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雕漆技艺 文乾刚 978756561774

满58包邮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雕漆技艺 文乾刚 97875656177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口述人:文乾刚 整理人:宋本蓉 刘同原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 雕漆
  • 文乾刚
  • 传统工艺
  • 口述史
  • 文化传承
  • 民俗
  • 艺术
  • 手工艺
  • 北京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617744
商品编码:2980065077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雕漆技艺 文乾刚

定价:45.00元

作者:口述人:文乾刚 整理人:宋本蓉 刘同原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56177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丛书历时三年,耗资百万,集百人团队之心血,注重每个细节,是全国首套北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口述史;本书为丛书一员,是全国首本雕漆技艺的口述史,内容真实可靠,版式文雅新颖,图片夺目出彩,是业界的良心制作

内容提要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漆技艺传承人文乾刚亲自口述,涵盖了雕漆技艺的发展过程、昔日辉煌、传承脉络、工艺绝活、制作过程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生命体验、历史变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乾刚,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1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岛,1961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现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后就职于北京雕漆厂。师从周长泰、汪德亮学习雕刻技艺,师从雕漆“老艺人”孙彩文、朱庭仁学习雕漆设计。2003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创作雕漆作品。作品既继承传统古法又在功能及审美情趣上适合时代潮流及需求,代表了当今北京雕漆行业的高水平,北京雕漆近十年的发展潮流,为传统雕漆进入现代市场、融入现活做出重要贡献。其设计的作品多次获得我国工艺美术领域的金奖,大部分作品都被博物馆收藏或陈列于等重要单位。

文摘



序言



《京城遗韵:雕漆百年匠心》 一、 雕漆技艺的源起与发展 雕漆,作为中国传统漆器工艺中的瑰宝,其历史可以追溯至遥远的古代。早期漆器多以单色或简单的纹饰为主,而雕漆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层髹漆、雕刻出丰富多彩的纹样,赋予漆器以立体感和生命力。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历来是文化艺术的汇聚之地,雕漆技艺也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 早在唐宋时期,北京地区就已开始出现精美的漆器。而到了明清两代,随着皇室对珍贵工艺品需求的增加,以及宫廷造办处对技艺的不断钻研,北京雕漆技艺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此时的雕漆,色彩更加鲜艳,雕刻技法也愈加精湛,出现了“剔红”、“剔彩”、“剔黑”等多种形式,纹饰上则多以龙凤、祥云、花卉、山水等吉祥图案为主,极尽奢华与精美,成为皇家御用器皿和珍贵礼品的首选。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变迁,宫廷衰落,一些民间艺人继承了宫廷雕漆的技艺,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审美元素,使得雕漆技艺得以在民间延续和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以及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面临的挑战,雕漆这门古老的技艺一度陷入低谷。 二、 雕漆的工艺流程与艺术魅力 雕漆是一门集髹漆、绘画、雕刻于一体的综合性传统工艺。其制作过程极为繁复,耗时费力,每一件精美的雕漆作品都凝聚着艺人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1. 胎体制作: 雕漆的胎体通常选用木材,如椴木、楠木等,要求木质细腻、纹理直顺、不易开裂。艺人根据设计好的器型,将木材加工成所需的形状,并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平整。对于一些特殊的器型,还需要进行拼接和塑形。 2. 髹漆打底: 这是雕漆工艺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步。在胎体上均匀地涂刷生漆。生漆是一种天然的树脂,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和耐腐蚀性。髹漆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通常需要反复涂刷多层,每一层都要待前一层干透后再进行下一层的涂刷。层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最终雕刻的深度和色彩的丰富度。一般而言,厚度达到一定程度(通常在毫米级别)后,才能进行雕刻。 3. 堆漆与调色: 在髹漆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丰富的色彩和更厚的漆层,有时会加入矿物颜料(如朱砂、雌黄、藤黄、青黛等)与生漆调和,然后进行堆积。这个过程需要对颜料的性能和生漆的稠度有深刻的理解,以确保漆层均匀、饱满,为后续的雕刻提供良好的基础。不同颜色的漆层叠加,就构成了雕漆作品色彩的丰富性。 4. 雕刻: 待漆层达到所需的厚度和硬度后,雕刻工序便正式开始。艺人运用特制的雕刀,在厚厚的漆层上进行雕刻。雕刻的技法多种多样,包括平雕、浅雕、深雕、圆雕等,根据纹样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雕刻方式。 剔红: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雕漆技法,指在红色漆层上雕刻图案。 剔彩: 在不同颜色的漆层上进行雕刻,使不同颜色的图案显现出来,色彩斑斓,层次分明。 剔黑: 在黑色漆层上雕刻图案,画面素雅,意境深远。 雕刻讲究刀法的精准和力度的控制,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艺人需要根据漆层的厚度和纹样的要求,巧妙运用各种雕刀,勾勒出细腻的线条,表现出图案的立体感和质感。 5. 抛光打磨: 雕刻完成后,作品的表面会显得粗糙。这时需要进行细致的抛光打磨,使用细砂纸、磨石等工具,一层层地将漆面磨平磨亮,使雕刻的纹样更加清晰、光滑,色彩也更加饱满鲜艳。抛光的过程也是对作品整体光泽度和质感的提升。 6. 描金与润饰: 部分雕漆作品在雕刻完成后,还会根据需要进行描金等润饰,以增强图案的金碧辉煌感。 雕漆的艺术魅力在于其色彩的鲜艳、纹样的繁复、造型的浑厚以及工艺的精湛。它将绘画的意境、雕塑的立体感和漆器的温润光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无论是构图的精巧,还是刀法的细腻,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和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 三、 北京雕漆的特色与传承 北京雕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皇家气韵: 由于曾长期为宫廷服务,北京雕漆作品带有浓厚的皇家气派,造型端庄大气,纹饰吉祥尊贵,色彩喜庆华丽,反映了当时皇室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象征。 题材广泛: 题材上,既有象征皇权和地位的龙凤、宝相花等,也有寓意吉祥的瑞兽、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 技法成熟: 北京雕漆在剔红、剔彩等技法上尤为成熟,能够表现出极为细腻的纹理和丰富的层次感。 器型多样: 无论是瓶、盒、碗、盘等日用器皿,还是笔筒、花插、屏风、家具等陈设器,北京雕漆都能制作出精美的作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北京雕漆作为一项耗时耗力、技艺要求极高的传统工艺,其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人才断层: 学习雕漆需要多年的刻苦训练,对艺人的耐心、毅力和艺术功底要求极高,能够坚持下来并学有所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导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 市场认可度: 尽管雕漆作品精美绝伦,但其高昂的制作成本和相对较长的制作周期,使其在当今快节奏、追求性价比的市场环境中,推广和销售面临一定的困难。 工艺创新: 传统工艺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如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赋予雕漆新的生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 保护与传承的时代意义 保护和传承北京雕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民族精神和文化根脉的守护。 文化认同: 雕漆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雕漆技艺,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艺术传承: 雕漆技艺所蕴含的精湛技艺、独特审美和工匠精神,是宝贵的艺术财富。通过传承,可以使这些宝贵的艺术基因得以延续,并激励后人不断探索和创新。 社会价值: 雕漆工艺的发展,不仅为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艺术品,也为部分人群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 教育意义: 学习和了解雕漆技艺,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传统工艺的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并从中汲取艺术灵感和匠心精神。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建立传承人制度、举办展览、开展教育推广活动等多种方式,努力让雕漆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结语 北京雕漆,是“指尖上的华章”,是“时间的艺术”。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凝聚着匠人的心血,闪耀着东方艺术的独特光芒。在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中,那些世代相传的雕漆艺人,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着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愿这抹历经岁月洗礼的“京城遗韵”,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绽放出璀璨的光华,奏响更加悠扬的传承乐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到了一本关于北京传统技艺的书,其中对于一些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有非常详尽的描述。我被书中关于传统陶瓷烧制和玉器雕刻的章节深深吸引。作者采访了多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几十年的学艺生涯,从选料、打磨、雕刻,到最后的抛光,每一步都凝聚着心血和智慧。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展示了这些手工艺品的精美细节,看得出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传统书画装裱、古籍修复的知识,让我了解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艺,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重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匠人精神”的解读,那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对品质的严苛要求,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让我深受启发。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

评分

一直对北京的传统工艺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些精雕细琢、充满历史沉淀的物件。最近刚好读完一本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虽然具体名字记不太清了,但内容确实让我大开眼界。书中描绘了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比如老北京的糖画、面人,还有一些古老的家具制作工艺,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去讲述这些技艺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得以保留和传承的,采访了很多老艺人,他们的故事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老北京风俗的章节,比如春节期间的庙会、端午节的习俗等等,这些都让我对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还配有很多精美的图片,虽然有些是黑白的,但更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质感。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它不仅仅是记录技艺,更是传承了一种精神,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本书,去了解、去关注、去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分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北京非遗的书,其中对一些传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有很深入的探讨。书中详细介绍了北京古代建筑的特点,比如斗拱、飞檐、藻井等等,还分析了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演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章专门讲述了如何利用传统工艺修复被损坏的古建筑,比如用榫卯结构修复木梁,用传统砂浆修补墙壁。这些技术细节的描述,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老北京城市规划和园林艺术的内容,比如关于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我还了解到了一些关于老北京风水和堪舆的知识,虽然有些是民间说法,但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环境的独特理解。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最近在书店里偶遇一本讲述京城手艺人的书,封面设计很古朴,吸引了我。我本来以为会是一些比较枯燥的技艺介绍,没想到读起来却津津有味。书里主要聚焦于一些即将消失的民间绝活,比如宫廷御膳的制作方法、老北京的祥子拉车技艺,还有一些传统戏曲的唱腔和表演程式。作者采访了多位身怀绝技的老匠人,他们讲述了自己的学艺经历,从童年时的懵懂拜师,到成年后的日夜苦练,再到如今白发苍苍却依然坚持。其中一位老先生讲述他如何修复一件古老的苏绣,那种专注和耐心,真的让我动容。书中对这些技艺的介绍非常细致,不仅讲了怎么做,还讲了背后的原理和文化含义。我还看到了很多关于老北京胡同生活场景的描写,那些画面感极强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每一个平凡的劳动者,都可能拥有不平凡的故事和技艺,而这些正是构成一个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部分。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北京传统文化的书籍,其中对一些老字号的变迁和发展做了详实的记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些经典北京小吃的介绍,比如炸酱面、豆汁儿、焦圈儿等等,作者不仅讲述了它们的制作方法,还追溯了它们的历史渊源和在老北京人心中的地位。我还看到了许多关于老北京传统节日的描写,比如春节的祭灶、元宵节的花灯、中秋节的赏月等等,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传统习俗的魅力。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比如在茶馆里说书、在戏园子里听戏、在街边听卖艺人的吆喝声,这些生动的场景描写,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