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两个世界的徘徊:中古时期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作者 |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
| 定价 | 26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485090 | 出版日期 | 2017-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圆脊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从考古资料出发,结合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深入具体介绍和分析了中古时期各地域、民族、宗教等的丧葬观念,风俗,礼仪制度,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学术价值高,图文并茂,涉及科技考古,历史学,美术史,考古学等。 |
| 作者简介 | |
| 本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项目主持人为北京大学黎乐民院士。黎乐民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理学部和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理论与计算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B辑:化学)执行副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
| 目录 | |
| 目录 生与死——两个世界的徘徊(代序)………………………………………………齐东方 墓葬的物质风尚 再论我国境内出土下颌托的性质及其来源 ——兼与冯恩学、吴二位先生商榷 王维坤、赵今 洛阳地区魏晋墓葬形制研究 耿朔 铜镜与铁剪——唐墓随葬品组合的性别含义及丧葬功能 范淑英 唐代木明器初步研究 卢亚辉 唐代墓葬图像中的琵琶及其乐舞组合…………………………………………………周杨 丧葬与礼仪制度 汉晋时期的边地与中心:多人合葬的视野 吴桂兵 关于武则天合葬乾陵问题 孟宪实 也谈墓志盖上的“挽歌”——兼析中晚唐五代墓志铭创制中的“泽潞模式” 郭桂坤 丧葬观念的演进 北魏石堂棺床与附属壁画文字——以新发现解兴石堂为例探讨葬俗文化的变迁 张庆捷 北朝墓主人图像的显与隐 倪润安 河北因素与唐宋墓葬制度变革初论 崔世平 前蜀王建墓研究 郑以墨 复古维新:洛-渭地区蒙元墓葬“复古化”的再思 袁泉 丧葬与宗教信仰 “镇墓”的信仰传统与宗教情怀 刘屹 祆教“万灵节”的沿革与礼仪 张小贵 关于元代蒙古墓葬的三则札记 党宝海 丧葬研究的新视野 饶家营“张骞墓”的时代与张骞墓探寻 刘瑞 东汉至魏晋降汉匈奴人墓葬研究 单月英 内蒙古中南部拓跋集团的几种特殊葬式 马艳、郑君雷 4—6世纪西北朝鲜地区三燕系移民墓葬的高句丽化进程 赵俊杰 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地出土青釉瓷的产地研究 崔剑锋 “中古时期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学术研讨会”理论与方法自由谈纪要 易诗雯整理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众多学界大咖共同“献策”,关于汉唐墓葬风俗及礼制观念的探讨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是一部凝聚了诸多学者对中世纪丧葬观念、风俗以及礼仪制度深入研究的论文集,单从书名就足以引起我对那个遥远而充满神秘色彩时代的浓厚兴趣。我总觉得,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往往能在其对待生死的态度和仪式中得到最真实、最深刻的体现。《两个世界的徘徊》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哲学性的思辨,似乎暗示着在中世纪,人们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现世与来世之间,在生与死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充满张力的徘徊。我十分好奇,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一种图景?人们是如何理解死亡的?他们相信死后会有另一个世界吗?如果有,那个世界又是什么样的?他们又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安抚逝者,又或者,是在安抚逝者时,同时也在安抚自己?我联想到一些古老文明的丧葬习俗,那些繁复的仪式、精美的随葬品,无不透露着对来世的期盼和对神灵的敬畏。而中世纪,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在继承了古典文化的同时,又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这种“两个世界的徘徊”或许正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寻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了解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细节,感受那个时代人们对生命终结的复杂情感和独特认知。
评分对于《两个世界的徘徊》这类学术性极强的论文集,我的阅读体验通常是带着一种审慎和期待并存的心情。中世纪,一个距离我们既遥远又充满魅力的时代,而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最深层、最普遍的体现之一。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灵魂,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们如何对待逝者,如何理解死亡。《两个世界的徘徊》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意味,它暗示着那个时代人们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生者与死者之间,在对物质和精神永恒的追求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深刻的联系。我非常好奇,这种“徘徊”究竟是如何具体呈现的?是体现在那些精美的墓葬艺术中,还是渗透在那些繁复的丧葬仪式里?教会作为那个时代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些关于灵魂救赎、末日审判的观念,又如何影响了人们的丧葬实践?我期待能够通过这些由不同学者撰写的论文,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中世纪丧葬图景,了解当时人们如何在信仰、习俗和制度的交织中,寻求对死亡的解释,并构建对来世的希望。
评分《两个世界的徘徊》这个书名,首先就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中世纪,一个充满矛盾与变化的时代,它的丧葬观念和风俗,无疑是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一把关键钥匙。我一直对历史中的“幽灵”和“审判”等概念很感兴趣,而这都与丧葬息息相关。这本书的主题——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恰恰触及了这些核心问题。我很好奇,在那个宗教信仰至上的年代,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是怎样的?是地狱的惩罚,还是天堂的永恒?这种想象又如何体现在他们的丧葬仪式中?例如,是否会有特殊的仪式来净化灵魂,或者祈求上帝的宽恕?“徘徊”二字,也让我联想到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不安和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救赎的强烈渴求。我想知道,这些“徘徊”的情感是如何在具体的丧葬风俗中得到体现的?是那些复杂的随葬品,还是那些带有象征意义的墓葬形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中世纪人们在面对生死这一终极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复杂情感、深刻思考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
评分对于《两个世界的徘徊》这样一部学术论文集,我通常会抱着一种“探险”的心态去阅读,因为它往往意味着一场知识的盛宴,也可能是一次对未知领域的挑战。中世纪,这个在很多人眼中充满黑暗、迷信的时期,却在历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眼中,是一个孕育了无数重要思想和制度的时代。《两个世界的徘徊》将目光聚焦于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这无疑是切入中世纪社会肌理的一个绝佳角度。丧葬,作为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深刻的仪式之一,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信息。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认知,也折射出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甚至经济状况。我很好奇,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中世纪人们,在面对死亡时,会有怎样的差异?贵族的葬礼是否会比平民更加奢华?教会又在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那些流传下来的关于鬼魂、地狱、天堂的传说,又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丧葬习俗?我尤其对“礼仪制度”这个词充满兴趣,它意味着规范、秩序,以及背后所代表的权力关系。在中世纪,教会的权力无处不在,那么在丧葬仪式中,教会的权威又是如何体现的?我期待能够通过这些论文,了解到那些曾经存在,却被现代社会所淡忘的,关于生命终结的古老智慧和复杂实践,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构建对永恒的理解。
评分当我看到《两个世界的徘徊:中古时期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与中世纪相关的画面:哥特式的教堂、修士们的吟唱、骑士们的决斗,以及那些隐藏在阴影中的神秘仪式。丧葬,作为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在中世纪宗教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其意义必定非同寻常。我一直对那个时代人们如何看待“灵魂”和“来世”感到好奇,而丧葬习俗无疑是了解这些最直接的途径。这本书的标题《两个世界的徘徊》更是点燃了我对书中内容的强烈期待。这“两个世界”究竟是指什么?是物质与精神?是现世与来世?还是地上王国与天堂?这种“徘徊”的状态,又意味着怎样的心理和社会状态?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还是对救赎的渴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中世纪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所经历的种种情感和思考,他们是如何通过特定的仪式来表达哀思、祈求安宁,并试图与超自然力量建立联系。我尤其想知道,那些不同地区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丧葬风俗会有怎样的差异,以及教会和世俗权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知识,更是关于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