 開羅
  • 旅行
  • 個人經曆
  • 曆史
  • 文化
  • 異國情懷
  • 紀實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華文齣版社
ISBN:9787507546545
商品編碼:29739765244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5-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徵程——從昆明到開羅 作者 納忠
定價 28.00元 齣版社 華文齣版社
ISBN 9787507546545 齣版日期 2017-05-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徵程》,係納子嘉君於民國二十年十一月由滇起程,經越、港而至埃及之旅途記載;納君素富情感,偶有所見,感慨係之,乃草於日記,而悲歡之狀,遂溢於文中;故是篇作遊記看可,作日記看亦無不可也。該稿原由納君指交廣州《穆民月報》發錶,嗣因餘來桂後,該報主持乏人,暫行停頓;茲值本省教友囑編《廣西伊斯蘭教》一刊,謹將《徵程》全稿付梓,以供國人;文內所載,多為教友所未觀,閱之,無異臥遊勝地;斯不獨本刊得藉光篇幅,而讀者亦必得觀先快也。


   作者簡介

納忠,阿拉伯曆史學傢,阿拉伯語教育傢。被譽為“阿拉伯文化泰鬥”和中阿文化交流友好使者。1940年畢業於埃及愛資哈爾大學,獲“學者證書”。曾任中央大學、雲南大學教授。1958年後,曆任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亞非洲史學會至三屆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聯閤國教科文組織首屆沙迦 href='#'>阿拉伯文化奬獲得者、巴基斯坦“希吉來國際學術奬金”提名委員。著有《徵程——從昆明至開羅》《迴教諸國文化史》《埃及近現代史》《阿拉伯通史》,譯著有《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迴教與阿拉伯文化》《伊斯蘭教》。


   目錄

目錄

一、彆矣,故鄉! / 001

二、從阿迷到沙甸 / 005

三、甘?蔗/ 009

四、金魚前的風光 / 013

五、法帝國主義對雲南文化經濟的侵略 / 017

六、滇越車上法國人的威風 / 021

七、險絕驚人的滇越鐵道 / 025

八、西南的重要國門—河口 / 029

九、越南的老街 / 033

十、法帝國主義者鐵蹄下的越南人 / 037

十一、海防紀遊 / 041

十二、驚人的大風浪 / 045

十三、香?港/ 049

十四、突飛猛進的廣州 / 053

十五、為什麼中國人到處被人欺侮? / 057

十六、安達禮邦遊船 / 061

十七、人是為吃而生活的嗎? / 065

十八、兩個漂泊無傢的俄國人 / 069

十九、西貢紀遊 / 073

二十、海上鄉思 / 077

二十一、蘇門答臘的土生華僑 / 081

二十二、風平浪靜的海景 / 085

二十三、新加坡記遊 / 089

二十四、可惡的法國人 / 095

二十五、科倫坡 / 099

二十六、苦悶的海洋生活 / 103

二十七、亞丁與吉布地 / 107

二十八、紅海裏的風光 / 111

二十九、月夜過蘇彝士運河 / 115

?三十、到開羅瞭 / 119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徵程——從昆明到開羅 這是一部關於一段跨越萬裏的旅程的敘事。它描繪瞭一幅宏大的畫捲,從中國西南的昆明齣發,一路嚮西,穿越亞洲大陸,最終抵達埃及開羅。旅途中的每一段都充滿瞭未知與挑戰,也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和對世界的探索。 序章:東方晨曦的呼喚 故事的開端,定格在昆明的黎明。這座素有“春城”美譽的城市,在朝陽的映照下,散發齣特有的寜靜與活力。主人公,一位懷揣著對未知世界強烈渴望的旅人,在臨行前,站在這座熟悉的土地上,感受著齣發前的儀式感。昆明的街巷、古老的建築、當地居民的生活氣息,都化作瞭旅程的起點,也成為瞭他心中溫暖的錨點。這裏的滇池水波蕩漾,蒼山巍峨,似乎在低語著遠方的召喚,也為即將啓程的徵途注入瞭第一縷充滿希望的色彩。主人公的齣發,不僅僅是為瞭物理空間的移動,更是對內心邊界的一次挑戰,對生命體驗的一次拓展。他對這片土地的眷戀,以及對遠方的好奇,共同構成瞭這場非凡旅程的序麯。 第一章:絲路遺風的低語 從昆明齣發,旅人的腳步踏上瞭古老的絲綢之路。這條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通道,承載瞭無數文明的交匯與碰撞。旅人沿著這條韆年古道,感受著曆史的厚重。在中國的西部,他觸摸到黃土高原的粗獷,聆聽著戈壁沙漠的風聲,仿佛還能聽見駝鈴聲聲,看見絡繹不絕的商隊。他造訪瞭古老的城鎮,品嘗瞭當地的美食,與淳樸的居民交流,瞭解他們的生活,感受他們對曆史的傳承。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物理上的道路,更是一條精神上的紐帶,連接著東西方的文化,也喚醒瞭旅人心中對人類共同曆史的思考。他在這裏看到瞭不同民族的文化融閤,看到瞭貿易如何促進瞭文明的發展,也看到瞭曆史的變遷留下的痕跡。 第二章:中亞腹地的迴響 旅程繼續嚮西,進入瞭中亞的腹地。這裏是草原的故鄉,也是遊牧民族的搖籃。廣袤的草原在風中起伏,如同綠色的海洋。旅人深入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古城,感受著帖木兒帝國的輝煌。他驚嘆於宏偉的清真寺和宏偉的陵墓,這些建築訴說著曾經的榮耀和信仰的力量。在這裏,他體驗瞭異域的風情,品嘗瞭獨特的美食,接觸瞭不同於以往的生活方式。他觀察著當地人的生活,聽他們講述古老的故事,感受他們熱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中亞的壯麗風光和深厚曆史,為旅人帶來瞭深刻的震撼,也讓他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他開始思考,在如此廣袤而又充滿挑戰的環境中,人類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如何創造齣如此璀璨的文明。 第三章:波斯風韻的沉醉 翻越險峻的山脈,旅人抵達瞭古老而神秘的波斯。這裏的土地孕育瞭古老的波斯帝國,留下瞭無數令人驚嘆的文化遺産。在設拉子,他漫步於玫瑰盛開的花園,感受著波斯詩歌的浪漫;在伊斯法罕,他被壯麗的伊瑪目廣場所震撼,感受著建築的莊嚴與藝術的精湛。旅人沉醉於波斯精緻的工藝,品嘗著香濃的藏紅花飯,欣賞著華麗的地毯,這一切都讓他如癡如醉。他與當地的藝術傢、學者交流,瞭解他們的哲學思想和藝術追求,感受著波斯文化獨特的魅力。波斯文明的博大精深,讓旅人對人類創造力的無限可能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他對藝術與美的追求有瞭新的感悟。他開始意識到,語言、宗教、藝術,這些看似不同的元素,是如何在中亞這片土地上相互交織,形成獨一無二的文化景觀。 第四章:阿拉伯半島的蒼茫 跨越波斯灣,旅人的腳步來到瞭阿拉伯半島。這是一片古老而充滿傳奇的土地,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在麥加,他感受著宗教的虔誠與神聖,體驗著朝覲的莊嚴;在麥地那,他追尋著先知的足跡,感受著曆史的厚重。旅人在沙漠中行走,體驗著阿拉伯民族的堅韌與豪邁。他瞭解瞭阿拉伯的部落文化,品嘗瞭當地的咖啡和棗子,與當地人分享著旅途的見聞。阿拉伯半島的蒼茫大地,孕育瞭獨特的文化和精神,也為旅人帶來瞭關於信仰、社群和生存的深刻思考。他開始理解,在如此嚴酷的環境下,人類如何形成強大的精神支柱,如何構建復雜的社會結構,如何延續古老的傳統。 第五章:尼羅河畔的韆年迴眸 經過漫長的跋涉,旅人終於抵達瞭埃及,尼羅河畔這片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土地。金字塔的雄偉,獅身人麵像的神秘,象形文字的古老,一切都訴說著埃及文明的輝煌。旅人漫步於盧剋索神廟和卡納剋神廟,感受著古埃及法老的智慧與力量;他乘坐著帆船,在尼羅河上緩緩漂流,仿佛穿越瞭數韆年的時光。他與埃及人民交流,瞭解他們的生活,感受他們的熱情。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孕育瞭燦爛的文明,也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埃及人民。在這裏,旅人看到瞭人類早期文明的偉大成就,也感受到瞭曆史的厚重與時間的流逝。他開始反思,人類文明的起源和發展,以及這些古老文明對今天世界的影響。 終章:開羅的日落與思緒 當夕陽染紅瞭開羅的天際,旅人的徵程來到瞭尾聲。這座充滿古老與現代氣息的城市,見證瞭他的到來。站在開羅的製高點,俯瞰這座繁華的都市,旅人心中百感交集。他迴首這段從昆明到開羅的漫長旅程,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都如同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聯起他生命中最寶貴的記憶。他不僅看到瞭世界的廣闊,更看到瞭人性的多樣;他不僅觸摸到瞭曆史的痕跡,更感受到瞭文明的脈搏。這場旅程,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穿越,更是一次心靈上的洗禮。他帶著對世界的更深理解,對生命的更廣闊認知,以及對未來更堅定的步伐,離開瞭開羅,但這段徵程的故事,將永遠銘刻在他的心中,也將在他的生命中,繼續迴響。這場旅程,讓他明白瞭,世界的遼闊遠超想象,而人類的連接,則跨越山河與歲月。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極具視覺衝擊力,那種深邃的藍與跳躍的橙色調搭配在一起,仿佛瞬間將人帶入瞭某種廣闊而未知的世界。我拿起它的時候,首先被排版和字體的選擇所吸引,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美感,讓人不禁期待裏麵的文字能帶給人怎樣的閱讀體驗。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選擇章節標題時的那種留白和暗示,沒有直接點破故事的核心,而是像一個經驗老到的嚮導,隻在你最需要指引的時候,輕輕拂開眼前的迷霧。書中的插圖(如果包含的話,即使沒有明確提及,也可以想象其意境)與文字的配閤度極高,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編排的視覺漫步,讓人不得不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每一個細節。這種對書籍整體質感的重視,錶明作者和齣版社在創作過程中投入瞭極大的心力,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光是觸摸書頁時的那種紙張的紋理,就已經開始預示著一次不同尋常的精神旅程的開啓。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開始模仿作者的呼吸節奏,在那些描寫長途跋涉的段落裏,我的心跳似乎也跟著加快瞭幾分。這本書最讓我稱道的一點是它對“時間”這個概念的獨特處理。它不是簡單地按照地理坐標推進,而是用記憶的碎片、曆史的迴響和當下的感受相互交織,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空間。你會突然發現,在描繪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景觀時,作者可能突然插入一段關於幾百年前相同地點的曆史軼事,這種跳躍非但沒有打亂閱讀的連貫性,反而像是在同一幅畫捲上疊加瞭不同的圖層,讓整體的深度和厚度瞬間增加。這種復雜的結構需要讀者有足夠的耐心,但一旦適應,便會發現其中的樂趣無窮,每一次迴顧都可能發現新的聯係。

評分

坦白說,我很少被一本書的語言風格如此強烈地‘馴服’。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那種近乎於哲學傢般的洞察力。他不僅僅是在記錄‘看到瞭什麼’,更是在探討‘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對我意味著什麼’。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跨越瞭巨大地理和文化鴻溝的瞬間時,那些句子簡短有力,卻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往往是那種你讀完後會立刻停下來,盯著空白處琢磨好幾分鍾的‘金句’。這種對人性深處探索的渴望,使得這本書超越瞭簡單的遊記範疇,具備瞭更持久的文學價值。它引發瞭我對於自身生活軌跡的反思,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周遭環境,並意識到‘距離’和‘差異’往往是定義‘自我’的最佳參照物。

評分

我個人對這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觀察尤為偏愛。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試圖用宏大的曆史論述來壓倒讀者,而是將人類共同的情感——孤獨、好奇、疲憊與希望——巧妙地嵌入到那些具體的、生動的場景之中。例如,作者描述在某個偏遠小鎮與一位老者的短暫交談,那幾句簡單的對話,通過作者的轉述和自己的理解,竟然能摺射齣整個時代的變遷和文化的堅韌。這種‘一葉知鞦’的敘事技巧,讓讀者感到無比的親切和真實,仿佛作者的背包裏裝的不僅有行囊,更有對世間百態的敏銳感知。讀完之後,留下的不是行程的地圖,而是一種溫暖而略帶傷感的滿足感,讓人意猶未盡,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下一站的目光將投嚮何方。

評分

我通常對那些帶有強烈個人色彩和強烈主觀敘事的旅行文學作品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它們很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泥沼,讓讀者感覺像是被硬塞進彆人的日記本裏。然而,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高明得多,它巧妙地在“我”的體驗和對外部世界的客觀描繪之間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作者似乎深諳一個道理:最好的旅行敘事,是讓讀者忘記作者的存在,而專注於他們自己正在經曆的場景。我能感受到那種在異國他鄉,麵對文化衝擊時的那種真實的睏惑、掙紮和最終的釋然。那些關於風土人情的細節描寫,不是那種旅遊指南式的刻闆介紹,而是浸潤瞭時間痕跡的、充滿煙火氣的片段,比如某個清晨市場上的吆喝聲,或者某個古老建築角落裏斑駁的光影,這些都能精準地擊中我內心深處對“遠方”的嚮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