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黔西南 9787503195280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编委会-RT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黔西南 9787503195280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编委会-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编委会 著
图书标签:
  • 黔西南
  • 人文地理
  • 中国国家地理
  • 地理学
  • 民族
  • 少数民族
  • 地方志
  • 中国地理
  • 丛书
  • RT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95280
商品编码:29800504339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黔西南

定价:118.00元

作者:《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031952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以地级行政区域为地理单位,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以历史为线索,以地理为载体,详细地展现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地理国情、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并归纳提炼出特色地域文化,打造城市名片,可以称得上一部区域的“百科全书”,对提升城市软实力,扩大对外影响力,助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实,这套丛书的意义远远超出地理区域,它展示和讲述的虽然只是一个个具体的局部,但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不同的视角,一个个不同的出发地,让人们多角度地去认识一个多元一体化的国度,从而生动而具体地领略它的包容博大、多姿多彩、生机勃勃。正因为如此,这套丛书绝非地域推介的集成,而是一套从个性出发,了解我们国家全貌、民族完整历史的教科书。丛书将文字、图片、地图、信息图表相融合的设计,为传统的图书注入了新的视觉体验,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将中华文化和各地人文地理的精华呈现给社会大众,为读者带来了一份精彩的文化大餐。

内容提要


本书为《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首批7个城市分卷之一。《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是根据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为全面打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影响力,由国家有关部门主导,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组织实施的“十三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丛书由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担任总顾问并作总序,以传承历史文化、展示地理国情、宣传发展成就、描绘城市蓝图为宗旨,立体、详细地展现城市的历史文脉、地理国情、人文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是展示城市美好形象的名片。丛书面向外发行,旨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文化交流,全面提高中国城市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

目录


目 录1 总序3 序12 黔西南名片12 世界喀斯特精华14 中国布依族之乡16 夜郎考古18 山地旅游20 贵州龙动物群001 黔西南概况002 政区位置002 行政区划002 土地面积004 气候004 人口006 经济008 农业010 工业和建筑业011 旅游业012 资源与生态环境012 水能资源014 矿产资源015 生物资源017 历史溯源020 历史概况024 夜郎考古034 四球古茶与中国南方茶叶之路044 文明的滥觞:交乐、万屯汉墓群050 安龙:南明故都060 从张 到刘氏家族:开近代风气之先076 红色文化洒遍黔西南088 黔西南的全民抗日救亡热潮099 地质奇观100 黔西南:喀斯特王国,三叠纪奇观104 贵州龙动物群:中国化石宝库中的一颗明珠114 万峰林: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122 马岭河峡谷:高原地缝,百里画廊130 泥凼石林:远古地质运动的精华138 双:峰林绝品,大地圣母143 山水长卷144 金州十八景146 万峰湖——湖光叠翠150 奇香园——幽谷奇香154 云湖山——高峡流云158 间歇泉——明月清泉160 鲤鱼坝——风情田园162 放马坪——江南塞外164 招堤——龙城荷韵168 三岔河——碧水丹枫170 北盘江大峡谷——壮峡千里174 崧岿寺——烽火驿道176 燕子洞——燕语春色180 卡法——红色印迹183 多彩民族风184 黔西南布依族:特色鲜明的文化范本200 黔西南苗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210 八音坐唱:布依族的文化符号216 布依戏:老戏新生的典范220 布依铜鼓:布依族的“活化石”226 勒尤 :唤醒情人的小喇叭230 布依族查白歌节:美的情歌唱给你234 彝族阿妹戚托: 跳出深山的“东方踢踏舞”240 苗族武教戏:“调北征南”的历史记忆245 发展成就246 交通建设成就250 煤炭、黄金、电力产业发展成就256 城镇化建设成就257 “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258 国际山地旅游大会261 城市蓝图262 融入“一带一路”264 生态文明建设266 大扶贫268 大数据269 大旅游272 附录

作者介绍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编委会:总顾问:孙家正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顾问:吴良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柳斌杰 全国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家耀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潘公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唐晓峰 北京大学教授主任:库热西·买合苏提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副主任:王春峰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执行主任:王宝民 中国地图出版集团董事长温宗勇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院长马 赟 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家新 财政部文化司司长吕敬人 清华大学教授华林甫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国洪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张拥军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陈胜利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陈洪宛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德彧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范恒山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周尚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俞滨洋 住建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凌 江 环保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主任黄贤金 南京大学教授鲁西奇 武汉大学教授

文摘






序言



黔西南:山水之间的人文史诗 黔西南,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它如同镶嵌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一块瑰宝,以其壮丽多姿的喀斯特地貌、悠久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生机勃勃的民族风情,诉说着一部跌宕起伏的地域史诗。这里,山峦叠嶂,峡谷深邃,溶洞奇幻,瀑布飞悬,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世代繁衍生息的各民族同胞,以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文明的种子,孕育出独具魅力的文化。 自然馈赠:喀斯特的鬼斧神工与山水的诗意栖居 黔西南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其世界级的喀斯特地貌。连绵的山峦如同一幅幅展开的泼墨山水画,层层叠叠,气势磅礴。山体形态各异,有的如刀削斧劈,直插云霄;有的则圆润如丘,温柔起伏。在这群山之间,河流蜿蜒,时而奔腾咆哮,形成壮观的瀑布,如黄果树瀑布的姐妹篇——滴水滩瀑布,以其多级跌落的磅礴气势,展现着大自然的无穷力量;时而又静谧流淌,孕育出如普者黑般秀美的湖泊湿地,烟波浩渺,绿意盎然。 而隐藏在这片土地之下的,更是别有洞天。大小各异的溶洞,如同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地下宫殿,石钟乳、石笋、石柱形态万千,晶莹剔透,闪烁着迷人的光彩。贵州安龙的招魂洞,因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石钟乳景观而闻名遐迩;兴义的万峰林下,隐藏着更为神秘的地下河系,乘船穿梭于其中,感受阴凉潮湿中的静谧与奇绝,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 黔西南的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静态的景观,它孕育了独特的水文特征。地下暗河、天坑、漏斗等现象随处可见,构成了复杂而精妙的地下水系。这些水系滋养着两岸的植被,使得本应干旱贫瘠的喀斯特地区,却呈现出勃勃生机。翠绿的植被覆盖着山体,五彩斑斓的花朵点缀其间,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人文脉络:古老文明的沉淀与民族风情的交融 在这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孕育了历史悠久的人类文明。从远古的遗址到近代的革命足迹,黔西南的历史长卷波澜壮阔。这里曾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聚居地,留下了丰富的古代遗迹,如史前人类的洞穴遗址,为我们窥探祖先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逐渐成为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大量的移民涌入,带来了中原的农耕技术、文化习俗和建筑风格,与当地原有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兴义的“陈氏宗祠”等古建筑,便是这种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既有江南园林的雅致,又不失西南民居的粗犷。 黔西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壮、苗、布依、彝、瑶等少数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布依族的“三月三”歌节,苗族的“芦笙舞”和“踩鼓”表演,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盘王节”,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悠扬动听的民族音乐、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以及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共同构成了黔西南绚丽多彩的民族画卷。 在这些民族文化中,音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布依族的“顶替歌”,苗族的“长歌”,都是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这些歌谣不仅是娱乐,更是历史的传承,是情感的抒发,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历史印记:革命圣地与红色基因的传承 除了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黔西南还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之一。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无数革命先辈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建立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盘江战役、兴义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珍贵的革命遗址和纪念地。兴义的“鲁屯会议会址”,成为今天人们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这些革命的印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黔西南人民,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现代发展:生态优先与绿色崛起的新篇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黔西南正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好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旅游、高原特色农业、民族手工业等,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发展新路。 依托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黔西南正逐步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万峰林、马岭河峡谷、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等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的兴起,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农业发展方面,黔西南利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辣椒、茶叶、核桃、菌类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并积极推广绿色种植和有机生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如蜡染、刺绣、银饰等,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 结语:一幅流动的山水人文画卷 黔西南,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片地理区域,更是一幅流动的山水人文画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积淀,品味到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体会到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无论你是因为壮丽的喀斯特风光而来,还是为了探寻悠久的历史文化,亦或是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黔西南都会以其独有的方式,给你带来深刻的触动和难忘的体验。这片土地,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它的美丽与活力,谱写着属于自己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它对黔西南“非遗”和“原生态文化”的挖掘深度。它没有把重点放在那些已经广为人知、商业开发程度较高的旅游点上,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和尚未被主流视野关注到的村寨。我记得有一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当地一种古老的祭祀歌谣的传承困境,配图非常触动人心,是几位年迈的歌手在昏暗的灯光下,面容肃穆地对唱,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地理志,更像是一份抢救性的文化档案。它成功地做到了“记录者”的角色,将那些易逝的、脆弱的文化符号,用影像和文字的方式,牢牢地固化了下来,留给后人一个珍贵的参照。这让我对黔西南的文化肌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要丰富得多。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走高端路线的。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厚实而有质感,使得那些色彩斑斓的风景照得以完美呈现,色彩的还原度极高,饱和度恰到好处,既没有过度渲染的失真感,又保证了视觉上的冲击力。特别是对光线和阴影的处理,在铜版纸上印出来后,那种立体感仿佛能从纸面溢出来。细节控表示非常满意,书脊的装订牢固,即便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松散的问题。更值得称赞的是,编排的版式设计非常现代且大气,留白的处理得当,使得每一张图片和每一段文字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拥挤或压抑。这种对工艺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载体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收藏价值。对于像我这样有收集癖的读者来说,光是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评分

这本关于黔西南的图册,光是翻开扉页,那股扑面而来的地域气息就让人心头一震。我一直对西南腹地的风土人情怀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尚未被过度开发的角落,总觉得藏着最真实、最原生态的生活画面。这本书的选景极其讲究,没有那种流水账式的罗列,而是像电影镜头一样,精准地捕捉了黔西南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那种魔幻般的色彩。比如,介绍兴义万峰林的那一组照片,光影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你看那喀斯特地貌在晨曦中被镀上金边,那种宏伟与秀丽并存的震撼,即便是站在现场,也未必能如此清晰地定格下来。而文字部分也丝毫不敷衍,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去做田野调查的,对于那些少数民族的节庆、服饰上的细微纹样,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读,而非简单停留在“少数民族风情”这种泛泛的标签上。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漫游,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打包行李,去亲身体验书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山谷与村落。那种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活的生命力交织在一起,着实引人入胜。

评分

我总觉得,好的地理人文读物,不该只是提供信息,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连接。这本黔西南的特辑,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意和敬意。我特别欣赏它对“人”的关注,不仅仅是那些光彩夺目的自然景观,更多的是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切片。那些关于布依族、苗族老人讲述的古老传说,那些手工匠人制作蜡染时专注的神情,都被细腻地捕捉了下来。文字的叙述节奏很舒缓,像在午后,有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摇着蒲扇,慢慢向你娓娓道来这片土地的沧桑与荣耀。这种叙事方式,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温暖和亲切,仿佛你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被邀请到当地人的火塘边,一同分享他们的故事。很多时候,我看到某一页关于某个小镇的日落,都会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想象那里的风声和炊烟,这种代入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望尘莫及的。

评分

老实说,我阅读过不少国内各省份的地理人文图册,大多逃不出“拍美照、写简介”的套路,缺乏真正的灵魂和洞察力。但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背后团队付出的心血和高度的专业性。它很聪明地平衡了艺术性与知识性,既能满足普通读者对美景的直观需求,又能提供给深度爱好者足够的文化背景支撑。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非常自然流畅,似乎是沿着一条虚拟的河流在黔西南的腹地不断深入,从高山到盆地,从历史遗迹到当代生活,逻辑清晰,一气呵成。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增量,更是一种审美上的洗礼和对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深刻敬意。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图册的刻板印象,成为我书架上近年来最值得反复品味的一本关于中国西南的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