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英译史研究 9787302460183 郭昱-RT

《三国演义》英译史研究 9787302460183 郭昱-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昱 著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英译史
  • 翻译史
  • 文学翻译
  • 比较文学
  • 郭昱
  • 古典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0183
商品编码:2980091861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三国演义》英译史研究

定价:78.00元

作者:郭昱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3024601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适合对古典文学有研究兴趣的读者、翻译研究工作者阅读,对研究中文的学者也会有帮助。

内容提要


本书对19世纪以来的《三国演义》的英译历程做了全面深入的描述性研究,把这部经典名著近两百年的英译史划分为三个时期,描述了各个时期翻译活动的主要特征,揭示了该小说在英语世界翻译和传播的历史趋势。本书重视史料和语料相结合:一方面,在围绕译本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层面着墨甚多,并非用当今读者的眼光和标准去衡量上百年前的译本,而是注重对翻译活动的历史性考察;另一方面,不止于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援引确凿的译例对译本特征进行微观层面的具体分析。本书可以作为同领域后来研究者的可靠分析依据。

目录


Contents

Foreword Ⅰ

Acknowledgements Ⅴ

Preface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

1.1 Purpose of the book 5

1.2 Scope of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history 9

1.3 Structure of the book 13

Chapter Two The Translation and Review of SGYY in English 15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novel SGYY 15

2.2 Sinologists’ ments on the popularityof SGYY 18

2.3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SGYY intoEnglish 20

2.3.1 Datacollection 20

2.3.2 A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21

2.3.3 Periodizationof the history 37

2.4 The review history of SGYY in theEnglish language 39

2.4.1 Datacollection 40

2.4.2 A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reviews 40

Chapter Three The Early Period (1820–1924):Expatriates’ Endeavors 51

3.1 Other identities of translators 56

3.1.1 Identitiesof foreigners in China during the ni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56

3.1.2 Identitiesand perspectives of translators 57

3.2 Translationpurpose and translation object 63

3.2.1 Influence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the translator 65

3.2.2 Sinologists’views on the novel as a literary form 66

3.2.3 Translationas leisure-time reading material 69

3.2.4 Translationas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 72

3.2.5 Translationas research 75

3.3 Translationstrategies 77

3.3.1 Translationstrategies 77

3.3.2 Reasonsfor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80

3.4 Thejournal as a unique outlet for translations and reviews 84

3.5 Conclusion89

Chapter FourThe Middle Period (1925–1975):An Age of Diversity 91

4.1 Threetranslations of the same episode 94

4.1.1 Z.Q. Parker’s translation 94

4.1.2 YangXianyi and Gladys Yang’s translation 95

4.1.3 CheungYik-man’s translation 98

4.2 CharlesHenry Brewitt-Taylor and hi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100

4.2.1 CharlesHenry Brewitt-Taylor 100

4.2.2 Thereason why Brewitt-Taylor undertook the translation 101

4.2.3 Targetreader 107

4.2.4 Translationstrategies 111

4.2.5 Publisher’s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119

4.2.6 Mistranslations122

4.2.7 Receptionof the translation by Brewitt-Taylor’s

contemporaries 131

4.2.8 Influenceof Brewitt-Taylor’s translation 133

4.3 Conclusion137

Chapter FiveThe Late Period (1976– ): TheAcademic Turn 139

5.1 Translationpurpose and target audience 141

5.2 Productionunder ideal circumstances 142

5.3 Theacademic turn and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143

5.3.1 Thetranslator as a scholar 144

5.3.2 The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48

5.4 Patronage158

5.5 Receptionof Roberts’s translations 159

5.5.1 The1976 edition 159

5.5.2 The1991 edition 161

5.5.3 The1999 edition 164

5.6 Mistranslationsin Moss Roberts’s versions 164

5.7 Conclusion166

Chapter Six Conclusion 169

6.1 Historicaltendencie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GYY 171

6.1.1 Transformationof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171

6.1.2 Transformationof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and readership 172

6.1.3 Transformationof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orientation 173

6.2 Retranslationand its causality 175

Bibliography 179 Appendices 193

Appendix A: A Catalogue of EnglishTranslations of SGYY (in chronological order) 193

Appendix B: A Catalogue of English Reviews of SGYY (in chronological order)196

Appendix C: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Moss Roberts 198

List of Tables 201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三国演义》英译史研究 9787302460183 郭昱-RT 书籍简介 这部著作深入剖析了中国古典文学瑰宝《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历史图景。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阔的国际视野,系统梳理了《三国演义》自早期零星翻译片段至今,历经多位译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英译版本的发展脉络。本书并非对《三国演义》原著内容的简单介绍,而是聚焦于其“翻译史”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力求揭示这部巨著如何在异质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鲜活的人物塑造、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深刻的政治智慧,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一部文学作品的文化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能力。对于《三国演义》而言,英语作为当前国际通用的语言,其翻译质量和传播策略直接关系到这部作品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长期以来,关于《三国演义》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文学价值、历史背景、艺术手法以及思想内涵等方面。而对于其“英译史”的系统性、专题性研究,则相对较为薄弱。这部著作正是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它将目光投向那些默默耕耘的译者们,那些在字里行间穿梭于中西文化之间的桥梁。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英译本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本书旨在揭示《三国演义》英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所采取的策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 研究《三国演义》的英译史,不仅是对翻译学理论的一次实践检验,更是对跨文化交流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它能帮助我们理解: 文学翻译的复杂性: 如何在保持原著精神内核的同时,使其在目标语言和文化中焕发生机? 文化接受的动态性: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接受方式有何差异? 翻译策略的多样性: 译者们如何应对三国时代特有的历史典故、政治术语、人物关系以及叙事风格? 翻译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优质的翻译如何促进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进而增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内容围绕《三国演义》英译史的几个关键维度展开: 1. 早期零星翻译与影响: 追溯《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最早的痕迹,可能包括一些片段式的翻译、引述或介绍,分析这些早期接触对西方读者初步认知《三国演义》所起的作用。 2. 主要译本的产生与演变: 详细梳理自20世纪初至今,几位重要的《三国演义》英译者及其译本。这包括但不限于: H.A. Giles (1920s?) 的译本(如果存在,并进行考证): 探索早期尝试性翻译的特点。 Charles H. Brewitt-Taylor (1925, 1959) 的译本: 分析其在“忠实”与“流畅”之间的权衡,以及对西方读者的普适性。 Rafe de Crespigny (1970s?) 的译本(如果存在,并进行考证): 关注其学术性和历史考证的严谨性。 Moss Roberts (1991) 的译本: 探讨其在文学性、流畅性和文化阐释方面的创新。 John Minford (2002) 的译本: 考察其在保留中国文学韵味和现代读者接受度之间的平衡。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如果他们有《三国演义》的英译本,需核实): 介绍中国译者如何以“中国视角”进行翻译,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 其他可能存在的译本: 搜集并分析相对小众或较少被关注的译本。 对于每一个重要的译本,本书将深入分析: 译者的背景与翻译理念: 译者的学术背景、语言能力、文化理解以及其对《三国演义》的整体看法,如何影响其翻译决策。 翻译策略的比较: 对比不同译者在词汇选择、句子结构、语气语调、典故处理、人物称谓等方面的不同处理方式。例如,如何翻译“桃园结义”、“刮骨疗毒”、“空城计”等经典情节和概念?如何处理人物的敬语、谦辞以及复杂的政治关系? 文本的可读性与接受度: 分析不同译本的语言风格,判断其对西方普通读者和学术读者的吸引力与易读性。 翻译中的文化转译: 考察译者如何处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伦理观念等,以及这些处理方式对西方读者理解《三国演义》所产生的影响。 3. 翻译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 《三国演义》内容庞杂,涉及政治、军事、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层面,其翻译过程必然充满挑战。本书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典故与人物众多: 如何准确翻译、注释大量的历史人物、地名、事件,并让不熟悉中国历史的西方读者理解其意义? 语言风格的差异: 古典白话文与现代英语在语法、句法、修辞上的巨大差异,如何实现有效的转换?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如忠君、义气、仁政等概念在东西方文化中的理解差异,译者如何处理,才能既不失原意,又能被西方读者接受? 军事策略与政治权谋的表述: 如何清晰、生动地传达三国时期特有的军事部署、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 4. 《三国演义》英译本的流传与评价: 探讨不同译本在英语世界的出版情况、市场接受度、学术评论以及读者反馈。分析哪些译本在学术界获得了较高评价,哪些在普通读者中更受欢迎,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5. 英译史研究的启示: 总结《三国演义》英译史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提供借鉴和思考,也为理解中国文化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系统性、深度和综合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译本,而是将《三国演义》的英译过程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通过对不同译本的“横向比较”和对同一译本在不同时期“纵向演变”的分析,揭示翻译实践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同时,本书强调了翻译作为一种文化行为的意义,关注译者如何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以及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的认知和接受。 本书的价值与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群体: 翻译学研究者: 为文学翻译、跨文化翻译、翻译史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和理论思考。 中国文学研究者: 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三国演义》的国际传播,了解其在海外的接受情况。 汉学研究者: 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以及其中存在的文化沟壑与桥梁。 英语学习者及文学爱好者: 了解《三国演义》的经典英译本,通过比较阅读,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及其语言艺术。 对中外文化交流感兴趣的读者: 了解一部伟大的中国文学作品如何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走向世界。 通过对《三国演义》英译史的深入研究,本书旨在展现一部不朽名著在异质文化土壤中的不懈生命力,以及翻译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翻译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理解、文明互鉴的生动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觉得它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学术著作。从书名和作者来看,就知道这肯定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深入探讨《三国演义》英译历史的专业研究。我平时对古典文学和翻译史都比较感兴趣,尤其是《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作品,它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情况一直让我很好奇。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我猜想,它会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三国演义》第一次被翻译成英文是什么时候,又是谁翻译的,以及之后历代译本的演变过程。这其中肯定会涉及到翻译策略、文化差异、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接受度的变化。我想,作者很可能会分析不同译本在语言风格、叙事方式、甚至是人物塑造上的差异,并且探讨这些差异是如何反映当时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认知。对于我这样一个读者来说,能够了解《三国演义》是如何“走出去”并被西方世界所认识和理解的,这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知识探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译本对比分析,比如某些经典情节在不同译本中的呈现方式,以及这些差异对读者理解故事核心的可能影响。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艺术成就,还在于它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理解和接受。《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在海外的传播历程无疑是一个 fascinating 的研究课题。这本书正是我期待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脉络,更是一种深入的学术洞察。我想,作者肯定花费了无数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译本资料,并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比较和分析。从不同的译本中,我能看到《三国演义》如何被“再创作”,如何适应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甚至如何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三国演义》在世界文化图谱中的位置,以及它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三国演义》本身,更能对翻译研究、文化交流,乃至跨文化认知产生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三国演义》英译史研究,ISBN号是9787302460183,作者是郭昱。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本书名,我有点犹豫,毕竟“英译史研究”听起来就比较学术,不知道会不会太枯燥。但是,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严谨和细致所折服。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翻译史实,而是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和深入的分析,勾勒出《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复杂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早期译本的梳理所吸引,那些鲜为人知的翻译家,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都让我对这部经典的海外传播之路有了全新的认识。想象一下,在没有便捷翻译工具的年代,如何将如此庞大且充满文化内涵的小说准确地传达给异国读者,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还在思考,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文化折扣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有哪些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历史典故、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在转化为英文时可能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或者被西方读者以不同的方式解读。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理解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联想到当年在课堂上学习翻译理论的情景,而这本书似乎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用《三国演义》这个具体的例子来深入阐释。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书中关于翻译策略的讨论,比如增译、删译、意译、直译等等,在《三国演义》的各个英译本中是如何体现的。我很好奇,面对《三国演义》中那些充满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政治智慧,以及古代军事策略的描述,译者们是如何取舍和传达的。有没有哪些译本因为翻译上的“失真”而导致了西方读者对《三国演义》的误解?或者,有没有哪些译本因为其出色的翻译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深刻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研究《三国演义》在海外传播的“微观”视角,让我们能够透过译本这扇窗,窥见其背后复杂的文化交流和翻译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