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行譯叢: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II(精裝) [英]阿爾弗雷德·R.華萊士

遠行譯叢: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II(精裝) [英]阿爾弗雷德·R.華萊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阿爾弗雷德·R.華萊士 著
圖書標籤:
  • 自然科學
  • 博物學
  • 探險
  • 地理
  • 曆史
  • 華萊士
  • 馬來群島
  • 生物地理學
  • 19世紀
  • 精裝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盛德偉業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35141
商品編碼:29779017576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8-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遠行譯叢: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II(精裝)

定價:59.00元

售價:40.7元,便宜18.3元,摺扣68

作者:阿爾弗雷德·R.華萊士

齣版社:人民文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02013514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場孕育演化論的海島之旅,一部自然曆史經典

熱帶雨林的陌生訪客,在海島間流浪八年,記錄下無數島嶼的原始生態

作者親筆手繪插圖

內容提要


這是英國博物學傢華萊士在馬來群島考察時的旅行見聞。

1854年3月,華萊士前往馬來群島,發掘並采集不為西方世界知曉的動植物種。他在海島間流浪八年,旅行約一萬四韆英裏,共采集十二萬餘件生物標本。

本書記載瞭他所觀察到的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大花草科的巨花、“蝴蝶中的王子”大型綠翼鳥翅蝶、酷似人類的紅毛猩猩、絕美的天堂鳥、美得難分軒輊的各色昆蟲,還有風俗各異的島民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觀。

目錄


第四部 摩鹿島

3 第十九章 班達島

一八五七年十二月、一八五九年五月及一八六一年四月

11 第二十章 安波那島

一八五七年十二月、一八五九年十月及一八六〇年二月

28 第二十一章 摩鹿加島群——德那地島

39 第二十二章 吉洛洛島

一八五八年三月與九月

46 第二十三章 從德那地往卡約阿群島與巴占島

一八五八年十月

56 第二十四章 巴占島

一八五八年十月至一八五九年四月

84 第二十五章 塞蘭島、戈龍島與馬塔貝洛群島

一八五九年十月至一八六〇年六月

122 第二十六章 布魯島

一八六一年五至六月

133 第二十七章 摩鹿島的博物誌

第五部 巴布亞群島

151 第二十八章 搭馬來土帆船從望加锡到阿魯群島

一八五六年十二月

166 第二十九章 卡伊群島

一八五七年一月

180 第三十章 阿魯群島——多波之旅

一八五七年一月至三月

197 第三十一章 阿魯群島內陸之旅

一八五七年三月至五月

234 第三十二章 阿魯群島——二度住在多波

一八五七年五月與六月

247 第三十三章 阿魯群島的地理學與博物學

257 第三十四章 新幾內亞——多雷

一八五八年三至七月

280 第三十五章 從塞蘭島往衛古島之旅

一八六〇年六月、七月

294 第三十六章 衛古島

一八六〇年七月至九月

308 第三十七章 從衛古島到德那地島之旅

一八六〇年九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五日

322 第三十八章 天堂鳥

354 第三十九章 巴布亞諸島的博物誌

363 第四十章 馬來群島的人種學

381 附 記

383 附錄一 論馬來群島人種的顱骨與語言

390 附錄二 收錄詞匯錶

410 附錄三 阿爾弗雷德·R.華萊士小傳

作者介紹


阿爾弗雷德?R.華萊士(1823-1913),英國博物學傢、探險傢、地理學傢、人類學傢、生物學傢。以和達爾文共同發錶“物競天擇”理論馳名。1854年,他赴馬來群島,用八年時間遊曆無數島嶼,共采集十二萬餘件生物標本。

這次旅行為他提供瞭豐富的研究材料,讓他不僅得齣“物競天擇”理論,還推論齣該地動物地理可劃分為兩部分:東為印度-馬來區,西為澳洲-馬來區。為紀念他,科學界將這兩區的界綫稱為“華萊士綫”。

他的著作很多,包括《河與內格羅河之旅》《動物的地理分布》《人在宇宙的地位》等。

文摘


序言



遠行譯叢:一份穿越時空的自然史畫捲 在人類探索未知的漫長旅途中,總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照亮瞭前行的道路。阿爾弗雷德·R.華萊士,這位19世紀的偉大博物學傢,便是其中一顆耀眼的存在。他並非孤軍奮戰,他的思想與發現,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知識的海洋,滋養著後世的求知者。而《遠行譯叢: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II》(精裝),正是這片海洋中一部波瀾壯闊的篇章,它並非僅僅記錄瞭華萊士的足跡,更是一份跨越時空的自然史邀請函,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場智識與想象的遠徵。 這部著作,以其嚴謹的科學態度、生動的文學筆觸,以及對自然界深刻的洞察,為我們展開瞭一幅描繪馬來群島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的宏偉畫捲。然而,我們在此要呈現的,並非是對原書內容的直接復述,而是希望通過對華萊士精神的解讀,對科學探索的意義的延伸,以及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勾勒齣這部著作所蘊含的深層價值和引人入勝之處。它不僅僅是一部考察報告,更是一次關於生命、演化、以及人類在自然界中位置的深刻對話。 一、 獨立之思,探索之魂 華萊士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對自然世界永不枯竭的好奇心。在那個信息尚未爆炸的時代,遠行的代價是巨大的,風險是真實的,但正是這種不畏艱難的探索精神,驅動著他踏上瞭那片充滿未知的土地。他的考察,並非是漫無目的的遊蕩,而是帶著明確的問題意識,對生物的分布、變異、以及物種形成機製的深入探求。 《遠行譯叢: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II》所呈現的,正是這種探索精神的結晶。盡管我們此刻不去具體描摹書中的每一個物種,每一處地理細節,但我們可以感受到,華萊士筆下的每一個發現,都凝聚著他的觀察、記錄、以及由此産生的疑問。他不僅僅是一個采集者,更是一個思考者。他如何將零散的觀察整閤成宏大的理論?他如何從具體的動植物現象中窺見演化的規律?這些問題本身,便是引導我們深入理解這部著作的關鍵。 這種獨立探索的精神,在當今時代尤為珍貴。信息唾手可得,但篩選、辨析、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卻變得更加重要。華萊士的故事,提醒著我們,真正的知識並非被動接收,而是主動探尋的過程。它鼓勵我們走齣舒適區,去觀察、去提問、去質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世界,用自己的頭腦去理解世界。 二、 馬來群島的生命交響麯 馬來群島,這片位於赤道附近的土地,以其驚人的生物多樣性聞名於世。從茂密的熱帶雨林到崎嶇的火山地貌,從印度洋的潮起潮落到太平洋的碧波萬頃,這裏孕育瞭無數獨特而珍稀的生命形態。華萊士的考察,如同撥動瞭這片土地上生命交響麯的琴弦,讓那些曾經沉寂在偏遠角落的生靈,在文字中得以鮮活地呈現。 盡管我們不在此列舉具體物種,但我們可以想象,在他的筆下,一定充滿瞭各種形態各異的鳥類,它們羽毛斑斕,鳴聲婉轉;一定有奇特的昆蟲,它們或模仿著周圍的環境,或擁有令人驚嘆的色彩;一定有攀附在參天古木上的爬行動物,它們是叢林中的隱士;一定也有隱藏在深邃水域的魚類,它們是海洋的精靈。 《遠行譯叢: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II》所描繪的,不僅僅是物種的清單,更是物種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它們如何適應各自的環境?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著競爭與閤作?它們是如何繁衍後代,將生命延續下去?這些問題,是自然科學的核心,也是華萊士最為關注的焦點。他的觀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認識地球生命多樣性的窗口,讓我們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讓我們反思生命演化的奇妙曆程。 三、 演化理論的基石 不得不提的是,華萊士在馬來群島的考察,與他在生物演化理論上的貢獻密不可分。他獨立提齣瞭自然選擇的理論,與達爾文的觀點不謀而閤。這並非簡單的巧閤,而是源於他對大量事實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他對物種地理分布的關注,對生物適應性變異的分析,都為自然選擇學說提供瞭強有力的證據。 《遠行譯叢: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II》這本書,正是他觀察和思考的載體。書中所記錄的物種分布的差異,不同島嶼之間相似而又不同的物種,都間接印證瞭演化的過程。他敏銳地捕捉到瞭物種並非靜止不變,而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證據。 因此,這部著作的意義,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博物學記錄。它為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發展,為認識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提供瞭重要的科學依據。它激勵著後來的科學傢,在更廣闊的領域,繼續探索生命的奧秘。 四、 跨越時空的對話 閱讀《遠行譯叢: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II》,不僅僅是與華萊士對話,更是與自然對話,與曆史對話。在精裝的頁麵之間,我們仿佛能聽到南洋海風的呼嘯,感受到原始森林的濕熱,看到那些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生靈。 這部著作,以其精美的裝幀,更是體現瞭對知識的尊重和對經典的傳承。精裝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儀式感,它將知識從短暫的實用工具,升華為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它提醒我們,對知識的追求,不應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麵,更應包含對知識背後的人文精神和曆史價值的理解。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沒。而一本厚重的、精心編排的書籍,能夠引導我們沉浸式地閱讀,深入地思考。華萊士的考察,是那個時代人類智慧的結晶,而我們,則有幸通過這部著作,跨越時空的阻隔,與這位偉大的探險傢進行一場思想的交流。 五、 人類與自然:永恒的命題 華萊士的考察,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在他的時代,人類對自然的乾預遠不如今日之烈。但即使如此,他對物種的分布和生態的平衡有著深刻的認識。他的研究,本身就蘊含著對生態係統復雜性和脆弱性的敬畏。 在當今麵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的嚴峻挑戰下,重讀華萊士的著作,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他的觀察,如同一個曆史的坐標,讓我們看到瞭自然曾經的模樣,也讓我們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他的科學精神,是對我們提齣的警示:我們是否在以一種破壞性的方式與自然互動?我們是否能夠以更智慧、更尊重的方式,與這個星球上的其他生命和諧共處? 《遠行譯叢: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II》(精裝)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遠方島嶼的自然筆記,它是一麵映照我們當下處境的鏡子。它邀請我們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動。它提醒我們,作為地球的一份子,我們有責任去理解、去保護、去傳承這份寶貴的自然遺産。 這本書,是一次智識的盛宴,是一次心靈的遠行。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探索,不僅在於發現新的土地,更在於發現新的認知,在於不斷拓展我們理解世界和生命的能力。它激勵著我們,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都能懷揣著好奇與勇氣,去探索屬於自己的“馬來群島”,去書寫屬於自己的“自然考察記”。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文學角度來看,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實在令人嘆服。他的句式結構多變,時而長句鋪陳,如同一條蜿蜒的河流,將復雜的觀察和感悟娓娓道來;時而又以短促有力的斷句收尾,凸顯瞬間的震撼或頓悟。這種節奏的控製,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韻律感,如同在聽一麯層次豐富的交響樂。尤其是在描述某些極為罕見的動植物現象時,他似乎總能找到那個最精準、最富詩意的詞匯,讓那些科學術語也染上瞭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對我而言,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它拓寬瞭我對描述性文字潛力的認知。這本書證明瞭,嚴謹的科學觀察與卓越的文學錶達是完全可以完美融閤的。

評分

深入閱讀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自然科學的記錄。它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韌性的史詩。在那個通訊不便、醫療落後的年代,獨自麵對未知大陸的挑戰,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是一種近乎偏執的求知欲和堅韌的意誌力。文字流露齣的那種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尤為珍貴。作者在描述遇到的當地文化和習俗時,保持著一種難得的尊重和客觀,沒有流於簡單的獵奇或傲慢的評判,而是帶著人類學傢特有的好奇心去理解和記錄。這種對“他者”的包容,使得整本書的思想深度得以提升,它探討的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遠行,更是認知邊界的拓展和自我認知的重塑。這種人文關懷,讓這本書擁有瞭穿越時空的生命力。

評分

我嚮來對那些描繪遙遠、未曾涉足之地的人類足跡抱有近乎癡迷的興趣。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所承載的那種“在場感”。作者的敘事方式,絕非是那種冷冰冰的報告文學,而是充滿瞭熱帶特有的生命力和濕熱的呼吸。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穿越原始雨林時的那種悶熱、蚊蟲的騷擾,以及麵對宏大自然時的謙卑與敬畏。文字的力量在於,它能瞬間將你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齣來,強行植入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生態係統之中。那種對物種細緻入微的觀察,不僅僅是科學記錄,更像是一種深情的凝視,仿佛每一片葉子、每一隻昆蟲都在嚮這位不速之客訴說著它們世代相傳的故事。讀著讀著,我甚至能聞到空氣中泥土和腐殖質混閤的味道,那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是任何高清紀錄片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種厚重典雅的精裝質感,初次上手時就讓人心頭一熱,仿佛觸摸到瞭時光的紋理。裝幀的工藝透露著一種對知識的敬畏,讓人不由自主地放輕瞭動作,生怕驚擾瞭其中沉睡的智慧。扉頁上的燙金字體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那種內斂而又張揚的美感,是當代快餐式閱讀中難得一見的用心。我尤其欣賞那種老派的排版風格,字體選擇沉穩大氣,行距和字距的布局都經過瞭精心的考量,讀起來極為舒適,即便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已經超越瞭內容本身,成為一種儀式感,讓人期待接下來的探索之旅。這本書的重量,拿在手中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滿足,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是對經典探險文學最好的緻敬。

評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的翻譯質量極其齣色,這一點對於這種早期探險文學來說至關重要。好的譯本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者的思想內核和獨特的語感,而拙劣的翻譯則可能將瑰寶變成殘次品。這裏的譯者顯然對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專業術語有著深厚的功底,譯文流暢自然,沒有生硬的“翻譯腔”,讀起來如同齣自本土作傢之手。很多復雜或帶有地方色彩的描述,都被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留瞭異域風情,又保證瞭當代讀者的理解無礙。這種高水準的再創造,使得我們這些後來的讀者,能夠跨越語言的鴻溝,與一百多年前的探險傢進行一場高質量的、無障礙的精神對話,實屬不易,值得稱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