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 9787308169554 陈东辉 浙江大学出版社

满58包邮 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 9787308169554 陈东辉 浙江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东辉 著
图书标签:
  • 东亚文献
  • 语言交流
  • 陈东辉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学术著作
  • 历史学
  • 语言学
  • 包邮
  • 图书
  • 9787308169554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9554
商品编码:2980090637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

定价:68.00元

作者:陈东辉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3081695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紧紧围绕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这一主题,从文献、语言、人物三大方面来论述、考辨相关问题。其中文献编分为十三章,涉及《古逸丛书》与中日汉籍交流、《七经孟子考文》及其与《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之关系、关于日韩等国所藏汉籍及汉籍文献学研究等内容;语言编分为八章,涉及日本的汉语史研究概况、汉日语言比较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日本历代语文辞书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日藏汉籍珍本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价值等内容;人物编分为七章,涉及阮元、黄丕烈、俞樾、张元济等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人士与日本、朝鲜人士之交往,长泽规矩也与和刻本丛书等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穿越时空,探寻文明的交织与回响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场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的文化探索之旅。它以东亚为中心,聚焦于历史上各国文献的流传、变迁与互动,以及不同语言文化之间深刻而持久的交流。作者陈东辉教授凭借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知识网络,勾勒出东亚文明相互影响、共同演进的壮丽画卷。 一、 文献的脉络:知识的传播与重塑 东亚文献的交流,远非简单的文本传递,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重塑的过程。本书深入剖析了古代中国文献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的传播路径与接受方式。例如,儒家经典、佛教典籍、史书、文学作品等,如何跨越地理的阻隔,成为东亚各国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异域的土壤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本土化改造?是原封不动地接受,还是经过了选择、删减、甚至再创造? 书中可能涉及对汉字在东亚的书写体系中的地位与演变的考察。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各自的书写习惯、读音系统以及审美风格。例如,日本的万叶假名、国字,越南的喃字,以及朝鲜半岛的谚文,都与汉字有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这些文字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一场跨文化的语言交流的生动写照。 此外,本书或许还会关注官方文献的交流,如律令、朝贡文本、外交文书等,它们如何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信息,并在东亚的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官方的文化政策、译介活动,以及民间知识分子的传播,共同织就了东亚文献交流的庞大网络。 二、 语言的碰撞:沟通的桥梁与文化的印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交流直接反映了文化的互动。本书将目光投向东亚各国语言之间发生的深刻影响。汉语,作为区域内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语言,其词汇、语法、表达方式,对朝鲜语、日语、越南语等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多向的。 例如,本书可能探讨朝鲜语中大量的汉源词,它们是如何在历史上融入朝鲜语的,以及在现代朝鲜语中保留了多少原初的意义。日语中的“汉文训读”,则是将汉语的书面语转化为日语语音和语法的独特尝试,它既是对汉语的模仿,也是对汉语的创新。越南语的喃字,便是基于汉字创造的表音文字,用以记录越南语的语音,这充分体现了语言本土化与外来语影响的结合。 更进一步,本书或许还会考察语言交流在观念、思想、知识传播中的作用。当某个新的概念、学说、宗教传入东亚时,语言上的翻译、解释、转述,往往是知识传播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本身也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新的词汇被创造,旧的词汇获得了新的含义,这些都构成了语言交流的丰富层面。 三、 交流的形态:学术、宗教、艺术与生活 东亚文献与语言的交流,并非局限于纯粹的学术领域,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将可能以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展现这种交流的丰富形态。 学术交流: 儒学在东亚的传播与演变,是研究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从朱子学到阳明学,这些思想如何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落地生根,并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儒学流派?佛教经典的翻译与流通,佛教教义的传播与本土化,也是东亚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 宗教交流: 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宗教文献,这些文献的翻译、解读、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思想碰撞。宗教仪式、僧侣的往来,更是直接的文化交流形式。 艺术交流: 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也深受文献与语言交流的影响。例如,中国书法艺术在东亚的传播,催生了各具特色的书法流派。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借鉴,促进了各国民间文学的发展。 生活习俗与观念: 尽管本书聚焦于文献与语言,但语言的交流往往伴随着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的传递。一些词汇的引入,可能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或社会观念。例如,对于“忠”、“孝”、“仁”等儒家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实践,在东亚各国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演变。 四、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跨学科的视野 《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之所以引人入胜,还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本书并非孤立地看待文献或语言,而是将其置于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宏大背景之下。作者可能运用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同一个现象进行多角度的审视。 例如,在考察一部古代史书在另一个国家的传播时,作者可能不仅关注其文本本身,还会考察该国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需求、知识结构,以及译者、接受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在分析某个词汇的跨语言传播时,作者可能还会追溯其在不同语言中的语义演变,以及这种演变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五、 历史的回响:理解当代东亚的关键 理解当代东亚的文化格局、社会特征、国际关系,离不开对历史上的文献与语言交流的深刻认识。《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东亚文明演进的窗口。 历史上的文献与语言交流,塑造了东亚各国独特的文化基因,奠定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这些历史的根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当代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认同、价值取向,以及它们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这本书,正如其书名“丛考”二字所示,是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考证与分析的汇集。它不回避复杂性,不畏惧细节,而是以严谨的态度,层层剥开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的历史面纱,呈现出其深刻而持久的内在逻辑。阅读本书,就像是在浩瀚的东亚历史长河中,与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感受文明交织的魅力,探寻文化回响的力量。它邀请我们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文明交流史,从中汲取智慧,理解当下,启迪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满58包邮 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这个书名,在众多琳琅满目的新书中,显得格外有分量。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内容的书,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一点点去品味的。我个人对于“文献”二字,总有一种特殊的敬畏感,那些承载着历史真相和先人智慧的文字,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语言交流”,更是文化融合与碰撞的生动写照,想想看,在古代,信息传递是多么不易,却依然有无数的语言在交汇、影响,衍生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思想火花。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陈东辉教授,一定是一位对东亚文化有着深厚积累的学者。他所进行的“丛考”,很可能涉及到对一些经典文献的细致辨析,比如古代的朝贡文献、学术著作,甚至是私人信件,来探究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流传和解读。同时,他也可能从语言学的角度,剖析不同语言之间的借贷、融合,以及这种交流对东亚文化格局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出人意表的论断,能够颠覆我过去对某些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的认知。

评分

初见《满58包邮 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书名中“文献”与“语言交流”的结合,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深度和历史的厚重感。“东亚”的限定,又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我一直充满好奇的地域,它既有紧密的文化联系,又有着微妙的差异,这种复杂性本身就值得深入探索。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古代东亚各国之间官方的、民间的各种交流活动入手,比如遣使、留学、贸易等,来分析在这些活动中,文献是如何被传播、翻译、接受和再创造的。同时,语言作为交流的载体,必然会发生各种碰撞和影响,比如汉字在周边国家的使用和演变,或者一些外来词汇的引入和本土化。我希望书中能有对具体文献的细致考证,比如某一部重要的史书、哲学著作,或者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播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语言上的变迁。陈东辉教授的名字,加上浙江大学出版社的背书,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充满信心,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东亚文化交流史的崭新窗口。

评分

拿到这本《满58包邮 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我第一眼就被它厚实的外观所吸引,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无数历史的重量。我并非专攻语言学或历史学,但对“文献”和“语言交流”这两个词始终抱有一种莫名的好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来源多种多样,但对于那些跨越时空的文献,以及古老语言之间发生的微妙碰撞,我总是觉得它们有着更深邃的魅力。这本书的题目,尤其是“丛考”二字,预示着它并非浅尝辄止的介绍,而是经过细致梳理和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我脑海中浮现出作者一丝不苟地查阅古籍, painstaking地比对文献,从中挖掘出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语言交流痕迹的画面。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有对古代外交文献的独到分析,或者对佛教、儒学等思想在东亚传播过程中,语言扮演角色的探讨。甚至,它也许会以一些生动的例证,展示出不同语言在接触时,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保持自身独特性的。虽然我对具体的学术细节知之甚少,但这本书散发出的知识气息,已经足以让我感到振奋。

评分

对于《满58包邮 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在现代信息传播中的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意味。在这个追求即时性和碎片化信息的时代,一本专注于“文献”和“语言交流”的“丛考”类书籍,似乎是一种沉静的姿态,一种回归深度阅读的召唤。我尤其关注“东亚”这个地理范畴,它囊括了我们熟悉的文化圈,却又充满了未被完全揭示的联系。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会深入探讨在古代东亚,文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是如何跨越国界,承载思想、文化,甚至政治信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血脉,它如何塑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彼此的社会形态。我希望书中能有精彩的个案研究,比如某一部古代典籍在不同国家流传的历史轨迹,或者某个重要词汇在东亚各语言中演变和赋义的过程。陈东辉教授的名字,我虽不熟悉,但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名头,让我对这本书的质量有较高的期待。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温故而知新”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东亚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交流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满58包邮 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的名字着实吸引人,光是“满58包邮”就让人觉得物超所值,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看到书名,脑海中就勾勒出了它可能蕴含的丰富内容。我一直在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史,尤其是文字和语言的传播与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它可能会触及这一领域,通过考据的方式,深入探究文献的流传和语言的互动。我设想,书中或许会详细阐述汉字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传播路径,分析其在不同地域的本土化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语言结构和词汇上的变化。陈东辉教授的名字本身就带有学术的厚重感,浙江大学出版社更是国内顶尖的学术出版机构,这无疑为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严谨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发现,比如对某些古代文献的重新解读,或者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语言交流细节。即便我还没有开始翻阅,但我已经开始期待它给我带来的学术启迪和阅读乐趣了,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案头的常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