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3辑)
定价:46.00元
作者:曹顺庆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61493403
字数:
页码:4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理论相关学术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20余篇,涉及文学经典译本流变研究、口传文学不同文本的比较研究、传统文化的现代形态、民族文学研究、文化遗产溯源分析等方面。作者既有相关领域的**学者,也有学界新锐;文章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有充满新意的创见,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目录
中国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文化理论
多元性与微观性: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的范式特征
论卢卡奇政治文化思想的民主意蕴与伦理追求
一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文化批判理论
论波什尼雅克社会主义宗教文化哲学问题
从文化悲剧诊断到文化工业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齐美尔的批判与
东欧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
匈牙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导论(1945—1951):政治怎样
作用于美学?
直面现实
论施陶尔《直面现实》中的现实主义美学
伊琳娜·沃伊纳尔的美育思想导引
论卢卡奇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理据及其深层诉求
科西克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探析
斯特凡·莫拉夫斯基美学思想引论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研究
阿格妮丝·赫勒:现代性、美学与人类条件
现代性场域下的悖论与
——赫勒文化现代性理论研究
赫勒的后现代理论基础:西方政治危机的自我救赎
瓦伊达小资产阶级批判的文化维度
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
卓菲娅·丽莎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符号学研究
作为“文化话语”的文化
——论赫勒对康德交谈文化的再思考
马尔库什的语言范式理论及其文化现代性批判
亚当·沙夫的结构观
——兼谈沙夫对阿尔都塞的批判
东欧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研究
透过马克思主义棱镜的主义
论柳博米尔·米西奇的主义艺术理论
科西克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论齐泽克“不可能物”与崇高美学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巴拉兹电影美学
从美学概念Kitsch的中译说起
一部研究东西德文学理论交流的力作
戏剧,哲学与政治
——布莱希特的辩证法
跨文化比较研究
德国汉学界对《论语》核心概念的研究
——以“仁”为例
少女、驴子与雨巷
——从文学他国化看“弗朗西斯·雅姆在中国”
中西方贡布里希艺术理论研究视角之比较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3辑)》:
一方面是人类所处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是人类的乌托邦想象。由于文化的存在,现实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人无法改变的,它永远只能是可能事物的一部分完成,而绝不是一种已经完成的存在。而且,由于文化是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所以乌托邦并不是单纯贬义的,它也不是一种存在于想象中的、难以定义的或毫无根据的存在。它不是一种“科学杜撰”或脱离现实的幻想,而是一种可以通过新一代人的实践而完全有可能实现的方案,它暗示着一个提出新的思想和新的规范指令的新世界的生成,一个不断地迸发出勇气和想象的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某种“尚未”实现,但却是一种可以使现实能动的条件,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愿景。人类世界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不仅包括传统社会的诸多遗产,包括已经获得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还包括关于未来的各种想象、期许和方案。但是,在现实中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往往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倾向,是致力于维护现实并满足基本需要的实际意义上为生活而斗争的倾向。因而,远离近期目标的想象都在对实际生活没有现实性和功能性的意义上被概括成了“乌托邦”。文化恰恰介于二者之间,它连接了二者并通过补充人类存在的新方面,从而含蓄地扩展了生物学存在和生存斗争的界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自治应当被建设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体制。这就是说,,它必须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切方面;第二,除了个别元素的自治之外,它必须被视为社会整体的自治。这就假定了各种自治的元素汇集到一个完全自治的社会之中。在任何其他情况下,马克思对于社会过程从属于“个体联合的力量”之信念以及他对“自由生产者的联合体”所寄予的希望,都会被证明是乌托邦。
那么,文化在何种意义上,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其现实和乌托邦之间的中介作用呢?
首先,文化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人们要建构一个更适合于人本身的新世界,文化扩大了各种活动和需要的系统,这种理解新事物的需要和创造发明的需要激发了人的好奇心,并发展了人的创造力,在接受历史遗产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生活技巧。其次,文化以符号交往的形式,以各种方案和思想的形式,以达到尚未存在的事物的形式创造了人的实践。再次,文化借助于经验和学习,亦即整体的积累过程,促进了世界的人道化。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并没有游离或脱离于个人生活,而是作为一种人的存在的要求植根于生活本身之中。后,文化以一种萌芽的形式表现在每一个个体之中,在个体内部进行着调节,扩展有效的经验并探索未知的事物。对于个体而言,一方面,他们必须适应现实及其要求、目标、标准和价值;另一方面,他们永远不会完全接受现实,永远不会满足于现实,并将现实与另一个可能更好、更全、更美的世界联系,由此循环往复,不断推动历史进步。总之,鉴于文化不能与活动者的个人的历史相分离,所以应该将文化视为现实和乌托邦之间的“调节器”,或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桥梁。
……
序言
这本书在拓展我的学术视野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不少我之前未曾了解的文学流派和理论视角,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文学的认知。例如,在探讨东方美学时,作者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文学批评相结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路径,这让我对“意境”等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体会。此外,本书对翻译文学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文学交流的复杂性与重要性,理解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的传递与重塑。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所收获,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维度去审视文学的本质与价值。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阐述一些比较抽象的文学理论时,并没有简单地照搬教科书式的定义,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具体文学作品进行例证,使得原本晦涩的概念变得鲜活易懂。尤其是在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批评思潮时,作者对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流派的梳理,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有微观的细节分析,让人能清晰地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以及它们对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对比中外文学理论时,作者展现了扎实的学识功底,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观念的差异与共通之处,这种宏观的视野和精细的分析,让我对文学理论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智者进行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有时像是娓娓道来,用一种平实的叙述方式引导读者进入思考;有时又像是在进行一场辩论,用严密的逻辑和犀利的论断挑战读者的固有认知。在分析一些争议性的文学现象时,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呈现出多方观点,鼓励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权衡,这种开放性的写作态度,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他人观点时,那种既尊重又保持批判的态度,他能够精准地抓住核心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术研究,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思想的碰撞与升华。
评分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治学精神。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真理的不断追求。在论证某个观点时,他能够穷尽史料,引用大量的二手文献,并且对这些文献进行细致的辨析,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即使是在讨论一些前沿的学术问题时,作者也能够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追逐潮流,而是坚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它需要耐心、细致、批判性的思维,以及对知识的热爱。这种治学态度,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蛮有意思的,硬壳封面,纸张也比较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知识分量很足的感觉。封面上的字体设计也比较考究,整体风格偏向学术,但又不会显得过于枯燥。翻开第一页,序言部分就非常耐人寻味,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深刻的笔触,点明了本书的主题,并且阐述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接着目录部分,可以看到文章的分类非常清晰,涵盖了中外文学批评的多个方面,既有对经典理论的梳理,也有对当下文学现象的探讨,还有不少跨学科的视角,这让我觉得非常吸引人。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初步触感上,都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领略作者的思想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