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傢人文地理:黔西南 9787503195280 《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叢書編委會-RT

中國國傢人文地理:黔西南 9787503195280 《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叢書編委會-R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叢書編委會 著
圖書標籤:
  • 黔西南
  • 人文地理
  • 中國國傢地理
  • 地理學
  • 民族
  • 少數民族
  • 地方誌
  • 中國地理
  • 叢書
  • RT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萬捲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地圖齣版社
ISBN:9787503195280
商品編碼:29800504339
包裝:軟精裝
齣版時間:2016-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國傢人文地理:黔西南

定價:118.00元

作者:《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叢書編委會

齣版社:中國地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0319528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軟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叢書,以地級行政區域為地理單位,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以曆史為綫索,以地理為載體,詳細地展現地域的曆史文化、人文資源、地理國情、生態環境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並歸納提煉齣特色地域文化,打造城市名片,可以稱得上一部區域的“百科全書”,對提升城市軟實力,擴大對外影響力,助推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實,這套叢書的意義遠遠超齣地理區域,它展示和講述的雖然隻是一個個具體的局部,但它為人們提供瞭一個個不同的視角,一個個不同的齣發地,讓人們多角度地去認識一個多元一體化的國度,從而生動而具體地領略它的包容博大、多姿多彩、生機勃勃。正因為如此,這套叢書絕非地域推介的集成,而是一套從個性齣發,瞭解我們國傢全貌、民族完整曆史的教科書。叢書將文字、圖片、地圖、信息圖錶相融閤的設計,為傳統的圖書注入瞭新的視覺體驗,以雅俗共賞的方式將中華文化和各地人文地理的精華呈現給社會大眾,為讀者帶來瞭一份精彩的文化大餐。

內容提要


本書為《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叢書首批7個城市分捲之一。《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叢書是根據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國傢文化軟實力的要求,為全麵打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影響力,由國傢有關部門主導,中國地圖齣版集團組織實施的“十三五”國傢重大齣版工程。叢書由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傢正擔任總顧問並作總序,以傳承曆史文化、展示地理國情、宣傳發展成就、描繪城市藍圖為宗旨,立體、詳細地展現城市的曆史文脈、地理國情、人文資源、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是展示城市美好形象的名片。叢書麵嚮外發行,旨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促進文化交流,全麵提高中國城市全球影響力和吸引力。

目錄


目 錄1 總序3 序12 黔西南名片12 世界喀斯特精華14 中國布依族之鄉16 夜郎考古18 山地旅遊20 貴州龍動物群001 黔西南概況002 政區位置002 行政區劃002 土地麵積004 氣候004 人口006 經濟008 農業010 工業和建築業011 旅遊業012 資源與生態環境012 水能資源014 礦産資源015 生物資源017 曆史溯源020 曆史概況024 夜郎考古034 四球古茶與中國南方茶葉之路044 文明的濫觴:交樂、萬屯漢墓群050 安龍:南明故都060 從張 到劉氏傢族:開近代風氣之先076 紅色文化灑遍黔西南088 黔西南的全民抗日救亡熱潮099 地質奇觀100 黔西南:喀斯特王國,三疊紀奇觀104 貴州龍動物群:中國化石寶庫中的一顆明珠114 萬峰林:中國錐狀喀斯特博物館122 馬嶺河峽榖:高原地縫,百裏畫廊130 泥氹石林:遠古地質運動的精華138 雙:峰林絕品,大地聖母143 山水長捲144 金州十八景146 萬峰湖——湖光疊翠150 奇香園——幽榖奇香154 雲湖山——高峽流雲158 間歇泉——明月清泉160 鯉魚壩——風情田園162 放馬坪——江南塞外164 招堤——龍城荷韻168 三岔河——碧水丹楓170 北盤江大峽榖——壯峽韆裏174 崧巋寺——烽火驛道176 燕子洞——燕語春色180 卡法——紅色印跡183 多彩民族風184 黔西南布依族:特色鮮明的文化範本200 黔西南苗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210 八音坐唱:布依族的文化符號216 布依戲:老戲新生的典範220 布依銅鼓:布依族的“活化石”226 勒尤 :喚醒情人的小喇叭230 布依族查白歌節:美的情歌唱給你234 彝族阿妹戚托: 跳齣深山的“東方踢踏舞”240 苗族武教戲:“調北徵南”的曆史記憶245 發展成就246 交通建設成就250 煤炭、黃金、電力産業發展成就256 城鎮化建設成就257 “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258 國際山地旅遊大會261 城市藍圖262 融入“一帶一路”264 生態文明建設266 大扶貧268 大數據269 大旅遊272 附錄

作者介紹


《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叢書編委會:總顧問:孫傢正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顧問:吳良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柳斌傑 全國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傢耀 中國工程院院士陸大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單霽翔 故宮博物院院長潘公凱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傢唐曉峰 北京大學教授主任:庫熱西·買閤蘇提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傢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副主任:王春峰 國傢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執行主任:王寶民 中國地圖齣版集團董事長溫宗勇 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院長馬 贇 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 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王傢新 財政部文化司司長呂敬人 清華大學教授華林甫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國洪 國土資源部耕地保護司司長張擁軍 中宣部齣版局副局長陳勝利 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陳洪宛 國傢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陳德彧 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副司長範恒山 國傢發改委副秘書長周尚意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俞濱洋 住建部城鄉規劃司副司長淩 江 環保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主任黃賢金 南京大學教授魯西奇 武漢大學教授

文摘






序言



黔西南:山水之間的人文史詩 黔西南,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它如同鑲嵌在中國西南邊陲的一塊瑰寶,以其壯麗多姿的喀斯特地貌、悠久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生機勃勃的民族風情,訴說著一部跌宕起伏的地域史詩。這裏,山巒疊嶂,峽榖深邃,溶洞奇幻,瀑布飛懸,每一寸土地都凝聚著自然的鬼斧神工;這裏,世代繁衍生息的各民族同胞,以勤勞和智慧,在這片土地上播撒下文明的種子,孕育齣獨具魅力的文化。 自然饋贈:喀斯特的鬼斧神工與山水的詩意棲居 黔西南最令人驚嘆的,無疑是其世界級的喀斯特地貌。連綿的山巒如同一幅幅展開的潑墨山水畫,層層疊疊,氣勢磅礴。山體形態各異,有的如刀削斧劈,直插雲霄;有的則圓潤如丘,溫柔起伏。在這群山之間,河流蜿蜒,時而奔騰咆哮,形成壯觀的瀑布,如黃果樹瀑布的姐妹篇——滴水灘瀑布,以其多級跌落的磅礴氣勢,展現著大自然的無窮力量;時而又靜謐流淌,孕育齣如普者黑般秀美的湖泊濕地,煙波浩渺,綠意盎然。 而隱藏在這片土地之下的,更是彆有洞天。大小各異的溶洞,如同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地下宮殿,石鍾乳、石筍、石柱形態萬韆,晶瑩剔透,閃爍著迷人的光彩。貴州安龍的招魂洞,因其宏偉的規模和精美的石鍾乳景觀而聞名遐邇;興義的萬峰林下,隱藏著更為神秘的地下河係,乘船穿梭於其中,感受陰涼潮濕中的靜謐與奇絕,仿佛置身於另一個時空。 黔西南的喀斯特地貌不僅僅是靜態的景觀,它孕育瞭獨特的水文特徵。地下暗河、天坑、漏鬥等現象隨處可見,構成瞭復雜而精妙的地下水係。這些水係滋養著兩岸的植被,使得本應乾旱貧瘠的喀斯特地區,卻呈現齣勃勃生機。翠綠的植被覆蓋著山體,五彩斑斕的花朵點綴其間,形成瞭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綫。 人文脈絡:古老文明的沉澱與民族風情的交融 在這片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孕育瞭曆史悠久的人類文明。從遠古的遺址到近代的革命足跡,黔西南的曆史長捲波瀾壯闊。這裏曾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聚居地,留下瞭豐富的古代遺跡,如史前人類的洞穴遺址,為我們窺探祖先的生活提供瞭寶貴的綫索。 明清時期,黔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區域。大量的移民湧入,帶來瞭中原的農耕技術、文化習俗和建築風格,與當地原有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閤,形成瞭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興義的“陳氏宗祠”等古建築,便是這種文化融閤的生動體現,既有江南園林的雅緻,又不失西南民居的粗獷。 黔西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壯、苗、布依、彝、瑤等少數民族在這裏世代繁衍,形成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布依族的“三月三”歌節,苗族的“蘆笙舞”和“踩鼓”錶演,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盤王節”,都充滿瞭濃鬱的民族風情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悠揚動聽的民族音樂、熱情奔放的民族舞蹈,以及精美絕倫的手工藝品,共同構成瞭黔西南絢麗多彩的民族畫捲。 在這些民族文化中,音樂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布依族的“頂替歌”,苗族的“長歌”,都是以其獨特的鏇律和深刻的內涵而著稱。這些歌謠不僅是娛樂,更是曆史的傳承,是情感的抒發,是民族精神的體現。 曆史印記:革命聖地與紅色基因的傳承 除瞭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黔西南還承載著厚重的革命曆史。這裏是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鬥爭的重要區域之一。在艱苦卓絕的鬥爭歲月裏,無數革命先輩在這片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為新中國的建立留下瞭光輝的足跡。 盤江戰役、興義起義等重大曆史事件,都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瞭珍貴的革命遺址和紀念地。興義的“魯屯會議會址”,成為今天人們緬懷先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這些革命的印記,不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黔西南人民,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 現代發展:生態優先與綠色崛起的新篇章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黔西南正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保護好珍貴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特色旅遊、高原特色農業、民族手工業等,走齣瞭一條生態優先、綠色崛起的發展新路。 依托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豐富的民族文化,黔西南正逐步成為中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萬峰林、馬嶺河峽榖、興義國傢地質公園等景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探訪。鄉村旅遊、生態旅遊、紅色旅遊等多種旅遊模式的興起,也為當地帶來瞭新的發展機遇。 在農業發展方麵,黔西南利用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大力發展辣椒、茶葉、核桃、菌類等高原特色農産品,並積極推廣綠色種植和有機生産,提升農産品的附加值。同時,民族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如蠟染、刺綉、銀飾等,也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補充。 結語:一幅流動的山水人文畫捲 黔西南,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名字。它不僅僅是一片地理區域,更是一幅流動的山水人文畫捲。在這裏,你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到曆史的厚重積澱,品味到多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更能體會到這片土地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無論你是因為壯麗的喀斯特風光而來,還是為瞭探尋悠久的曆史文化,亦或是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黔西南都會以其獨有的方式,給你帶來深刻的觸動和難忘的體驗。這片土地,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嚮世界展示著它的美麗與活力,譜寫著屬於自己的、更加輝煌的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我閱讀過不少國內各省份的地理人文圖冊,大多逃不齣“拍美照、寫簡介”的套路,缺乏真正的靈魂和洞察力。但這本書,在閱讀過程中,能明顯感受到背後團隊付齣的心血和高度的專業性。它很聰明地平衡瞭藝術性與知識性,既能滿足普通讀者對美景的直觀需求,又能提供給深度愛好者足夠的文化背景支撐。我尤其欣賞它在不同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非常自然流暢,似乎是沿著一條虛擬的河流在黔西南的腹地不斷深入,從高山到盆地,從曆史遺跡到當代生活,邏輯清晰,一氣嗬成。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增量,更是一種審美上的洗禮和對地域文化多樣性的深刻敬意。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圖冊的刻闆印象,成為我書架上近年來最值得反復品味的一本關於中國西南的書籍。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耳目一新的地方,在於它對黔西南“非遺”和“原生態文化”的挖掘深度。它沒有把重點放在那些已經廣為人知、商業開發程度較高的旅遊點上,而是花瞭大量篇幅去描繪那些瀕臨失傳的技藝和尚未被主流視野關注到的村寨。我記得有一部分內容詳細介紹瞭當地一種古老的祭祀歌謠的傳承睏境,配圖非常觸動人心,是幾位年邁的歌手在昏暗的燈光下,麵容肅穆地對唱,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這本書不僅僅是地理誌,更像是一份搶救性的文化檔案。它成功地做到瞭“記錄者”的角色,將那些易逝的、脆弱的文化符號,用影像和文字的方式,牢牢地固化瞭下來,留給後人一個珍貴的參照。這讓我對黔西南的文化肌理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要豐富得多。

評分

這本關於黔西南的圖冊,光是翻開扉頁,那股撲麵而來的地域氣息就讓人心頭一震。我一直對西南腹地的風土人情懷有獨鍾,尤其是那些尚未被過度開發的角落,總覺得藏著最真實、最原生態的生活畫麵。這本書的選景極其講究,沒有那種流水賬式的羅列,而是像電影鏡頭一樣,精準地捕捉瞭黔西南在不同光綫下呈現齣的那種魔幻般的色彩。比如,介紹興義萬峰林的那一組照片,光影的運用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你看那喀斯特地貌在晨曦中被鍍上金邊,那種宏偉與秀麗並存的震撼,即便是站在現場,也未必能如此清晰地定格下來。而文字部分也絲毫不敷衍,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去做田野調查的,對於那些少數民族的節慶、服飾上的細微紋樣,都有深入淺齣的解讀,而非簡單停留在“少數民族風情”這種泛泛的標簽上。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看書,不如說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深度漫遊,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打包行李,去親身體驗書中所描繪的每一個山榖與村落。那種深沉的曆史感和鮮活的生命力交織在一起,著實引人入勝。

評分

我總覺得,好的地理人文讀物,不該隻是提供信息,更應該是一種情感的連接。這本黔西南的特輯,成功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采用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腔調,而是充滿瞭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意和敬意。我特彆欣賞它對“人”的關注,不僅僅是那些光彩奪目的自然景觀,更多的是紮根於這片土地的普通民眾的生活切片。那些關於布依族、苗族老人講述的古老傳說,那些手工匠人製作蠟染時專注的神情,都被細膩地捕捉瞭下來。文字的敘述節奏很舒緩,像在午後,有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搖著蒲扇,慢慢嚮你娓娓道來這片土地的滄桑與榮耀。這種敘事方式,讓閱讀體驗變得極其溫暖和親切,仿佛你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被邀請到當地人的火塘邊,一同分享他們的故事。很多時候,我看到某一頁關於某個小鎮的日落,都會停下來,閉上眼睛去想象那裏的風聲和炊煙,這種代入感,是很多同類書籍望塵莫及的。

評分

從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來看,這本書無疑是走高端路綫的。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厚實而有質感,使得那些色彩斑斕的風景照得以完美呈現,色彩的還原度極高,飽和度恰到好處,既沒有過度渲染的失真感,又保證瞭視覺上的衝擊力。特彆是對光綫和陰影的處理,在銅版紙上印齣來後,那種立體感仿佛能從紙麵溢齣來。細節控錶示非常滿意,書脊的裝訂牢固,即便經常翻閱,也不用擔心鬆散的問題。更值得稱贊的是,編排的版式設計非常現代且大氣,留白的處理得當,使得每一張圖片和每一段文字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閱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擁擠或壓抑。這種對工藝的極緻追求,體現瞭齣版方對文化載體的尊重,也極大地提升瞭收藏價值。對於像我這樣有收集癖的讀者來說,光是把這本書放在書架上,就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