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的盛宴:文化名人的浪漫与哲思
定价:46.00元
作者:宋智明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104641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福州的记者有你生猛吗?我喜欢生猛的人和问题,这样对话才有意思。
——陈丹青
这些鲜活的人物访谈,将成为今后重要的文学史料。
——谢泳
性情中人写性情中人。
——陈漱渝
《厦门日报》版面美观大气,角度和文采都不错,辛苦你们了。
——余光中
宋智明好奇心重,什么都想懂得,什么都想学习。好读书必好发言,他的发言也多有新意。他既读又作,文章多多,文笔灵活,笔下多情。
——苏北
如今用一颗心对待文字对待文人的人似乎很少了,记者中尤少。而智
——林少华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为作者十数年来对文化名人的访谈录,作者能够三言两语就挑起受访者的谈兴,读者进入文化大家恢宏而深邃的精神世界;他的文字功底,则使他采访这些人物时,寥寥几笔就切中肯綮,蕴藉隽永。读完这些访谈,李敖的能言善辩、妙语连珠,金庸的沉稳老到、举重若轻,陈丹青的睿智犀利、灵动率真,谢泳的理性平和、严谨清晰,余光中的锦心绣口、温文尔雅……无不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目录
序| 无关颜值的专访 /001
篇金庸:写武侠是偶然,办报纸是爱 /007
相关 :她总是走到角落里 ——金庸夫人林乐怡印象 /015
邓友梅 :厦门很有文化底蕴,要好好保护 /024 潘耀明 :金庸做事胆识过人,平时嗜书如命 /035
第二篇| 李敖 :我在 9 月看到了春天 /073
第三篇| 余光中 :写作拥有美丽心灵 /085
相关 :席慕蓉 :诗是自己来找我的 /110
陈若曦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经历 /116
第四篇| 北岛 :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 /121
第五篇| 余华 :不写永远没有,越写则越有 /135
第六篇| 林少华 :鼓浪屿吸引人,不希望罩在村上春树的光环下 /149
相关 :林少华 :我和村上春树互相成全 /167
第七篇| 陈丹青 :事情做不完,没空老 /173
相关 :陈丹青 :办美术馆要克服四大毛病 /180
第八篇| 白岩松 :哪怕现场只有十个读者,我也要义无反顾地飞来 /185
相关 :白岩松 :两岸之间需要“脱敏” /195
第九篇| 汪朗 :学做花生汤,至今不得要领 /203
第十篇| 苏北 :喜欢汪曾祺,把《晚饭花集》手抄一遍 /215
第十一篇| 元山里子 :把中国美好的文化呈现给下一代 /227
第十二篇| 谢泳 :对“人”没有兴趣,书再热我也不关心 /237
第十三篇| 钱理群 :要重新认识脚下的土地 /245
第十四篇| 陈漱渝 :要读懂鲁迅,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 /259
第十五篇| 王兆胜 :林语堂成功有五大秘诀 /269
第十六篇| 吴浩然 :丰子恺在厦留趣事,纳闷 K 剃头 /279
第十七篇| 李响 :米卢是一个乐观善良的老头儿 /289
附录有趣的文章我都喜欢——专访记者、作家南宋 /299
后记如鱼饮水 /312序
作者介绍
宋智明,1972年生于福建莆田,199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所,获考古学硕士。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厦门日报社。
先后在《文艺争鸣》、《南方周末》、《厦门文学》、《萌芽》和《福建文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著有长篇小说《1992,爱情来了又走了》、小说集《雕刻时光》和《有人跟踪我》、随笔集《随遇而安——一个作家的城市体验》、《鼎沸集》和《流动的书斋》。有小说、评论入选多种年度选本。我手写我心,我写故我在。文摘
序言
对于这本书的整体结构,我有些好奇。它是否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这些文化名人?还是按照地域、国界划分?抑或是以某种主题性的方式来组织内容?比如,是否会专门探讨某位名人在爱情上的执着,或者在艺术上的突破?“哲思”部分又会如何展开?是深入分析他们的哲学思想,还是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来展现他们的哲学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每位文化名人独特的精神轨迹,并且能够看到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联系或碰撞。有时候,我会觉得,伟大的思想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可能会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更加宏大的文化图景。这本书能否做到这一点,将是我非常关注的。如果它能够将不同的文化名人串联起来,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跨越领域的对话,那将会是一场更加精彩的“文化的盛宴”了。我想象着,或许会看到某个时期,几个思想家之间的辩论,或者某个作家对前代作品的致敬与超越,这样的编排,会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深度和趣味性。
评分我一直觉得,了解文化名人的“浪漫”一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他们,也更容易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因为“浪漫”往往与情感、激情、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理想主义相关联,这使得这些名人不再仅仅是历史书本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他们或许也曾经历过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或许也曾为某种理想而奋斗不息。而“哲思”则代表了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对生命、对世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往往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这本书名中的“浪漫与哲思”,恰恰抓住了这两个关键点,我期待它能够在这两方面都给予我深刻的感受。我希望它能够展现出,那些伟大的心灵,是如何在激情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又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是一种非常吸引人的特质,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购买这本书,最根本的出发点还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滋养和提升。我希望它能够拓展我的视野,让我接触到更多元的思想和文化,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感悟,去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读这本书,我希望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发思考,产生共鸣,甚至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也许,书中的某个观点,某段描述,某句名言,就能够在我迷茫的时候,点亮一盏灯;在我失落的时候,给予我安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这样一种“精神上的共振”,让我感觉到,我与那些伟大的文化名人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这种相通,来源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来源于对深刻思想的渴望,也来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心灵的慰藉,也是我学习的伙伴,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极具诗意的书名——“文化的盛宴:文化名人的浪漫与哲思”,仿佛已经能闻到字里行间弥漫的墨香和思想的芬芳。出版社和书号信息清晰可见,这让我对它的出版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文化名人充满好奇,他们的一生,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都像是一本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传记。特别是“浪漫与哲思”这两个词,勾勒出了一个丰富而迷人的维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伟大灵魂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面对生活时的热烈与深沉,去领略他们如何在平凡的日常中孕育出不朽的智慧。不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切入,是聚焦于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流派,还是会有更加宏观的梳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框架,以更加鲜活、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去理解这些文化巨匠。从书名本身来看,它似乎承载了一种对知识的敬意,一种对人类精神财富的珍视,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仿佛即将开启一段与智者对话的旅程,去探寻那隐藏在时间和空间之外的永恒魅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构建一种氛围,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氛围。书中的字句仿佛是有温度的,它们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对真理的追寻。我能够想象到那些文化名人在创作的间隙,或许会陷入沉思,或许会与友人畅谈,或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某个画面、某个情感所打动,而这些零散的片段,在这本书中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说教,也没有空洞的理论堆砌,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我仿佛看到了某个诗人,在月下徘徊,写下流传千古的诗篇;我仿佛看到了某个哲学家,在昏黄的灯光下,思索人生的终极意义;我仿佛看到了某个艺术家,用手中的画笔,倾注毕生的热情。这些“浪漫”与“哲思”的交织,让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名人,变得更加鲜活、更加 relatable。我开始思考,原来伟大的思想,并非遥不可及,它们就隐藏在生活的细节中,隐藏在每一个动人的瞬间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