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事典032
定价:49.80元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68144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拜占庭帝国竟然并未就此灭亡?!
小学老师成了日本骑兵之父,近代日本骑兵的发展与其在日俄战争里的表现。
康熙皇帝三次亲征,乾隆皇帝将之纳入“十全武功”的一场战争。
一步一步讲解如何还原绘制中国古代代表性兵器——唐刀。
内容提要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特拉布宗作为拜占庭帝国的残存势力之一在1453年后又坚持了数年之久。它是何时出现,又是怎样消亡的呢?在日俄战争中登场,这个存续时间不长却又经历颇丰的兵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他们在日俄战争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前后长达68年,康熙皇帝三次亲征,乾隆皇帝将之纳入“十全武功”——平定准噶尔之役。唐刀作为中国古代代表性兵器,其真容如何?且看《战争事典032》。
目录
作者介绍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四十余本。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李楠:热爱历史、军事、文化,历史作者,书评人,特别对欧美历史感兴趣。已写作并出版《第三帝国:镜头中看世界》《战争》《火神咆哮:世界火器兵》《林肯传》等10余本作品;书评《战争》《成吉思汗的崛起》《极简人类史》《为你,耶路撒冷》等;另外还有《西美昂大帝》《北京的井》《优美的战争》等科普文章散见于报纸杂志。近正在与几个朋友一起做外国历史引进项目推进活动,已完成《德国史稿》《十字军史》等的推荐出版,现正推进兰克史学和牛津史学系列的出版活动。
ELYSIA:近现代东亚军事研究爱好者,关注于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军事发展与太平洋战争历史探究。
何俊宏:90后历史爱好者。闲暇之余除爱好射箭格斗外,专好阅读古代军事史、中国边疆史以及游牧民族史的相关书籍,主要学习研究方向为中国东北及西北边疆史地。遍观中外著作,颇有所得。
冯洲:中国历史爱好者。热衷于古代军备以及军事史的研究,有绘画基础,常绘制一些古代军备的复原图。
文摘
序言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多层次的,尤其是它对信息密度和论证严谨性的把控,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每一段文字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锤炼和筛选,没有一句废话,所有的描述、引证,似乎都指向一个不可动摇的核心论点。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时的手法——他没有急于站队,而是极其冷静地罗列了各方证据,然后在细微之处,通过对比不同来源的档案资料,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得出最接近事实的推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比起那种直接断言的写作方式,要高明得多,也更让人信服。我甚至花了好些时间去查阅了书中引用的几份次要文献,发现其准确性几乎无可指摘。对于我这种对史料真实性有较高要求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它让我感到被尊重——作者相信我有能力去消化复杂的信息,并自己形成判断,而不是被喂食预设好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艺术品级的精妙。它不像我过去读过的某些历史作品那样,线性推进,缺乏层次感。相反,作者采用了多维度的叙事视角,一会儿是高屋建瓴的俯瞰全球战局,一会儿又瞬间聚焦到某个不起眼的角落,讲述一次影响深远的战术失误或神来之笔。这种节奏的切换,拿捏得炉火纯青,让人在紧张的思绪中找到喘息的空间,却又被紧接着到来的信息量再次拉回漩涡中心。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军事思想的比较分析,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当它将东方与西方的古典兵法进行对比时,绝非简单的优劣评判,而是深入剖析了各自的历史土壤和哲学根基,展现出一种极高的学术思辨水准。读完某一章节,我需要停下来,点燃一支烟,让那些复杂的因果链条在脑海中慢慢理顺,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恰恰是我最看重的阅读体验。这绝不是一本用来睡前消遣的书,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并愿意为之付出思考的代价。
评分这本书真正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其对“信息可视化”的巧妙运用。虽然它是一本纯文字的作品,但作者在描述那些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军事调动时,那种画面感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在脑海中自己勾勒地图。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地名和方位,而是将地形的起伏、气候的变化,如何直接决定了某次行动的成败,描绘得入木三分。比如,描述一次穿插行动时,作者细致地提到了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植被差异如何影响了部队的行进速度和隐蔽性,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行军路线描述,变成了一场生动的地理与军事的结合演示。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历史叙述,必须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谁在哪里做了什么”,更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为什么能或不能做到这件事”。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战略数据,转化成了可以被感知的环境要素,这在同类著作中是极为罕见的成就。
评分这本书,坦率地说,是一场知识的饕餮盛宴。它没有给我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说教,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带着我深入战壕,亲身感受那些历史的尘埃与硝烟。作者的叙事功力极其了得,他巧妙地将宏大的战略部署与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那些“小人物”的刻画,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生、做出艰难抉择的普通士兵和平民,他们的故事远比那些将帅的谋略更让我动容。比如书中对某次围城战中,后勤补给中断后,人们如何依靠微弱的希望和近乎本能的求生意志支撑下去的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节还原。我仿佛能闻到那股混杂着恐惧、饥饿和绝望的气味。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压力下生存哲学的探讨。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推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对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绝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读物可以比拟的。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拥有不容忽视的魅力。它避开了那种宏大叙事中常见的官腔和说教腔,反而融入了一种近乎史诗般的悲悯情怀。作者在叙述那些血与火的时刻时,其文字的张力是极其饱满的,没有刻意的煽情,但那种隐含的宿命感和对人类局限性的深刻理解,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我尤其喜欢他偶尔使用的那种带有古典韵味的句式,它们如同不经意间闪耀的星光,在密集的史实叙述中提供了一种诗意的休憩。这种风格的融合,使得这本书在保持其专业性的同时,也具备了极强的可读性和回味价值。读完之后,脑海中留下的不仅仅是事实和数据,更是一种对历史运行规律的某种体悟——那是一种关于权力、牺牲、偶然与必然相互作用的复杂哲学思辨。它不仅仅是讲述过去,更像是在耳边低语,教导我们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充满冲突和变数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