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寻找中国美乡村(2013)
定价:68.00元
作者: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359661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寻找中国zui美乡村》系列丛书能够成为宣传zui美乡村的靓丽窗口,让zui美乡村被复制、被借鉴!宣传zui美乡村,我们不遗余力,让寻美之路更宽广!内容提要
全书以精美的图片、饱含乡情的文字,并结合视频光盘、方便阅读和检索的电子书等多媒体融合出版的形式,介绍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会同农业部、环保部、住建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中国文联、宋庆龄基金会等单位共同评选的2013年“中国十大*美乡村”的时代风貌。
图书内容以“传播乡村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从“自然生态美、生活幸福美、文化和谐美、创新美”四个方面,大力推介美丽乡村的建设典型,倡导新型生态旅游模式。以点见面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从侧面展现现代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为改革开放的践行者立言,为改革开放的时代放歌。“寻找中国zui美乡村推介活动暨颁奖典礼”所推出的zui美乡村不仅对美丽乡村发展和生态旅游起到了指导意义,还能呼吁并带动更多的人自觉地加入到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行列,共同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目录
纳灰村 万峰成林 千田织锦
西南奇胜万峰林 / 4
布依八音 / 8
五色糯米饭 / 10
雪乡 北国雪景 童话小镇
北国胜景 / 17
朴实的东北菜 / 22
水碓村 极边小镇 侨乡
绝胜苏杭 / 30
半耕半读半贾 / 34
土锅子的美味 / 38
平乐村 名自东汉 牡丹故里
农民牡丹画村 / 45
平乐正骨的传奇 / 48
水席:千年不散的唐宴 / 50
西递村 黄山脚下古居 桃花源里人家
等好事无非读书 / 58
无徽不成商 / 62
臭鳜鱼的另类滋味 / 66
龙湾村 黄河流过的村庄
黄河石林的奇观 / 74
羊皮筏子的故事 / 76
花园村 浙中通衢地 红木村
中国红木家具村 / 88
一个时代的乡村传奇 / 92
金华火腿 / 98
大宗村 名将之后 鲁南明珠
微山湖畔宗泽园 / 106
乡村经济奇迹 / 110
煎饼与微山湖的鱼 / 114
韩村河村 京郊首富 乡村都市
乡村都市 / 122
一个人和他的村庄 / 128
上方山香椿 / 132
永联村 滩涂小村 苏南奇迹
一个人与他的时代传奇 / 140
华夏钢村 / 146作者介绍
中国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节目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制作,主要栏目有《聚焦三农》《致富经》《乡村大世界》《美丽中国乡村行》《农广天地》等。《美丽中国乡村行》在央视网点击率高居CCTV- 7 首位,连续 8 个季度挺进央视 292 个栏目点击的前五位。在客观评价体系中,2015 年综合排名位居央视军事农业频道前列,先后荣获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栏目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旅游电视栏目一等奖,多部作品获得频道、央视、农业部和各大电视艺术节奖项。《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组还将在近期推出《美丝路行》《美丽中国森林行》等关注生态和人文,有品质、有思想、有温度的大型系列节目。
文摘
序言
从一个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意义远超一本普通的纪实文学。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一窥在主流城市叙事之外,中国社会肌理中那些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我特别欣赏它处理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的方式,并没有将所有乡村“一锅烩”,而是极其尊重和凸显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比如,江南水乡的婉约与西北黄土高原的粗犷,在书中被并置呈现,但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能找到贯穿这些差异的共同精神内核——那就是对土地的依恋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看风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理解中国”的文化人类学速写集。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定义的“现代化”,是否必然要以牺牲这些独特的文化载体为代价?书中那些努力保留传统技艺和生活智慧的村民们,他们的坚持本身就是对当下某种发展观的无声诘问。这种引人深思的深度,让这本书具有了长久的阅读价值。
评分这本《寻找中国美乡村(2013)》简直就是一本装帧精美的旅行日志,但它绝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记录。我拿着它的时候,首先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所吸引。那些篇章,仿佛能让我闻到泥土的芬芳和炊烟的味道。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分析,而是非常接地气,每一个角落的描述都充满了人情味。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些被现代化高速列车飞驰而过的土地上,依然有人在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守护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那些我们快要遗忘的美好事物。书里描绘的那些乡村场景,不是那种被过度包装、千篇一律的“样板间”,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生活肌理,有粗粝的石板路,有晾晒在阳光下的谷物,还有老人们带着岁月痕迹的笑脸。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想象,那里的光线是如何洒在老屋的青砖上的,风吹过田埂时发出的沙沙声。它成功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根”的那种渴望,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收拾行囊,去探访那些书里提到的、充满故事的地方。这种感觉,不是一般的旅游指南能够给予的,它更像是一份深情的邀请函,邀请我们重新审视“美”的定义。
评分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此刻手中没有实体书,但文字所构建的画面感极其强烈,我完全可以想象如果配合上栏目的影像资料,那将是何等的震撼。作者在描述某个场景时,总会不经意间透露出一种“动态的美感”。比如,描述赶集时人们的走动、牲畜的喧闹、小贩的吆喝声,这些声音的描绘,仿佛被巧妙地“翻译”成了文字的节奏,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听到背景音。这种对“全方位感官体验”的捕捉,是很多平淡记录所缺乏的。它让读者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而是调动了所有的感官去体验那个场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捕捉,最终汇聚成了对中国乡村深沉而细腻的爱。这本书成功地将一次性的电视栏目内容,凝练成了可以反复品味的文本,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观看方式,让我们有机会真正停下来,去感受那些常常被我们匆忙路过的事物,并从中汲取到一种久违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克制与力量的结合。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辞藻堆砌的辞藻,反而倾向于使用简洁、精准的动词和名词,来构建画面。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哲学,使得那些被描绘的景象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直击人心。比如,描述一位老木匠的双手时,文字的重心可能只放在木屑的纹理和指关节的突起上,但通过这几笔关键的描绘,人物的坚韧和技艺的传承就跃然纸上了。对于长期浸淫在那些过度修饰的文字中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它让你意识到,真正的美,往往就蕴藏在最朴素的表达之下。而且,书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极为考究,对光影、气候、植被的细致观察,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对自然界保持的敬畏之心。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和一位饱经风霜但内心澄澈的智者对话,他不需要用高音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其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我体会到了一种精心雕琢过的叙事节奏感。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情绪,从宏大的地域风貌过渡到微小的人物特写,衔接得天衣无缝。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没有陷入那种对乡村的“田园牧歌式”的过度美化。你能在字里行间读出那些真实存在的挑战和困境,那种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乡村如何在坚守与变革之间寻求平衡的挣扎与智慧。这种客观又不失温度的笔触,让整个作品的厚度陡然增加。它不是一味地歌颂,而是带着一种审慎的观察,记录下每一份努力的价值。比如,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是用镜头捕捉到的静止画面,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述某个地方特色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一下子就把这个地方的文化脉络给梳理清楚了。这种多维度的信息叠加,让阅读体验非常充实,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理解,又向深处迈进了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