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旅游景区资讯通览2012-2013
定价:180.00元
作者: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032445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7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反映我国旅游景区基本信息的大型工具书。该书资料准确、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便于查询。
目录
旅游景区发展概况
2011年景区行业发展综述
2011年红色旅游发展综述
2011年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旅游发展综述
2011年主题公园发展综述
2011年温泉旅游景区发展综述
2011年博物馆行业发展综述
旅游景区基本资讯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需要规划长途自驾游的读者,我特别关注交通和住宿方面的实用信息。这本书在这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尤为突出,它似乎是基于一个假设:所有读者都依赖公共交通或旅行社的固定线路。对于自驾爱好者而言,关于路况的描述少得可怜,尤其是关于景区周边停车位的容量、节假日期间的管制信息,这本书基本是空白。更要命的是,住宿推荐部分,它给出的往往是一些大型连锁酒店或者国营宾馆的固定名单,这些地方虽然安全,但往往价格偏高,且缺乏地方特色。在2012-2013年间,中国的民宿经济和特色客栈正开始蓬勃发展,许多隐藏在古镇深处的、由当地人经营的精品客栈,提供了远超标准酒店的体验。然而,这些鲜活的、更贴近当地生活的住宿选择,在这本厚重的指南中完全不见踪影。它提供的是一个“安全”的选择,而非一个“精彩”的选择,这对于追求深度体验的现代旅行者来说,是巨大的信息缺失。
评分我对这类大部头的“通览”一直抱有一种矛盾心理:信息量固然惊人,但信息的“密度”和“深度”往往不成正比。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实在算不上友好。它的版面仿佛被塞得过满,文字和图片之间缺乏必要的呼吸空间,读久了眼睛会非常疲惫,尤其是在户外强光下翻阅时,那种密密麻麻的宋体字几乎让人望而却步。更令人费解的是,它对一些著名景区的描述,几乎完全是教科书式的、官方的宣传口径的复述。比如对某江南水乡的描述,充斥着“小桥流水人家”、“橹声欸乃”这类老生常谈的词汇,却鲜有任何一个真正能让人产生“我一定要去看看”冲动的细节描述。一个好的旅游指南,应该像一个会讲故事的朋友,它能告诉你那家老字号的包子为什么比别家的香,或者在哪个不起眼的角落可以拍到最美的日出逆光。但这本“通览”似乎只是一个冷冰冰的资料汇编者,它罗列了事实,却完全没有注入灵魂。这种缺乏个性和主观判断的文字,让我觉得,我或许可以直接在网上搜索官方网站,效率反而更高,省去了搬运一本大部头的麻烦。
评分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一本工具书的生命周期通常很短,但如果它能在特定时间段内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算是一种价值。然而,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似乎也未能达到一个“值得收藏”的标准。纸张偏薄,墨水在一些彩色插图上显得不够饱和,整体感觉更像是一本快速消耗品,而不是一本可以经受住多次翻阅的长期伴侣。我希望它能包含一些高分辨率的、能让人在行前就能沉浸其中的精美摄影作品,以激发旅行的渴望。但遗憾的是,书中的配图大多是小型化、信息化的示意图,色彩还原度一般,且很多图片似乎是多年前的老照片,缺乏新鲜感。一本旅游指南,尤其是一本涵盖了如此多自然风光的指南,视觉冲击力是留住读者的关键要素。这本书在视觉层面的保守和低质量投入,使得它在众多信息获取渠道(如网络图文、纪录片)的竞争中,显得毫无竞争力,最终只能沦为书架上一个略显过时的“旧物”。
评分这本号称“全景”的旅游指南,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这重量就让人对它寄予了厚望。我原本以为,它能像一个资深的导游,将2012到2013那两年间国内热门景点的最新动态、隐藏的特色、甚至是那些悄然兴起的“小众秘境”都一网打尽。毕竟,那时中国的旅游业正处于一个快速迭代的时期,新的基础设施不断涌现,老牌景区也在努力“升级”。然而,翻开目录,那种期待感便迅速冷却下来。它似乎更像是一本停留在“前一年”的印刷品,里面罗列的景点信息和交通指南,很多都带着明显的时代滞后性。例如,某几个原本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书里还详细描绘了需要转乘三次才能到达的崎岖路径,但实际上,在那两年间,国家对“美丽乡村”和旅游扶贫的投入使得快速公路和旅游专线已然开通,书中的指引完全没有跟上这种基础设施的飞跃。想来,这或许是出版周期所限,但对于一本需要时效性的工具书而言,这种“不合时宜”是致命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哪些景区在那两年间获得了新的国家级评定,或者哪些曾经的“网红”景点因为过度开发而开始走下坡路,这些“动态”的趋势分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讯,而非仅仅是地址和电话簿的堆砌。
评分让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尽管书名涵盖了“中国旅游景区”,但内容分配的侧重却非常不均衡。翻阅下来,似乎重点关注的还是华东、华南这些传统的旅游热点区域。对于西部和东北的广阔天地,篇幅显得极为吝啬,仿佛那里的景区只是作为一种“点缀”存在。例如,对于西北地区那些极具文化冲击力的古迹和自然奇观,仅仅是用了一两页寥寥数语带过,既没有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也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当地风土人情的实用建议,比如最佳的旅行季节、应对极端气候的准备,甚至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禁忌礼仪。这种“头重脚轻”的结构,让这本书失去了作为一本“通览”的价值,更像是一本针对特定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景点速查手册”。对于我们这种热衷于探索相对原始和边缘地区的旅行者来说,它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不得不让人质疑其编写团队的地域覆盖能力和对全国旅游资源的掌握程度,这与它所宣称的包罗万象相去甚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