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雕漆技艺 文乾刚
定价:45.00元
作者:口述人:文乾刚 整理人:宋本蓉 刘同原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56177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丛书历时三年,耗资百万,集百人团队之心血,注重每个细节,是全国首套北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口述史;本书为丛书一员,是全国首本雕漆技艺的口述史,内容真实可靠,版式文雅新颖,图片夺目出彩,是业界的良心制作
内容提要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漆技艺传承人文乾刚亲自口述,涵盖了雕漆技艺的发展过程、昔日辉煌、传承脉络、工艺绝活、制作过程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生命体验、历史变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乾刚,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1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岛,1961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现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后就职于北京雕漆厂。师从周长泰、汪德亮学习雕刻技艺,师从雕漆“老艺人”孙彩文、朱庭仁学习雕漆设计。2003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创作雕漆作品。作品既继承传统古法又在功能及审美情趣上适合时代潮流及需求,代表了当今北京雕漆行业的高水平,北京雕漆近十年的发展潮流,为传统雕漆进入现代市场、融入现活做出重要贡献。其设计的作品多次获得我国工艺美术领域的金奖,大部分作品都被博物馆收藏或陈列于等重要单位。
文摘
序言
最近读到了一本关于北京传统技艺的书,其中对于一些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有非常详尽的描述。我被书中关于传统陶瓷烧制和玉器雕刻的章节深深吸引。作者采访了多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几十年的学艺生涯,从选料、打磨、雕刻,到最后的抛光,每一步都凝聚着心血和智慧。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展示了这些手工艺品的精美细节,看得出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传统书画装裱、古籍修复的知识,让我了解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艺,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重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匠人精神”的解读,那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对品质的严苛要求,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让我深受启发。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
评分一直对北京的传统工艺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些精雕细琢、充满历史沉淀的物件。最近刚好读完一本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虽然具体名字记不太清了,但内容确实让我大开眼界。书中描绘了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比如老北京的糖画、面人,还有一些古老的家具制作工艺,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去讲述这些技艺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得以保留和传承的,采访了很多老艺人,他们的故事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老北京风俗的章节,比如春节期间的庙会、端午节的习俗等等,这些都让我对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还配有很多精美的图片,虽然有些是黑白的,但更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质感。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它不仅仅是记录技艺,更是传承了一种精神,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本书,去了解、去关注、去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北京非遗的书,其中对一些传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有很深入的探讨。书中详细介绍了北京古代建筑的特点,比如斗拱、飞檐、藻井等等,还分析了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演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章专门讲述了如何利用传统工艺修复被损坏的古建筑,比如用榫卯结构修复木梁,用传统砂浆修补墙壁。这些技术细节的描述,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老北京城市规划和园林艺术的内容,比如关于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我还了解到了一些关于老北京风水和堪舆的知识,虽然有些是民间说法,但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环境的独特理解。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最近在书店里偶遇一本讲述京城手艺人的书,封面设计很古朴,吸引了我。我本来以为会是一些比较枯燥的技艺介绍,没想到读起来却津津有味。书里主要聚焦于一些即将消失的民间绝活,比如宫廷御膳的制作方法、老北京的祥子拉车技艺,还有一些传统戏曲的唱腔和表演程式。作者采访了多位身怀绝技的老匠人,他们讲述了自己的学艺经历,从童年时的懵懂拜师,到成年后的日夜苦练,再到如今白发苍苍却依然坚持。其中一位老先生讲述他如何修复一件古老的苏绣,那种专注和耐心,真的让我动容。书中对这些技艺的介绍非常细致,不仅讲了怎么做,还讲了背后的原理和文化含义。我还看到了很多关于老北京胡同生活场景的描写,那些画面感极强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每一个平凡的劳动者,都可能拥有不平凡的故事和技艺,而这些正是构成一个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部分。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北京传统文化的书籍,其中对一些老字号的变迁和发展做了详实的记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些经典北京小吃的介绍,比如炸酱面、豆汁儿、焦圈儿等等,作者不仅讲述了它们的制作方法,还追溯了它们的历史渊源和在老北京人心中的地位。我还看到了许多关于老北京传统节日的描写,比如春节的祭灶、元宵节的花灯、中秋节的赏月等等,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传统习俗的魅力。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比如在茶馆里说书、在戏园子里听戏、在街边听卖艺人的吆喝声,这些生动的场景描写,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