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的徘徊:中古时期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9787030485090

两个世界的徘徊:中古时期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97870304850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丧葬文化
  • 中古时期
  • 风俗习惯
  • 礼仪制度
  • 历史学
  • 文化研究
  • 学术论文
  • 葬礼
  • 社会史
  • 民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5090
商品编码:29861858445
包装:圆脊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两个世界的徘徊:中古时期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定价 268.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485090 出版日期 2017-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圆脊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从考古资料出发,结合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深入具体介绍和分析了中古时期各地域、民族、宗教等的丧葬观念,风俗,礼仪制度,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学术价值高,图文并茂,涉及科技考古,历史学,美术史,考古学等。

   作者简介

本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项目主持人为北京大学黎乐民院士。黎乐民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理学部和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理论与计算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B辑:化学)执行副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目录
目录

生与死——两个世界的徘徊(代序)………………………………………………齐东方

墓葬的物质风尚
再论我国境内出土下颌托的性质及其来源
——兼与冯恩学、吴二位先生商榷 王维坤、赵今
洛阳地区魏晋墓葬形制研究 耿朔
铜镜与铁剪——唐墓随葬品组合的性别含义及丧葬功能 范淑英
唐代木明器初步研究 卢亚辉
唐代墓葬图像中的琵琶及其乐舞组合…………………………………………………周杨

丧葬与礼仪制度
汉晋时期的边地与中心:多人合葬的视野 吴桂兵
关于武则天合葬乾陵问题 孟宪实
也谈墓志盖上的“挽歌”——兼析中晚唐五代墓志铭创制中的“泽潞模式” 郭桂坤

丧葬观念的演进
北魏石堂棺床与附属壁画文字——以新发现解兴石堂为例探讨葬俗文化的变迁 张庆捷
北朝墓主人图像的显与隐 倪润安
河北因素与唐宋墓葬制度变革初论 崔世平
前蜀王建墓研究 郑以墨
复古维新:洛-渭地区蒙元墓葬“复古化”的再思 袁泉

丧葬与宗教信仰
“镇墓”的信仰传统与宗教情怀 刘屹
祆教“万灵节”的沿革与礼仪 张小贵
关于元代蒙古墓葬的三则札记 党宝海

丧葬研究的新视野
饶家营“张骞墓”的时代与张骞墓探寻 刘瑞
东汉至魏晋降汉匈奴人墓葬研究 单月英
内蒙古中南部拓跋集团的几种特殊葬式 马艳、郑君雷
4—6世纪西北朝鲜地区三燕系移民墓葬的高句丽化进程 赵俊杰
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地出土青釉瓷的产地研究 崔剑锋

“中古时期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学术研讨会”理论与方法自由谈纪要
易诗雯整理

后记

   编辑推荐
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众多学界大咖共同“献策”,关于汉唐墓葬风俗及礼制观念的探讨

   文摘

   序言

《魂归何处:中古时期生死观的流转与祭祀的演变》 本书集结了多位学界翘楚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中古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10世纪)在中国社会内部,关于死亡的认知、葬礼的实践以及与之相伴的礼仪制度所经历的深刻变迁。它并非仅仅罗列史料,而是试图勾勒出一种动态的文化图景,解析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如何理解生命终结,又如何通过一系列仪式来安抚亡灵、告慰生者,并维系社会秩序。 中古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融合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迁入,佛教的广泛传播,以及士族门阀的兴衰,都对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死亡的理解也发生了复杂而微妙的变化。本书的研究,正是要捕捉这些变化中的关键节点,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宗教和哲学动因。 一、 观念的潮汐:从敬畏自然到寻求永生 传统观念中,死亡往往被视为生命周期的自然终结,带有一种浓厚的宿命感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依然存在,并能够影响生者的福祉,因此,祭祀成为维系人神关系、祈求平安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佛教的传入,一种全新的生死观开始渗透到中国社会。佛教关于轮回、业报、解脱的教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此世苦难、追求来世福报的可能性。 本书中的多篇论文,便着重分析了佛教生死观对中国中古时期丧葬观念的影响。例如,一些研究揭示了佛教如何改变了人们对“鬼魂”的认知,从单纯的恐惧对象转变为可以被超度、往生善道的生命。佛教的慈悲精神也促使了佛教葬礼仪式的产生,如施食、放生、超度法会等,这些仪式旨在减轻亡者在地狱的痛苦,助其早日脱离轮回。同时,佛教的“无常”观念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短暂的深刻体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执着,而转向了对精神解脱的追求。 然而,佛教的生死观并非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观念,而是在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更为多元和复杂的认知图景。本书的作者们细致地考察了这种融合的过程,例如,传统儒家强调孝道和慎终追远,与佛教的“孝亲报恩”理念相结合,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孝子故事和祭祖形式。又如,道教在中古时期的兴盛,也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精神寄托。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其丧葬观念中融合了炼丹、符箓、神仙信仰等元素,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对抗死亡、追求不朽的可能性。 二、 礼仪的嬗变:从简朴庄重到繁复多元 观念的演变必然体现在具体的丧葬实践和礼仪制度上。中古时期的丧葬礼仪,经历了从先秦时期以“礼”为核心,注重节度和等级,到中古时期在佛教、道教影响下,呈现出更加多元、注重情感宣泄和超度亡灵的趋势。 本书中的论文,深入剖析了中古时期丧葬礼仪的各个方面。例如,有研究者考察了中古时期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延续以往的土坑墓、石室墓之外,佛教寺院内的塔葬、石函葬等也逐渐兴起。随葬品方面,除了传统的明器、日用品外,还出现了佛教造像、经幢、舍利塔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器物。这些变化,都反映了人们生死观的变化以及宗教信仰对丧葬习俗的渗透。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关注了中古时期丧葬礼仪中的情感表达和仪式功能。相较于早期文献中对“哭”的节制要求,中古时期社会对丧期内的哭泣、哀悼表现出更为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本书的研究指出,这种情感的释放,一方面是对逝者的深切悼念,另一方面也承载着生者对死亡的焦虑和对亡者安息的期盼。 同时,本书也详细探讨了中古时期丧葬中的“度亡”仪式。佛教的“水陆法会”、“瑜伽焰口”等大规模的超度仪式,在中土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中古时期丧葬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仪式旨在通过诵经、布施、祈祷等方式,为亡者积累功德,助其脱离苦海,往生善道。这些仪式的繁复和隆重,也反映了人们对亡者灵魂去向的深切关注,以及通过仪式来寻求心理慰藉和精神寄托的需求。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中古时期丧葬礼仪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安葬”的选址与风水。尽管佛教兴起,但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人们相信墓葬的地理位置对子孙后代的福祉有着重要影响。本书的研究,将深入探讨风水观念在中古时期丧葬礼仪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其与宗教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 制度的演进:从宗法等级到信仰多元 丧葬礼仪制度的演变,是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反映。中古时期的丧葬制度,在继承和调整传统的基础上,也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本书的研究,关注了中古时期丧葬制度中等级观念的体现。尽管佛教的平等思想有所传播,但在实际的丧葬实践中,社会地位、身份等级依然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例如,皇室、士族、庶民的墓葬形制、随葬品、丧期长短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然而,随着佛教和道教的普及,一些原本属于士族或皇室的丧葬习俗,也开始向民间传播,或者在民间衍生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变体。 本书的作者们还着眼于中古时期丧葬制度中的“官营”与“民间”的互动。朝廷在不同时期,会制定相关的丧葬法规,以规范丧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例如,对葬礼规模、丧服制度等做出规定。然而,民间社会的丧葬习俗往往更为灵活和多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官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探讨了中古时期丧葬制度在士族文化衰落、门阀政治瓦解背景下的变化。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以及新的社会阶层的崛起,原有的以血缘和门第为基础的丧葬礼仪制度,也面临着挑战和调整。而宗教信仰的普及,则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提供了共同的精神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原有等级界限,促进了丧葬礼仪的交流与融合。 四、 结语:理解中古,重塑今生 《魂归何处:中古时期生死观的流转与祭祀的演变》一书,通过对中古时期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视角。死亡,作为生命的终极命题,始终牵动着人类的思绪。中古时期,是中国人关于死亡的认知与实践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盛,民族的融合,都在重塑着人们对生死的理解,也催生了更加丰富多元的丧葬文化。 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通过了解古人如何面对死亡,如何构建精神世界,我们或许能获得对当下生活更深的启示。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如何安顿灵魂,如何理解生命的短暂与宝贵,如何与逝去的亲人进行情感的连接,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些问题,在中古时期的生死观与祭祀演变中,或许能找到一些共鸣与答案。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古时期人们的悲欢离合,也折射出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创新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凝聚了诸多学者对中世纪丧葬观念、风俗以及礼仪制度深入研究的论文集,单从书名就足以引起我对那个遥远而充满神秘色彩时代的浓厚兴趣。我总觉得,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往往能在其对待生死的态度和仪式中得到最真实、最深刻的体现。《两个世界的徘徊》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哲学性的思辨,似乎暗示着在中世纪,人们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现世与来世之间,在生与死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充满张力的徘徊。我十分好奇,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一种图景?人们是如何理解死亡的?他们相信死后会有另一个世界吗?如果有,那个世界又是什么样的?他们又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安抚逝者,又或者,是在安抚逝者时,同时也在安抚自己?我联想到一些古老文明的丧葬习俗,那些繁复的仪式、精美的随葬品,无不透露着对来世的期盼和对神灵的敬畏。而中世纪,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在继承了古典文化的同时,又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这种“两个世界的徘徊”或许正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寻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了解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细节,感受那个时代人们对生命终结的复杂情感和独特认知。

评分

对于《两个世界的徘徊》这类学术性极强的论文集,我的阅读体验通常是带着一种审慎和期待并存的心情。中世纪,一个距离我们既遥远又充满魅力的时代,而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最深层、最普遍的体现之一。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灵魂,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们如何对待逝者,如何理解死亡。《两个世界的徘徊》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意味,它暗示着那个时代人们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生者与死者之间,在对物质和精神永恒的追求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深刻的联系。我非常好奇,这种“徘徊”究竟是如何具体呈现的?是体现在那些精美的墓葬艺术中,还是渗透在那些繁复的丧葬仪式里?教会作为那个时代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些关于灵魂救赎、末日审判的观念,又如何影响了人们的丧葬实践?我期待能够通过这些由不同学者撰写的论文,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中世纪丧葬图景,了解当时人们如何在信仰、习俗和制度的交织中,寻求对死亡的解释,并构建对来世的希望。

评分

《两个世界的徘徊》这个书名,首先就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中世纪,一个充满矛盾与变化的时代,它的丧葬观念和风俗,无疑是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一把关键钥匙。我一直对历史中的“幽灵”和“审判”等概念很感兴趣,而这都与丧葬息息相关。这本书的主题——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恰恰触及了这些核心问题。我很好奇,在那个宗教信仰至上的年代,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是怎样的?是地狱的惩罚,还是天堂的永恒?这种想象又如何体现在他们的丧葬仪式中?例如,是否会有特殊的仪式来净化灵魂,或者祈求上帝的宽恕?“徘徊”二字,也让我联想到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不安和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救赎的强烈渴求。我想知道,这些“徘徊”的情感是如何在具体的丧葬风俗中得到体现的?是那些复杂的随葬品,还是那些带有象征意义的墓葬形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中世纪人们在面对生死这一终极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复杂情感、深刻思考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

评分

对于《两个世界的徘徊》这样一部学术论文集,我通常会抱着一种“探险”的心态去阅读,因为它往往意味着一场知识的盛宴,也可能是一次对未知领域的挑战。中世纪,这个在很多人眼中充满黑暗、迷信的时期,却在历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眼中,是一个孕育了无数重要思想和制度的时代。《两个世界的徘徊》将目光聚焦于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这无疑是切入中世纪社会肌理的一个绝佳角度。丧葬,作为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深刻的仪式之一,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信息。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认知,也折射出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甚至经济状况。我很好奇,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中世纪人们,在面对死亡时,会有怎样的差异?贵族的葬礼是否会比平民更加奢华?教会又在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那些流传下来的关于鬼魂、地狱、天堂的传说,又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丧葬习俗?我尤其对“礼仪制度”这个词充满兴趣,它意味着规范、秩序,以及背后所代表的权力关系。在中世纪,教会的权力无处不在,那么在丧葬仪式中,教会的权威又是如何体现的?我期待能够通过这些论文,了解到那些曾经存在,却被现代社会所淡忘的,关于生命终结的古老智慧和复杂实践,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构建对永恒的理解。

评分

当我看到《两个世界的徘徊:中古时期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与中世纪相关的画面:哥特式的教堂、修士们的吟唱、骑士们的决斗,以及那些隐藏在阴影中的神秘仪式。丧葬,作为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在中世纪宗教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其意义必定非同寻常。我一直对那个时代人们如何看待“灵魂”和“来世”感到好奇,而丧葬习俗无疑是了解这些最直接的途径。这本书的标题《两个世界的徘徊》更是点燃了我对书中内容的强烈期待。这“两个世界”究竟是指什么?是物质与精神?是现世与来世?还是地上王国与天堂?这种“徘徊”的状态,又意味着怎样的心理和社会状态?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还是对救赎的渴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中世纪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所经历的种种情感和思考,他们是如何通过特定的仪式来表达哀思、祈求安宁,并试图与超自然力量建立联系。我尤其想知道,那些不同地区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丧葬风俗会有怎样的差异,以及教会和世俗权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知识,更是关于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