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土地持续利用与农民福利提升的生态服务价值补偿——理论计算与旅游实现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冯凌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637221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冯凌编著的《土地持续利用与农民福利提升的生态服务价值补偿——理论计算与旅游实现》采用规范研究范式架构,共分八章。章为选题依据、研究进展与提出问题等绪论内容,第二章为生态效应内部化理论探索与实证方案,第三章为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的历史变化与情景预测,第四章为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评估与农民福利,第五章为广西道家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土地征用与农民福利,第六章为基于农户参与的农地征用与新农村建设,第七章为基于生态旅游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与土地流转制度,第八章为结论、讨论与展望。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在地理学、生态学、旅游学等学科领域的生态经济综合研究提供启示。
章 绪论 节 选题依据 一、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现实 二、持续扩大的城乡差距 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 四、生态效应内部化与生态旅游发展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一、土地持续利用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三、生态补偿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第二章 生态效应内部化理论探索与实证方案 节 理论探索 一、外部性与公共品概念 二、基于“庇古税”的环境效应内部化 三、对公共品与外部性理论的再认识 四、基于“交易费用”的生态效应内部化 五、生态效应内部化的现实意义 六、生态效应内部化的研究范式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路线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三章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的历史变化与情景预测 节 案例区概况 一、自然概况 二、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节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二、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三、主要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一、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 三、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分析 第四节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预测 一、基于马尔柯夫链的情景预测 二、二次滑动平均法和线性回归法情景预测 三、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和相关规划方案情景 四、预测情景比较与政策启示第四章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评估与居民福利 节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价值熵 一、价值熵的理论依据 二、价值熵的定义与演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变化与价值熵 四、价值熵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基于分类计总的呼和浩特市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一、原理与数学模型 二、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与参数选择 三、呼和浩特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 第三节 基于价值系数调整的呼和浩特市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一、参考价值系数的功能性调整 二、参考价值系数的边际性调整 三、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物产服务价值计算 四、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总价值 第四节 呼和浩特市生态足迹计算 一、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 二、呼和浩特市总体生态足迹计算 三、呼和浩特市生态足迹与生态资本耦合分析 第五节 价值熵与呼和浩特市居民生态福利 一、呼和浩特市价值熵计算 二、价值熵的理论意义与政策启示 三、以生态补偿优化价值熵第五章 广西道家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土地征用与农民福利 节 扩展的地租概念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学解释 二、地租概念的扩展 三、农地的生态租 第二节 案例背景 一、道家村概况 二、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与特色 三、旅游开发的征地面积与问卷概况 第三节 农地征用与农民福利 一、农地征用的农户现实福利 二、农地征用的农民长期福利 第四节 农地生态租与道家村村民福利 一、农地生态租与村民福利 二、租值实现的合约结构 三、对合约结构的解释第六章 基于农户参与的农地征用与新农村建设 节 基于农户参与的农地征用博弈 一、农地征用政策 二、征地的一般博弈 三、道家村征地博弈 第二节 农户对征地与新农村建设的态度 一、道家村农地征用中的问题 二、农户对土地征用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农户对生计方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四、农户对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分析 第三节 道家村案例与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与经验 二、新农村建设的PSRP模型分析 三、道家村案例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第七章 基于生态旅游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与土地流转制度 节 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内部化的机制 一、呼和浩特市与道家村案例的启示 二、基于交易费用的土地生态效应划分 三、生态效应内部化的制度体系 第二节 生态效应内部化实现与农地流转制度 一、农地流转制度对生态效应内部化的影响 二、农地流转制度的宏观效应格局 第三节 农地流转制度的演进 一、农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前景 二、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的方向第八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节 研究结论 一、案例实证 二、碑论探讨 第二节 讨论与展望 一、讨论 二、研究展望参考文献附录1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附录2 呼和浩特市二次滑动平均法和线性回归法预测数据附录3 道家村生态旅游开发案例调查问卷后记
哇,这本书的书名真是长得让人印象深刻,光是读完都得喘口气!光是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它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猜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厚重,深入探讨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我尤其对“生态服务价值补偿”这部分很感兴趣,这听起来就像是在尝试给大自然一个合理的价码,这在当今社会简直太重要了。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平衡“持续利用”和“福利提升”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的。是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金融模型,还是更侧重于政策层面的建议呢?我期待看到的是,理论计算的部分能有多严谨,有没有引用最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量化那些难以捉摸的生态价值。如果能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说明这些补偿机制是如何在基层真正发挥作用,那就更好了。总而言之,这本书似乎瞄准了当前农业和环境政策交叉领域最尖锐的痛点,希望能从中窥见一条通往可持续未来的可行路径。
评分读完厚厚的一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这本书的逻辑推演非常扎实,每一步的论证都像是精密仪器测量出来的结果,让人无法轻易找到逻辑上的漏洞。特别是关于“旅游实现”这一章节,我原以为它会是点缀性质的,结果发现作者将其作为生态服务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路径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让我开始思考,生态价值的转化,是否真的需要通过市场化的、高度商业化的手段才能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旅游业等同于经济利益,而是深入剖析了旅游活动本身对生态系统可能带来的反噬效应,并提出了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来规避这些风险。这种辩证的、审慎的态度,让这本书的理论高度一下子拔升了。它不是那种一味鼓吹市场万能的教条式写作,而是充满了对复杂系统内生约束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像一把精密的手术刀,剖开了当前乡村发展困境的核心——即如何将环境的外部性内部化为一个可执行、可衡量的经济激励机制。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偶尔流露出的对土地和农民的深厚情感,又让冰冷的公式和模型有了人情味。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生态服务价值补偿”如何通过“旅游实现”来落地的那一小部分,这部分内容似乎预示着一种新型的乡村发展模式,它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或单纯的招商引资,而是将“绿水青山”本身变成了一种具有持续造血能力的资产。这本书不只是在讲述一个理论,它似乎在描绘一种未来的乡村蓝图,尽管实现这条蓝图的道路上,充满了政策博弈和认知挑战,但作者已经提前为我们标记好了方向。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回报是巨大的。它不像那些流行的畅销书那样追求快速的阅读体验,而是需要你时不时地停下来,拿出纸笔来梳理作者提出的复杂模型和公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农民福利提升”这个问题时的着眼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计算出他们能拿到多少补偿款,而是更关注补偿机制对农民生产行为、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地位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不同类型农户(比如小型家庭农场与大型合作社)在接受补偿体系时的差异分析,非常到位,这显示了作者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洞察,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经验。这种将宏大理论与微观个体命运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具有了罕见的温度和现实穿透力。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文献综述和跨学科引用的广度上令人叹服。它似乎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农业经济学的范畴内,而是大量吸纳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社会学中的“实践理论”,甚至还有一些生态伦理学的观点。这种多学科的融合,使得作者在解释“持续利用”的内涵时,能够提供一个比传统学科更全面的视角。我尤其想知道,书中关于“理论计算”的部分,是否提供了可以被地方政府直接采纳的参数设定和敏感性分析?如果它仅仅停留在高度抽象的数学层面,那么它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就会打折扣。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公地悲剧”在当代语境下,如何通过创新的制度设计来加以克服的知识工具箱,这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学术著作的初始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