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重庆文化研究:戊戌春 9787562192336 重庆市文化研究院 西南师范

满58包邮 重庆文化研究:戊戌春 9787562192336 重庆市文化研究院 西南师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重庆市文化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重庆文化
  • 戊戌变法
  • 重庆历史
  • 文化研究
  • 西南师范
  • 地方文化
  • 历史研究
  • 包邮
  • 图书
  • 9787562192336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92336
商品编码:2980078200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重庆文化研究:戊戌春

定价:35.00元

作者:重庆市文化研究院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62192336

字数:

页码:1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重庆文化研究:戊戌春》是一本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重庆本地文化研究文集。全书分为九个部分:“政策研究”聚焦文化艺术领域路线方针政策研究成果,结合重庆实践,突出重庆特点;“学术争鸣”探讨文化理论、文化政策、文化实践、文化现象;“文化前沿”介绍外关于文化发展的新理论与实践;“基础科研”传递艺术基础理论戏剧(含曲艺、杂技、木偶、皮影)、音乐、美术、舞蹈、广播影视艺术、文化艺术管理等门类的理论研究成果;“巴渝文化”展示重庆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成果;“人物风采”专题推介文化名家、文化新秀、民间艺术;“文化记忆”回忆了郑志声和傅德岷这两位文艺前辈;“艺文空间”分享文学艺术作品;“信息资讯”剖析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动态。

目录


政策研究
重庆文化吟唱张洪斌
重庆文脉及典型文化特征研究王川平
重庆文化的构成要素王明凯
新时代背景下重庆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思考侯路郎莹莹
论巴渝文化与重庆文化魏锦
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设计转化——以重庆为例赵云雪

学术争鸣
专家谈非遗传承人群培训

文化前沿
重庆城市电影与重庆文化传播——专访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院长杨尚鸿教授吕霖枫
电影影像中的重庆——“网红城市”养成记彭可、钟家治
电影中的重庆城市空间与文化符号探析黄亚玲
关于电影批评与电影教育的几点思考——有感于2017年首届重庆大学生影评大赛蒋长朋

基础科研
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思考康利微
明和大夏政权瞿塘索桥战——兼论康茂才战死巫山大溪辨黄权生罗美洁
文学视角下的中国绘画流变黄剑武
“本土”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的启示向笔群
巴渝文化
武陵山原始土戏田野考察彭斯远
追寻客家移民历史——真武场钱昀
重庆城门的特点李正权

人物风采
你是这样的人——记我的老师宁永宗黄园媛
剧作家阳晓曾祥明

文化记忆
忆郑志声先生姜孝德
博学、睿智、平易的学者——记傅德岷先生刘德奉
艺文空间
重庆本土电影取景地摄影作品选

艺苑
永哥之简与趣程庆拾
从电视节目看文艺娱乐化的价值危机刘昌玉
传统曲艺“路”在何方——从曲艺剧《啼笑因缘》说起邹俊星
鲁迅“月亮东躲”勿须注刘德木
胡天成,中国仪式戏剧文化研究界的一枚春蚕胡君梅杨光明

文化资讯

作者介绍


文摘


《重庆文化研究:戊戌春》:
  中华文化之所以5000多年来一直生生不息,是因为它置于中华人民的生活之中。重庆文化之所以特点明显,是因为它置于重庆这个8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中。
  中华文化既是一种多源同归的文化,又是一种多元互补的文化,在众多的多元互补文化之中,重庆文化便是其中独特的一支。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史的记载已有三干多年。但是,在巫山龙骨坡发现的200万年前的“巫山猿人”遗址,在奉节兴隆洞发现的15万-12万年前的“奉节人”遗址,以及后来发现的一些关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都证明重庆文化的上限可以追塑到200万年以前。特别是6000年前巴人的诞生,使重庆这块土地上渐渐形成以巴渝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形态,这是重庆文化的核心和命脉。那些如此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制造技艺、民间医药、民间体育、民间风俗和习惯等等,都是巴渝文化的根基。还有历代文人墨客所留下的大量文学艺术精品,如宋玉的《神女赋》、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早发白帝城》、杜甫的《秋兴八首》《八阵图》、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黄庭坚的《西山碑》,以及白居易、苏东坡、陆游、范成大、杨慎、王士祯等对重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的激情书写,都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三峡自然景观、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忠县石宝寨、丰都名山鬼城、梁平双桂堂、巴盐古道等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是巴渝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有巴曼子将军、巴寡妇清、秦良玉等历史人物和3000多万重庆人民,都是巴渝文化孕育出来的杰出代表。
  重庆还是一座英雄之城,自古以来,重庆人民就有一种敢闯敢干的精神和气魄。上古时代周武王伐纣,巴人军队就十分勇锐,取得重大胜利。春秋战国时期巴曼子将军,宁可割头不可割地。宋蒙战争中合川钓鱼城坚守36年。辛亥革命时期,邹容年仅18岁就写出了划时代的著作《革命军》。杨沧白在重庆推翻清统治,成立蜀军,宣告重庆独立。随后还有中国党的先驱赵世炎、杨闇公等,特别是在中国革命时期,以为首的中国党人在西南局工作期间,面对敌人重重围困,以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形成了中国党的重要精神财富——精神。
  重庆还是一座现代之城。自从1891年重庆开埠以来,就大量吸收着西方文化,一些西方商人在重庆开办公司,一些西方传教士在重庆开设教堂,通过商品流通和文化流人,程度地促进了重庆人民的开放意识。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把重庆作为陪都,全国各地的文化思潮涌入重庆,使重庆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更高水平。新中国成立之后,重庆又是大力发展工业,一些大型厂矿企业入驻重庆,其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更加直接地推动了重庆文化的现代化发展。1997年重庆设立直辖市,全国各地的科学技术、文化资源、人才又源源不断地流入重庆,重庆既是西部的直辖市,内陆的开放高地,更是人们创造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天堂之所在。现在,重庆的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思想理念,都十分超前,再加上高雅文化、先进文化的浸润,现在的重庆人民精气神十足,充满着文化自信和发展自信。
  巴文化与三峡文化
  重庆独特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丰厚的原始文化沃土和特有的历史沿革,养成了个性鲜明的巴文化和三峡文化。
  巴文化是由古代巴人为创造主体,体现巴人人文历史与价值的文化。巴人是商代活跃于大巴山脉、汉水中上游的古老民族。周初受封建立巴国后,其势力进入三峡地区和嘉陵江流域,战国时巴国的政治中心在今重庆的丰都县、涪陵区、重庆主城区、合川区和四川阆中市等地几经迁徙,于公元前316年为秦国所灭,共经历800余年。从巴国后期的都城来看,重庆主城区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丰都、涪陵位于长江三峡西端,合川与阆中位于嘉陵江流域。巴国自进入三峡地区后,东有强楚,西北有强秦,西有蜀国,其都城数易其址并后为强秦所灭,正是这种军事角逐的结果。
  但巴国的灭亡不是巴人的灭亡和巴文化的终结。巴国周初立国前,巴人就已经以商之“巴方”见于卜辞。巴方既指方位,亦指方国,理解成部落联盟或民族共同体更为准确。巴国灭亡后,秦国为与楚国争夺土地和民心,对巴人实行比较宽松的类似少数民族自治的政策,楚国则在被其夺取的巴地实行以巴监巴之策。综合文献与考古材料,巴人活动范围东至荆楚,西至秦、蜀,北至汉水及大巴山,南至湘黔。在公元箭的近2000年的这段漫长岁月里,巴人为开发大巴山脉、巫山山脉、武陵山脉,为开发汉水流域、三峡及清江流域、嘉陵江流域、乌江流域、沅水澧水流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巴人是古发三峡地区的重要的成员。
  巴人尚巫。大巫山一带是东方人类早的发祥地,也是原始文化巫文化、原始宗教巫教的文化高地,时至今日,以巫命名的山——巫山,以巫命名的水——巫溪(即大宁河),以巫命名的县——巫山县、巫溪县,是这一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化与宗教的活化石。巫,是创造灵(灵),医(毉),舞,无(无)这几个汉字的字根。巫者舞也、巫者灵也,巫山即灵山,巫师是以舞蹈等形体语言解读神秘事物,沟通天、地、人的原始知识分子,是掌管灵魂、应验灵异的人。巫者医也,除掌管灵魂外,还医治人的肉体的病痛,而巫医则可能是人群中“传承”得久的医职了。巫者無(无)也,無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以至无限,巫师又是人类早的哲学家。巴人生长在崇山峻岭深谷间,以弱难以胜强,祈求超自然的力量助其生存与发展,这是其好鬼神信奉巫事、实行祖先崇拜,万物有灵信仰的根本原因。
  巴人尚武。小国游走于大国之间,实属不易。从目前已经发掘的上千座巴人墓葬来看,几乎每座墓室都有多件兵器,可证巴人尚武。这是巴国存在800多年的重要的原因。“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天性劲勇。陷阵,锐气喜舞”,“人多劲勇”,“其人性质直、虽徙他处,风俗不变”p1。
  巴人尚歌舞。巴歌渝舞自古为朝野称颂:巴人的歌舞与战争相关,这在上述引文中已多次提及。的战阵舞是《巴渝舞》,它来源于巴人的天性,在武王伐纣和汉高祖打天下时表现充分。不少学者考证,由周武王指定周公编导而成的宫廷大舞——《大武舞》,它的直接来源是参加武王伐纣的巴国军队的战阵舞《巴渝舞》。从西汉初年直到隋代,《巴渝舞》成为宫廷宴乐和祭祀的乐舞。现今认为是巴人后裔的土家族的摆手舞、重庆地区的盾牌舞、踏蹄舞,仍可见《巴渝舞》在民间的流变。
  关于巴歌、巴讴、巴人土歌的好的注脚莫过于“下里巴人”这个成语了。这种千人唱万人和,气壮山岳的群众性大合唱的场景,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壮观的。巴歌渝舞可以称作重庆人的文化基因。
  ……

序言



《重庆文化史纲:从巴渝古韵到现代风貌》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深入阐释重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力作。作者们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勾勒出重庆从古至今的文化演进脉络,旨在呈现一个立体、多元、富有生命力的重庆文化形象。全书共分为八大部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力求全面而深刻地展现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一章:巴山蜀水孕育的古老文明 本章追溯重庆悠久的起源,探寻巴渝文化的源头活水。从史前时期巴人的踪迹,到秦汉时期巴郡的设立,再到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在此建立,书中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巴渝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文化形态的初步塑造。重点关注巴人独特的图腾崇拜、祖先祭祀、歌舞乐事等原始文化形态,以及其如何融入后来的中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雏形。同时,也会探讨古代巴渝地区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哲学思想的孕育。这一章节将展现重庆文化早期阶段的生猛与野性,为后续的文化演变奠定基础。 第二章:三国蜀汉的英雄气概与文化印记 三国时期是重庆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章聚焦于诸葛亮治蜀、刘备入川等重大历史事件,深入分析蜀汉政权在重庆留下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上的深刻印记。重点考察诸葛亮在蜀地的屯田兴业、法治建设、教育发展等方面所做的贡献,以及这些举措如何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同时,也将探讨三国时期英雄传说、史书记载等文学艺术形式对巴渝民间文化的影响,以及“三国文化”如何在重庆地区代代相传,成为其重要的文化符号。本章将展现重庆文化中那份勇往直前、忠义报国的英雄气概。 第三章:两宋时期商业繁荣与市井文化兴盛 宋代是重庆商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其市井文化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本章将深入剖析宋代重庆作为重要商埠的地理优势、交通条件以及商业政策,重点展现当时热闹非凡的街市景象、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活跃的商贸活动。通过对宋代诗词、笔记、地方志的解读,生动描绘了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娱乐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还将探讨宋代理学思想、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在重庆的传播与影响,以及这些思想如何渗透到市井文化之中。本章将呈现重庆文化那份接地气、重生活的市井风情。 第四章:明清时期移民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形成 明清时期,特别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对重庆的文化面貌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本章将重点分析此次大规模移民对重庆人口构成、语言习俗、宗教信仰、节庆民俗、饮食文化以及艺术形式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变革。通过对不同地域移民带来的文化元素进行梳理和辨析,展现重庆文化如何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更加多元、包容且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本章将揭示重庆文化中那份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第五章:近代变革与新文化思潮的涌动 步入近代,重庆作为西南重镇,同样经历了西方文明的冲击与民族救亡的洪流。本章将探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思想观念、教育模式等在重庆的传入与影响,分析新式教育机构的兴办、报刊杂志的创办、革命思潮的传播等对重庆文化转型的影响。重点关注近代以来重庆在文学、艺术、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新动向和新人物,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如何激荡起重庆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本章将展现重庆文化在变革中的探索与觉醒。 第六章:民国时期文化名城的风采 民国时期,重庆一度成为中国的陪都,吸引了大量文化人士和艺术机构在此汇聚。本章将深入描绘这一时期重庆作为陪都的特殊历史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繁荣景象。重点关注当时的文学创作、戏剧演出、电影事业、美术展览等艺术活动,以及文化名人在重庆的活动和他们的作品。同时,也将探讨这一时期重庆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等的发展现状,以及它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创新。本章将呈现重庆文化在动荡年代依然绽放出的独特光彩。 第七章: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建设与时代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的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本章将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在文学艺术创作、文化事业发展、教育普及、文物保护、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如改革开放前后)的文化政策对重庆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重庆文化中的体现。本章还将关注当代重庆文化的新特征,如影视产业的崛起、旅游文化的兴盛、网络文化的传播等,展现新时代重庆文化的勃勃生机。 第八章:当代重庆文化的新发展与未来展望 作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重庆的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本章将对当代重庆文化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一方面,将关注重庆作为直辖市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努力。另一方面,将探讨重庆在城市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效。最后,本书将对重庆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思考如何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积极拥抱时代变革,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庆文化品牌,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巴渝智慧和力量。 本书力求从历史的维度、空间的维度、人文的维度,对重庆的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呈现。书中不仅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梳理,更有对民间生活、风俗习惯、艺术形态的细腻描绘,旨在让读者深刻理解重庆文化那份深沉、厚重、包容、创新、鲜活的独特气质。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感悟巴渝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一座充满魅力的文化之城——重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情有独钟,尤其是像重庆这样充满历史底蕴和独特气质的城市。这本书的书名,虽然略显随意,但“重庆文化研究”几个字,便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尤其好奇的是“戊戌春”这个特定的时间点。戊戌年,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份,百日维新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我想象着,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重庆这座城市又是如何经历这一切的?这本书是否会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描绘出当时重庆的社会百态,士绅阶层的思想演变,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它是否会深入挖掘重庆在那个特殊时期,在思想、艺术、生活方式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文化面貌?作为一本由“重庆市文化研究院”出版的研究性书籍,我期待它能提供严谨的学术论述,但同时,我也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尘封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重庆,体会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温度,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和发展脉络。

评分

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它极具个性化和话题性。“满58包邮”的字样,无疑是一种非常现代的营销策略,与“重庆文化研究”这种偏向学术的标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它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重庆的文化?是会像学术著作一样严谨,还是会尝试用一种更轻松、更吸引大众的方式来解读?而“戊戌春”这个时间点,则勾起了我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1898年那个动荡变革的年份的兴趣。我想象着,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重庆这座城市在文化领域可能经历过怎样的发展与变化?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当时重庆的思想文化、社会风俗、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内容?我期待它能通过扎实的研究,展现出重庆在近代转型时期独特的文化面貌,甚至可能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从而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认知空白。由“重庆市文化研究院”出品,也让我相信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份详实而有深度的文化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别致,带着一股浓厚的历史沉淀感。墨绿色的底色,烫金的字迹,虽然是现代印刷,却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古籍的温度。书名“满58包邮 重庆文化研究:戊戌春”本身就很有故事性,首先,“满58包邮”这个现代电商的营销词汇,与“重庆文化研究”和“戊戌春”这种带着古典韵味的标题碰撞,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反差,也暗示了这本书可能在内容上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或许能吸引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者,也包括对重庆地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戊戌春”这个时间点,更是勾起了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无限遐想,1898年的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背后蕴含的思想解放和改革的尝试,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庆作为西南重镇,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座城市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文情怀又是如何?这些都成了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同时,书名中“重庆市文化研究院”的署名,也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有了更高的期待,相信这是一群深入研究重庆文化的专家学者们的心血之作,定能为我们揭示出更多关于重庆不为人知的侧面,让我期待它在字里行间展现出那个时代重庆的独特风采,品味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被这个书名吸引,一半是好奇,一半是有点被它的“接地气”给逗乐了。“满58包邮”的字样,放在一本文化研究的书上,实在太有反差萌了,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到底是怎样的文化研究,会选择这样的宣传方式?是内容本身非常亲民,还是出版社想以此吸引更多非专业读者?紧接着的“重庆文化研究:戊戌春”,又迅速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严肃的学术领域。“戊戌春”这个特定的时间点,让我联想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那是一个思想激荡、变革尝试的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切入重庆的文化研究,又是如何将“戊戌春”这个时间点与重庆的文化发展联系起来?是侧重于当时重庆的思想界、文学界的动态,还是会探讨其社会风俗、城市面貌的变迁?从“重庆市文化研究院”出品,我预期它会具备一定的学术深度和研究价值,但同时,也希望它能避免学术论文的生硬和枯燥,能够以一种更吸引人的方式,讲述重庆的文化故事,让我能够从中获得知识,也获得阅读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跨界”的融合感。“满58包邮”这种现代网络购物的口号,与“重庆文化研究:戊戌春”这种带有浓厚历史和学术色彩的词汇并列,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也引发了我对内容的好奇:它究竟会以何种面貌呈现?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还是会加入更多面向大众的元素?“戊戌春”这个具体的时间节点,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回到1898年,那个中国近代史上风起云涌的时代。我想象着,在那一年春天,重庆这座城市,作为西南重镇,其文化领域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侧面?这本书是否会着重探讨当时重庆的文人雅士、艺术思潮,或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庆市文化研究院”的署名,让我对这本书的研究深度和学术价值有了较高的期望,我期待它能提供扎实可靠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独到的见解,但同时,我更希望它能打破学术的壁垒,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关于重庆文化的故事讲述出来,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更丰富、更立体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